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研究──以内蒙古为例.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41204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9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不同阶段,各类型高校的招生规模有较大差异1990年,内蒙古综合大学招生698人,[15](P.120)仅占当年该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7.1%,优质入学机会极为有限,城镇少数民族子女由于前文所述的各种优势,把持着大多数的入学机会,农村少数民族子女能入读重点高校的机会少之又少到了2000年,内蒙古综合大学招生3617人,[16](P.126)仍然只占当年该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10.81%,优质入学机会仍然很少,城镇少数民族子女在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还没有达到饱和,他们所能出让给农村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依旧非常有限,大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子女所获得的是招生规模更大、入学标准相对较低的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入学机会因此,2000年时,城乡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差距在重点高校仍然很大,但在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中却大幅缩小,以致这两类院校中农村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开始逐渐超过城镇少数民族子女到2010年,内蒙古普通高校的招生数上升到了112546,其中综合大学的招生规模已达到48140人,[17](P.206)占当年该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2.77%。

      城镇少数民族子女在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逐渐达到饱和,因此一部分由于扩招而新增加的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开始面向农村少数民族子女,从而提升了农村少数民族子女获得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这使得城乡少数民族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开始大幅缩小,到2010年,该差异下降到1.04倍在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中,城乡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则持续2000年时的趋势,这两类院校中农村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大大高于城镇少数民族子女城乡少数民族子女在三类高校中入学机会差异的变化情况表明,院校层次越低,城乡少数民族入学机会不均等下降得越快,院校层次越高,城乡少数民族入学机会不均等下降得越慢这进一步说明了,对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而言,卢卡斯的EMI理论②[18]同样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即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期间,城乡少数民族入学机会不平等首先在较低质量和层次的院校下降,而不是更高质量和层次的院校,越优质的高等教育类型,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程度越大三)不同性别中的城乡差异变化从性别差异的视角可更为深入地观察城乡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笔者依据城乡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比例,结合调查样本中城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别构成比例,③计算出少数民族城镇和农村男女大学生的入学机率(见图1)。

      统计结果表明,1990年,城镇少数民族女生入学机会最高,农村少数民族男生入学机会最低,两者相差3.47倍城镇男女入学机会差异为0.91,农村为0.92,可见,城镇和农村男女学生的入学机会差异都不大,都处在基本均等程度但由于城镇子女总体入学机会高,农村子女总体入学机会低,因而城镇处在较高水平的均等化,农村则处于低水平的均等化到2000年,城镇中男女入学机会差异为0.76,农村男女入学机会差异为0.67,显然,无论城镇还是农村,男女入学机会差异都有所扩大,且都表现为“女高男低”,农村扩大得更为明显到2010年,城镇中男女入学机会差异为0.90,农村中男女入学机会差异为0.74可见,与2000年相比,城镇男女入学机会有所缩小,农村则呈继续扩大趋势图1 城乡男女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率总体上看,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女生的入学机会优势都明显高于男生,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女生的入学机会从1990年的0.63提高到了2010年的1.51,升幅达140%,其入学机会在四个群体中处于最强势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法律保障、家庭和个人等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法律保障上,国家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政策法规对于促进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就家庭而言,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收入逐渐增多,进行教育投资时的重男轻女现象减弱,农村少数民族女性放弃学业帮助家庭的现象减少从个人来看,女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往往更强,学习更为刻苦勤奋,更适合当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更容易取得高分和考上大学所有这些都促使农村少数民族女生的入学机会大幅增加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实证调查的结果与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近20年来,内蒙古城乡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先快速缩小并于2000年左右实现了均等化,之后有所扩大,扩大后城乡差距的表现形式变为农村高于城镇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在重点本科高校,内蒙古城乡少数民族的入学机会差异一直在缩小,到2010年基本实现均等化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张及少数民族高考倾斜政策有关2.院校层次越低,城乡少数民族入学机会不均等下降得越快;院校层次越高,城乡少数民族入学机会不均等下降得越慢这与内蒙古城乡少数民族子女在争夺各类高校入学机会所占据的优势不同,以及在扩招的不同阶段各类型高校的招生规模不同有很大关系这进一步说明,对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而言,EMI理论同样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3.总体上看,内蒙古城镇少数民族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农村少数民族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女生的入学机会都明显高于男生,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女生的入学机会从1990年的0.63提高到了2010年的1.51,升幅达140%以上结论表明,近20年来我国在缩小城乡少数民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受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子女在获取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上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少数民族子女获取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通过制定少数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政策、采取教育经费倾斜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向发展滞后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促使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均衡,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的培养质量二是继续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的实施力度,拓宽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入读重点高校的升学通道鉴于我国重点高校区域分布东部多、中西部少的现实状况,未来尤其应注重扩大实施东部地区重点高校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

      同时,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可适当向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入读重点高中的机会三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直接给予现金资助等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保障贫困学生及时获得资助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由于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在城乡差距、城镇化进程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各地区城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变化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本研究取样以内蒙古城乡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推论可能会受到地区的限制未来还需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进一步揭示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目前农村少数民族男生在入学机会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注释:①以少数民族农村子女的入学机率为例,少数民族农村子女的入学机率=少数民族大学生样本中农村子女所占比例/少数民族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入学机率越高,表示获得的入学机会越多②为了阐释教育规模扩张对缩小不同社会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程度的作用,卢卡斯提出“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简称EMI理论),认为优势地位群体在某一层级的教育中达到饱和,可能促使教育不平等在数量层面下降,但不利地位群体所竞争到的主要是含金量较低的教育机会,优势地位群体仍然在价值更高的教育机会中占据绝对优势,使教育不平等在质量层面有效维持。

      ③每个年份人口构成比例中城镇男性人口比例、城镇女性人口比例、农村男性人口比例、农村女性人口比例相加为100%;样本构成比例中城镇男性样本比例、城镇女性样本比例、农村男性样本比例、农村女性样本比例相加为100%参考文献:[1]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出炉[EB/OL]. [2]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EB/OL]. [3]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3).[4]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5]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6]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7,(6).[7]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8]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3).[9]王伟宜,陈兴德.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10]谢作栩,谭敏.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1]杨倩.云南省五个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分析——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5).[1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资料[Z].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5]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Samuel R. Luca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Vol. 106.作者简介:杨倩(1984-),女,山东肥城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