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ppt
46页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犯罪现象概述一、犯罪现象概念一、犯罪现象概念 所谓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它是一个国家在所谓犯罪现象,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二、犯罪现象的内容二、犯罪现象的内容依表现层次的深浅,犯罪现象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依表现层次的深浅,犯罪现象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犯罪状况、犯罪状况指在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指在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危害、犯罪的时空分布、犯罪人的状况以及加害危害、犯罪的时空分布、犯罪人的状况以及加害————被被害互动意义上的被害人的构成状况害互动意义上的被害人的构成状况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率包括犯罪率包括人犯率人犯率和和发案率发案率两种表现形式两种表现形式§ 人犯率人犯率是一定时空经法定诉讼程序确认的犯罪是一定时空经法定诉讼程序确认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率。
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率§ 发案率发案率是一定时空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是一定时空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和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数与和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数与人口总数人口总数的比率 犯罪率的两种表现形式均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和犯罪率的两种表现形式均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一是刑事立法的变化一是刑事立法的变化§二是犯罪黑数的存在二是犯罪黑数的存在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犯罪黑数犯罪黑数((dark figure of crime ),dark figure of crime ),又称犯罪暗数或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匿数,是对潜伏犯罪的总量指标的估计值犯罪隐匿数,是对潜伏犯罪的总量指标的估计值 2、犯罪特点、犯罪特点 犯罪特点是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发生于加害犯罪特点是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发生于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互动过程中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被害人互动过程中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或共同性性或共同性 3、犯罪动态(规律)、犯罪动态(规律) 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的升降涨落与犯罪变化发展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的升降涨落与犯罪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的一般趋势或必然倾向,即犯罪的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然倾向,即犯罪的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
过程 犯罪规律具体表现为:起伏规律、消长规律、辐射规律和犯罪规律具体表现为:起伏规律、消长规律、辐射规律和同步规律同步规律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三、犯罪现象的特征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犯罪现象的特征,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犯罪现象的特征,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犯罪现象一般具有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犯罪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以下特征:§(一)直观性(一)直观性§(二)综合性(二)综合性§(三)时空性,即时间性和空间性(三)时空性,即时间性和空间性§(四)饱和性(四)饱和性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四、犯罪现象的类型四、犯罪现象的类型 所谓犯罪现象的类型,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所谓犯罪现象的类型,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纭多态的犯罪现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纭多态的犯罪现象经过一定程度的提炼、抽象后,依据其内在的象经过一定程度的提炼、抽象后,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而分析、划归的有关加害与被害、犯罪人相似性而分析、划归的有关加害与被害、犯罪人与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群落与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群落。
§ 1、显犯罪现象与隐犯罪现象、显犯罪现象与隐犯罪现象 根据犯罪现象的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显隐程度,可分为显犯罪现象与,可分为显犯罪现象与隐犯罪现象隐犯罪现象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2、加害犯罪现象与被害犯罪现象、加害犯罪现象与被害犯罪现象§根据犯罪现象的根据犯罪现象的依附倾向性依附倾向性,可以分为加,可以分为加害犯罪现象与被害犯罪现象害犯罪现象与被害犯罪现象 3、常规犯罪现象与随机犯罪现象、常规犯罪现象与随机犯罪现象 根据犯罪现象根据犯罪现象产生与存在的概率性产生与存在的概率性,可分,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与随机犯罪现象为常规犯罪现象与随机犯罪现象 §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五、中外犯罪现象的状况五、中外犯罪现象的状况 所谓犯罪现象的状况,是指构成犯罪现象基本所谓犯罪现象的状况,是指构成犯罪现象基本内容的犯罪状况、犯罪特点和犯罪规律的存在形内容的犯罪状况、犯罪特点和犯罪规律的存在形式、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式、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犯罪基本情况(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犯罪基本情况 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犯罪现象出现了诸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犯罪现象出现了诸多新的状况和趋势。
多新的状况和趋势 1、出现新犯罪形态、出现新犯罪形态 二战后的最近五十年来,西方国家比较突出的二战后的最近五十年来,西方国家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有以下七种:犯罪类型有以下七种: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1 1))白领犯罪白领犯罪:白领犯罪由美国老一辈犯罪:白领犯罪由美国老一辈犯罪学家埃德温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提出,并逐渐成萨瑟兰教授提出,并逐渐成为犯罪学领域的固定术语的一个经典范畴,为犯罪学领域的固定术语的一个经典范畴,主要指主要指““上层社会经理阶层人员在其职业上层社会经理阶层人员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触犯刑法活动过程中触犯刑法””的犯罪 美国美国 ““水门事件水门事件””美国水门综合大厦§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2 2))环境犯罪环境犯罪凡空气污染、水污染、凡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土地污染,水土流失,或噪音污染,土地污染,水土流失,或者化学制品以及核事故造成一定危害者化学制品以及核事故造成一定危害而触犯刑律者,均为这类而触犯刑律者,均为这类““法定犯罪法定犯罪””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3))智能犯罪智能犯罪。
