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暴力的伦理反思.doc
8页媒介暴力的伦理反思【摘要】大众媒介是社会的公器,理应提升人文关怀 匡扶社会正义然而,当今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利益的 最大化,或与霸权合谋,视受众的伦理诉求为附属,抛开 受众生活伦理、政治伦理而不顾,或直接或间接地向受众 施暴,造成商业双赢,而忽视了第三方受众的价值伦理诉 求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媒体、赞助商和 受众三方的价值共赢关键词】媒介伦理;生活伦理;政治伦理;共赢 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认为,媒介“多数时间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它在告诉读者该思考什么时却令人惊奇地获得了成功世界对不同的人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取决于他们所阅读的报纸的作 者、编辑以及出版商为他们描绘的图景” [1]确实,大众 媒介时代的受众,多数通过媒介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 媒介的影响下形成世界观、生活观不知不觉间,媒介把 受众都变成了媒介的奴隶,媒介传授真理,他们接受;媒介 散布谬误,他们依然接受于是,媒介利用自己的优势, 与赞助商合谋,捞取经济利益;与权力机构合谋,捞取政治 资本,实现了媒体与商家、媒体与权势的双赢,却破坏了 生活伦理与政治伦理,损害了第三方即受众的权益,这种状况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一、媒介对生活伦理的规避多数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期望它为自己传播真理 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媒体往往把金钱当做自己的 上帝,站在金钱的立场看问题,按照资本逻辑进行推理,这种经济观点往往构成了对第三方即受众价值观的压迫媒体之所以能如此胆大妄为,一方面由于它与权力和 资本结盟,另一方面又对受众巧施小计,为自己戴上客观 的面具,装出一副为受众着想的姿态,引导受众用它的眼 光看世界,用它的标准评判人生,刹那之间把受众变成任 它操纵的木偶吉洛维奇指出:“活跃的图示使人们头脑中 形成一套相互关联的观念,这样,人们就会改变思考新信 息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 [2]他虚构了一个美国与某国发 生军事危机的剧本,考察参与试验者对于是否参战的态度, 然后分别传输了 “越南图示”(惨烈、悲观)和“二战图示” (顺利、乐观)来影响他们结果,接受“二战图示”影响 的试验者,更愿意去支持美国干涉这场虚构的军事危机;接 受“越南图示”影响的则相反这充分证明,受众在媒介 引导下所进行的趋利避害活动,其实是判断失聪状态下, 受媒介操控的木偶行为,他们所逐的利、所避的害,正是 媒体眼中的利和害当然,媒体为了用自己的观点和逻辑影响受众,也必 须考虑受众的喜好,争取更多的受众,扩大自身的影响范 围。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赞助,获取更大的利益 影响和利益是一体双面的影响是它的正面形象,利益是 它的最终目的为了使这两者最大化,媒体总是追踪最抢 人眼球的人物、最耸人听闻的事件,然后以“客观的图示” 引导受众、操纵受众,进而掏受众的腰包璩美凤由于其“性爱光碟”在媒体的大肆传播,把媒 体、受众和商家三方卷入进来,成为三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下面就以中国很有影响的媒体凤凰卫视对受众日常生活伦 理的诱导为例进行分析请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对台 湾璩美凤事件主角的采访陈鲁豫:“美凤,我有一些问题怕会刺激你,但这不是 我的看法,我听到过很多这样的声音,所以我想让他们借 用我的嘴来告诉你,比如有人说她怎么可能不知道,我想 明白地听到你的回答璩美凤:“我觉得如果讲这句话的人,他尊重自己的话, 他就不会对我这么残忍璩美凤:“有的传媒看到我,不觉得是看到一个人陈鲁豫:“那他们把你当成什么?”璩美凤:“就觉得看到一个话题,而不觉得我是有生命 的,他们不害怕我会痛不欲生,不去关心我会不会很难受,他们觉得反正你就是一个话题,没有感觉我是一个活 生生的个体以上内容摘自《鲁豫有约》专访環美凤的 片段)陈鲁豫和璩美凤都是资深的媒体工作者。
在整个访谈 过程中,陈鲁豫不断地用关心的语气询问璩美凤在出轨的 事件中所处的角色,让她向受众展示自己不贞洁的活剧, 展示“出轨图示”,以此来满足受众的偷窥欲出轨”成 了吸引受众、赢得收视率的由头这样做不但回避了对 “出轨”的伦理讨伐,也没有将人性关怀注入节目中,失 去了匡正生活伦理的导向作用璩美凤也是一个熟悉媒体 游戏规则的人,她扬长遮短,直接抛出“人性”话题,将 “弱势图示”展示给受众,让受众看到一个在人格及精神 上受侮辱受损害的弱者,同样遮蔽了人们应该遵守的生活 伦理经过这期节目中璩美凤更胜一筹的言辞包装,光碟 事件唯一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璩美凤是一个弱者,人们 应该同情她收视率不错,媒体满意,赞助商获益,唯一 被愚弄的是受众,因为出轨本身悖逆人伦的真正主题被完 全消解了受众的伦理价值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伸张,受 众成为被动接受媒介有意“提醒”的看客媒介不仅规避了生活伦理的应有逻辑,而且还企图寻 找一种遮蔽事实真相的面纱,将生活伦理排除在职责之外 一些媒体在每期节目播出的片头或片尾,会向受众展示出 一条类似说明书的标语:以下(上)言论属嘉宾个人观点, 与本台无关媒介用这种图示给受众一个看上去似乎很有 道理的错觉,即这些观点确实不是媒体组织机构的观点, 即使这些观点有愚弄受众的嫌疑,也不该由传媒机构负责, 媒体只负责客观地呈现,至于嘉宾的观点则文责自负。
