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互联网+背景下的楚雄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思考.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0926899
  • 上传时间:2022-06-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1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互联网+背景下的楚雄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思考    李洪文1,尹久付2,周晓波3,王兴荣1,李晓峰4,关 燕1*,尹存彬5(1.双柏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双柏675100;2.鄂嘉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云南双柏675107;3.双柏县农业局,云南双柏675100;4.双柏县农业局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云南双柏675100;5.爱尼山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云南双柏675106)Reference:通过对楚雄州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区域资源可开发利用方向和产业发展预期目标,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作社主导模式、农户主导模式、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互联网+”模式进行扶持培育;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奠定网络接入基础;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互联网技术推广普及;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措施,实现产销互联网化经营,提升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促进楚雄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Keys:互联网+;现代农业;区域产业;服务体系;经营模式“十二五”以来,楚雄州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立体农业气候资源,按照“区域专业化、区域产业化、区域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热坝、气候和交通区位优势,优质特色蔬菜产业、精品果业、野生食用菌产业、山地牧业不断发展,农业组织化规模日益发展壮大,促进现代农业长足发展。

      到2014年,州级以上[来自www.lW5u.CoM]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19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4户其中,上亿元销售收入规模的有23户,2 000万元至1亿元的108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 012个,会员34.03万人(户);家庭农场、农业庄园、专业大户、标准化畜禽示范养殖场发展步伐加快,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体系基本成型,农业整体效益、发展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白竹山茶”、“武定壮鸡”、“牟定腐乳”获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认证,“姚安山药”、“元谋番茄”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22个农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认证,47个农产品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但随着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的调控保护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应用互联网技术严重滞后,产销信息对接不流畅,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导致销售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抗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减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楚雄州农业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解决高原特色农产品卖难的关键,是要以互联网经济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产销互联网化经营,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提升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楚雄州现代农业加速提质转型升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因地制宜创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要根据区域资源可开发利用方向和产业发展预期目标,和现有发展基础、条件,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扶持培育一是合作社主导模式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由合作社组织产品生产和收购(加工)、销售,营销方式主要有农贸市场批发、农企(农业企业)对接、农超(超市)对接、农校(大学、中小学)对接、直销专卖、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等模式利润实行二次分红,合作社与农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这种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分享到产品增值收益,是一种非常好的产业融合模式之一二是农户主导模式农户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农家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农产品地产地销,逐步由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乡村旅游等方面发展,逐渐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三是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应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并建立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将产业链条覆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四是“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新手段,将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大幅度减少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实现产销对接2稳步推进五大工程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经营网络化示范、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示范、县域农村电商推进示范、移动互联网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五大工程建设,构建智慧农业数据控制中心,为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服务,促进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3构建平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围绕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和农村经济组织智能监测点,适时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防控的智能控制设施建设,种养大户、合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的大户和龙头企业要使用物联网,基本实现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生产二是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实施农业电子商务、涉农企业智能化提升工程、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在主产区建设农产品供求信息采集发布点,引导种养大户、合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的大户和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交易实行电子结算,主产区逐步实现价格发布、质量监控、仓储物流智能化,促进“产运销”一体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三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围绕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功能更加完备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四是推进农业行政管理高效化围绕构建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农业政务管理系统,突出农业政务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建设农业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将主要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纳入质量追溯系统4保障措施4.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农业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经信局、林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和具体事项的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共同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

      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4.2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完善促进建立健全“互联网+现代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应用示范、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和平台建设、乡镇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把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的仓储、公共服务设施要有前瞻性的设计同时,在用电费率、税费减免、设施建设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4.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奠定网络接入基础一是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加大三网融合和光纤到村入户推进力度,加快农村4G网络建设,提高宽带覆盖率二是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加快4G网络建设,提高4G网络覆盖率,降低4G网络用户资费,推进用户网络升级换代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各方合作共建共享着力突破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共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探索建立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信息服务平台。

      四是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服务农村,鼓励农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打开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同时要利用电商、物流等企业的社会资本,建立和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4.4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互联网技术[来自www.lW]推广普及一是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招聘引进来与在在职专技人员中择优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平台创建与应用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和创新专家团队,服务“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指导和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开通网上店铺二是开展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要针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相关互联网服务企业通力协作,对各级农业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经济组织和农产品批发、贸易等相关人员分批开展基本的移动互联网实用知识、电子商务技能专题培训,提升他们的农业互联网意识和应用能力,让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落地农村,助力农民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销售和生产,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对接三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4.5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受立体气候、土壤、温湿度、日照、水源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农业文化积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培育,使之成为区域特色品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区域品牌定位在加强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建设的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的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规划,并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品牌定位,要依托高原特色、生态环保、四季飘香等农业资源优势,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以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为突破口,着力挖掘区域农产品和和民族特色文化,着力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二是整合品牌传播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和服务功能,动员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以整体形象参加各种品牌传播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加农博会、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招商会等方式统一进行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等措施,树立起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共同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农超对接”、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直销专卖、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等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

      三是加强区域品牌管理,维护品牌所有者权益严格执行产地名称、原产地名称和商标等综合的产权法律保护措施,维护品牌所有者的利益、规范品牌经营、不断提高品牌资产以及维护品牌形象建立区域品牌管理组织机构,为区域品牌定位、塑造、传播、保护等进行有效的决策、规划、组织实施,促进品牌培育、推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重视区域品牌危机管理,建立区域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区域品牌危机事件,维护区域品牌良好形象Reference[1]曹垣.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69-72,92.[2]夏曾玉.优先发展区域品牌[J].商业时代,2003,(18):48-50.[3]翟艳平,徐建文.区域品牌建设于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4):65-67.[4]熊明华.地域品牌的形象建设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26-29.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