智能犯罪是暴力犯罪的对智能犯罪是暴力犯罪的对称,主要指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进行的犯称,主要指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进行的犯罪,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犯罪,包括非罪,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安装终端截取资料、更改程序盗窃财产法安装终端截取资料、更改程序盗窃财产的滥用计算机犯罪以及破坏、盗窃计算机的滥用计算机犯罪以及破坏、盗窃计算机的犯罪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4))游戏型犯罪游戏型犯罪这是一种典型的所谓这是一种典型的所谓“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特征的犯罪类型特征的犯罪类型§ 日本的暴走族日本的暴走族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5))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犯罪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犯罪§((6))恐怖主义犯罪恐怖主义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主要包恐怖主义犯罪主要包括绑架、劫持人质、劫机劫船,以及带有括绑架、劫持人质、劫机劫船,以及带有明显政治目的并严重危及公认的国际准则明显政治目的并严重危及公认的国际准则的爆炸、暗杀行为的爆炸、暗杀行为 §((7))有组织犯罪有组织犯罪 恐怖袭击阴霾笼罩欧洲 § 10月6日 法国逮捕12名恐怖嫌疑人 10月4日,在英国首都伦敦,警察在首相府所在的唐宁街街口执勤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2、犯罪人构成有新情况、犯罪人构成有新情况((1 1)白领阶层成员犯罪比例有所上升。
白领阶层成员犯罪比例有所上升2 2)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3 3)女性犯罪比例上升女性犯罪比例上升 ((4 4)累犯、惯犯和职业犯比例上升累犯、惯犯和职业犯比例上升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二)我国建国以来犯罪基本情况分析(二)我国建国以来犯罪基本情况分析 1 1、、建国初期建国初期,反革命性质犯罪,危害国,反革命性质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猖獗家安全犯罪猖獗 2 2、、6060年代初期,即年代初期,即1957—19651957—1965年的全面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 3、、1966—19761966—1976年十动乱期间年十动乱期间 青少年犯青少年犯罪数量大大增加,逐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罪数量大大增加,逐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4 4、、8080年代初期,即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年代初期,即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5、、90年代至今,我国犯罪最为显著的特点年代至今,我国犯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是:§((1 1)经济犯罪突出;)经济犯罪突出; §((2 2)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3 3)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安)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定因素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犯罪行为的概念一、犯罪行为的概念 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1 1、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2、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行为§3 3、犯罪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是一种客观外在客观外在活动§4 4、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有意识的行为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犯罪行为所必备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犯罪行为所必备的基本因素的基本因素 (一)犯罪时间与空间(一)犯罪时间与空间(二)犯罪人(二)犯罪人(三)犯罪工具: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凭借的(三)犯罪工具: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凭借的器械、用品。
器械、用品四)行为方式:指实施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和(四)行为方式:指实施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方法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三、犯罪行为的类型三、犯罪行为的类型 所谓犯罪行为的类型,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所谓犯罪行为的类型,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相似性所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相似性所作的分类作的分类一)(一)按按犯罪侵害的客体犯罪侵害的客体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和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和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1、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是指那些严重危害国、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是指那些严重危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与政治统治的行为家的根本利益与政治统治的行为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2、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那些破坏社会秩、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那些破坏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等的犯罪序、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等的犯罪§3、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指那些危害公民个人、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指那些危害公民个人的人身自由与财产安全的犯罪的人身自由与财产安全的犯罪二)按(二)按行为的性质行为的性质,西方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西方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但我国通常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罪,但我国通常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风俗犯罪和破坏犯罪能犯罪、风俗犯罪和破坏犯罪 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所共有的怜悯与正,是指违反一般人所共有的怜悯与正直的道德情感的行为直的道德情感的行为 法定犯罪法定犯罪,这种犯罪是指并不为传统道德所不,这种犯罪是指并不为传统道德所不容,仅因法律禁止而形成的犯罪容,仅因法律禁止而形成的犯罪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我国学者,按行为性质的不同将犯罪行为分为五类:我国学者,按行为性质的不同将犯罪行为分为五类:§1、、财产犯罪财产犯罪: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物和牟取: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物和牟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 §2、、暴力犯罪暴力犯罪:以实施暴力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犯:以实施暴力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犯罪行为罪行为 §3、、智能犯罪智能犯罪:运用智谋和技能实施的犯罪行为,:运用智谋和技能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计算机犯罪。