这 十足是媒介赚足了人气和利益后的卖乖,对应该承担的生 活伦理导向责任的推卸媒介在生活伦理节目里对生活伦理的规避,遮蔽了受 众真正的伦理道德诉求,由此,媒介的这种商业化营销策 略,就成了媒体与赞助商的双赢,而缺失了对受众终极的 人生关怀二、媒介与权力机构共谋现代社会中,媒介是一种强势信息机构,理应是社会信 息和社会意见的集散地和聚焦点,是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传 递声音的平台理应平等对待受众和政治权力,有效地达成 民众利益和权力机构利益、民众意志和权力机构意志之间 的互动和交流,传递一种承载社会公平、正义、人道的政治 伦理但是,在媒介的商业化路途中,媒体往往屈从于权 力机构的霸权意识,向无权的受众实施媒介暴力,造成政 治伦理的扭曲媒介之所以敢于对受众施暴,是因为有权力机构在后 面撑腰,达成与权力机构共谋,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霸权图示”NBC电视台就世人关注的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 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新闻采访直播节 目,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艾伦•格林斯潘在节目中说 道:“美国不存在债务违约的问题,因为美国可以无节制 地印刷钞票这句振聋发聩的言辞,等于明白地告诉所有 债权国,美国所欠下的债务不过是一些废纸,如果想要随 时可以偿还。
这明显是美国在电视台推出一个代言人,对 其全世界债权国的人民进行粗暴恐吓,让大家接受美国准 备赖账这一事实美国媒介通过对权力机构霸权意识的宣 传,在全世界的受众心里,牢固打上“霸权图示”,让受众 接受强权即真理政治伦理经过美国媒体的包装,就替换 为霸权伦理,诱导受众失去政治伦理底线的守卫,沦为 “霸权”政治队伍之后的随从媒介为了掩饰与权力机构的共谋关系,往往把政治栏 目包装成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纯粹展示”,这和某些电视台 的节目中时常出现的“以下(上)言论属嘉宾个人观点,与 本台无关”的图示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 前一句毫无保留地显示出作为美国人那难以掩饰的霸气, 后一句则委婉地道出作为在逆境中求发展的中国人那深藏 其中的智慧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皆忽略了第三方即受众 参与的意识,无视受众的伦理价值诉求在善良的受众看来,格林斯潘在NBC电视台上的讲话仅属个人行为,根本与NBC电视台无关就算是NBC电视台的 工作人员想要阻止他,也因为直播的原因而无法实施(不等 工作人员行动,格林斯潘的话己经说完了)而且美国是一 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格林斯潘是一个己经卸任的政府官员 似乎与权力机构无关于是,受众接受了他的观点,政治 伦理也彻底陷入了媒体包装的迷局里。
格林斯潘的言论从一个狭隘的角度来看,的确属于个 人行为,因为那只是一家之言,表达的是他自己对于国债 危机的态度,一个美国资本家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可是 要是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角度来看的话,它的关联性就绝非 这么简单了艾伦•格林斯潘,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 员会主席,美国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他对美国经 济政策作出的调整,不免会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尽管今 天的格林斯潘已不再行使美联储主席这一职权,但是他的 影响力却远未因美联储主席一职的卸任而随之消逝NBC作 为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由其传播而出的信息 覆盖面之广泛可想而知一个是影响巨大的信源,一个是 覆盖广泛的媒介,此二者组合在一起后所能积聚的能量不 可小觑更进一步来讲,美国要不是世界老大,格林斯潘 哪有底气说这种“我是霸王我怕谁”的话,又怎敢肆意向 受众彰显“霸权图示”呢?电视台打出的这种标语、装出的 这种局外人模样还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用来欺骗那些善良的受众罢了综上所述,这种标语以及这类电视媒体中 显示的所谓理性客观,实质上是媒介与政治霸权合谋,对 公众的政治伦理进行侵犯媒介一旦与强权合谋,就会偏 离人道,丧失一切人文情怀;媒介一旦与权力合谋,赤裸裸 地向世人施暴,它的杀伤力会超过世间所有毁灭性武器, 使得政治伦理完全扭曲,将受众对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诉 求束之高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电视、 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的营销策略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 媒介面临着生存危机突破困局,寻求共赢,成为当今大 多数媒介的选择这一转型极大地调动了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众文化的生产得以不 断丰富和发展,既为媒体人带来了商业利益,也宣传了赞 助商和政权机构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