如计算机犯罪§4、、风俗犯罪风俗犯罪: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行为: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行为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5、、破坏犯罪破坏犯罪:采用破坏手段损害公私财物:采用破坏手段损害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如爆炸、放火、故意毁坏公的犯罪行为,如爆炸、放火、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等犯罪私财物等犯罪 (三)按(三)按犯罪行为的特点犯罪行为的特点分为蓄谋性犯分为蓄谋性犯罪、突发性犯罪和连带性犯罪罪、突发性犯罪和连带性犯罪§1 1、蓄谋性犯罪行为是指有预谋实施的犯、蓄谋性犯罪行为是指有预谋实施的犯罪行为 §2 2、突发性犯罪行为,是指随着某种情景的、突发性犯罪行为,是指随着某种情景的出现而突然发生的犯罪行为出现而突然发生的犯罪行为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3、连带性犯罪行为、连带性犯罪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实施的行为所引发的与行为目的无关的犯罪行为实施的行为所引发的与行为目的无关的犯罪行为 (四)按照(四)按照行为形成方式行为形成方式不同,犯罪行为可分为不同,犯罪行为可分为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和以不作为方式实施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和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
的犯罪行为 1 1、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指以积极的、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行动实施某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即行动实施某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即““不当而不当而为为”” 2 2、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指消极地、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指消极地不实施法律义务所要求的某些动作,从而危害社不实施法律义务所要求的某些动作,从而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即会的犯罪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当为而不为””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五)按照(五)按照犯罪的公开程度犯罪的公开程度,犯罪行为分为司法,犯罪行为分为司法犯罪、公开犯罪和实际犯罪犯罪、公开犯罪和实际犯罪 §所谓司法犯罪,是指已经由法院作出判决的犯罪;所谓司法犯罪,是指已经由法院作出判决的犯罪;§所谓公开犯罪,是指已经为警察和司法机关所了所谓公开犯罪,是指已经为警察和司法机关所了解和掌握的犯罪;解和掌握的犯罪;§所谓实际犯罪,是指实际发生或客观存在的全部所谓实际犯罪,是指实际发生或客观存在的全部犯罪§此外,按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主观罪过心理,犯此外,按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主观罪过心理,犯罪行为可分为故意犯罪行为、过失犯罪行为和无罪行为可分为故意犯罪行为、过失犯罪行为和无罪过犯罪行为等分类。
罪过犯罪行为等分类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四、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四、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一)犯罪决意(一)犯罪决意§犯罪决意,即实施犯罪行犯罪决意,即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向为的决心和意向通常犯罪决意有三种不同类型:罪决意有三种不同类型:§ 1 1、预谋犯罪决意,即经、预谋犯罪决意,即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犯罪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犯罪决意 §2 2、机会犯罪决意,即恰、机会犯罪决意,即恰逢某种时机当即形成的犯逢某种时机当即形成的犯罪决意 §3 3、激情犯罪决意即突、激情犯罪决意即突如其来的,强烈的情绪刺如其来的,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形成的犯罪决意激而形成的犯罪决意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二)犯罪行为的准备(二)犯罪行为的准备 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 1 1、准备犯罪工具准备犯罪工具§ 2 2、学习犯罪技术学习犯罪技术§ 3 3、收集犯罪情报收集犯罪情报§ 4 4、制定犯罪计划制定犯罪计划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三)犯罪行为的实施(三)犯罪行为的实施 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已直接指向犯罪所要侵害的目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已直接指向犯罪所要侵害的目标。
标 一般来说,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以下几种方一般来说,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以下几种方式:式:§1、公开方式公开方式§2、秘密方式秘密方式§3、欺骗方式欺骗方式§4、暴力方式暴力方式§5、协议方式、协议方式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人犯罪人 一、犯罪人的概念一、犯罪人的概念 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和法人的自然人和法人 1 1、犯罪人是外显的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实施者犯罪人是外显的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实施者 2 2、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3 3、犯罪学中的犯罪人研究始终是以犯罪自然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研究始终是以犯罪自然人为基本标本的为基本标本的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二、犯罪人的本质特征二、犯罪人的本质特征 (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1、犯罪人与非犯罪人并无本质区别(说人的自、犯罪人与非犯罪人并无本质区别(说人的自然属性)然属性)§2、对人以及犯罪人一般属性的理解、对人以及犯罪人一般属性的理解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反社会性 §1、犯罪人反社会性的概念、犯罪人反社会性的概念 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人的人格呈现出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人的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规范价值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的与社会规范价值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2、犯罪人反社会性的具体表现、犯罪人反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1 1)错误的信念体系错误的信念体系 ((2 2)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3 3)自我意识发展欠缺自我意识发展欠缺4 4)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5 5)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化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化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三、犯罪人的特征三、犯罪人的特征§(一)人口学方面的特征(即个人履历特征)(一)人口学方面的特征(即个人履历特征) 人口学方面的特征,主要是指人口的性别、人口学方面的特征,主要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状况和居住区域等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状况和居住区域等特征 §1 1、犯罪人的性别特征、犯罪人的性别特征 §2 2、犯罪人的年龄特征、犯罪人的年龄特征§3 3、犯罪人的职业特征、犯罪人的职业特征§4 4、犯罪人的家庭特征、犯罪人的家庭特征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二)心理学方面的特征(二)心理学方面的特征§(三)行为学方面的特征(三)行为学方面的特征 犯罪人行为学方面的特征,主要是指犯罪人与社犯罪人行为学方面的特征,主要是指犯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各种行为特征。
会发生联系的各种行为特征 四、犯罪人的分类四、犯罪人的分类§1 1、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犯罪人与女性犯罪人;、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犯罪人与女性犯罪人;§2 2、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犯罪人和成年犯罪人;、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犯罪人和成年犯罪人;§3 3、根据犯罪人经历,分为初犯、再犯与惯犯,、根据犯罪人经历,分为初犯、再犯与惯犯,或者分为职业犯罪人与业余犯罪人;或者分为职业犯罪人与业余犯罪人;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4 4、根据犯罪方式,分为暴力犯罪人和智能、根据犯罪方式,分为暴力犯罪人和智能犯罪人;犯罪人;§5 5、根据身份,分为白领犯罪人、蓝领犯罪、根据身份,分为白领犯罪人、蓝领犯罪人、政治犯罪人和普通犯罪人;人、政治犯罪人和普通犯罪人;§6 6、根据精神状态,分为正常犯罪人与精神、根据精神状态,分为正常犯罪人与精神病犯罪人;病犯罪人;§7 7、根据犯罪心态,分为故意犯罪人和过失、根据犯罪心态,分为故意犯罪人和过失犯罪人等等;犯罪人等等;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第四节第四节 被害人被害人§一、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一、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一)被害人的概念(一)被害人的概念 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掌掌握这一概念要注意:握这一概念要注意:§1 1、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或损害者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或损害者§2 2、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担受者、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担受者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3 3、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者犯罪、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者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主体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主体§4 4、从外延上说,一切遭受犯罪侵害而承担、从外延上说,一切遭受犯罪侵害而承担危害结果的危害结果的““人人””,均属被害人均属被害人§(二)被害人的特征(二)被害人的特征 所谓被害人的特征,是指为被害人所独有,所谓被害人的特征,是指为被害人所独有,而反映其特定身份和特定被害状态的诸基而反映其特定身份和特定被害状态的诸基本特点或属性本特点或属性被害人的特征被害人的特征被害性被害性§互动性互动性可责性可责性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1、被害性、被害性§ 所谓被害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所谓被害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由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素质、能力、人格倾向等诸主观条件构成的,恰素质、能力、人格倾向等诸主观条件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受害的总体内在倾向性。
恰足以使其受害的总体内在倾向性被害性具体被害性具体表现在:表现在:§((1)被害的倾向性)被害的倾向性,指被害人所具有足以使自,指被害人所具有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2)被害的受容性)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心理和气质上,是指被害人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 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3)被害的敏感性)被害的敏感性,是被害人对于可能的被害,是被害人对于可能的被害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 2、互动性、互动性 所谓被害的互动性,是指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所谓被害的互动性,是指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过程,被害不外是这种交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过程,被害不外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互动成为被害发生的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互动成为被害发生的内在机制内在机制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表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表现为四种:为四种: ((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在此种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在此种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可予“利用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的行为 §((2)冲突模式)冲突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在这一模式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性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性联系性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社会互动过程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实际生活中,家庭成员间因长期不和睦所现象实际生活中,家庭成员间因长期不和睦所导致的暴力事件,就是这一模式典型案例导致的暴力事件,就是这一模式典型案例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3)被害人催化模式)被害人催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在这种模式中,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催化”、、“刺激刺激”或或“推动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乎规律的结果 ((4)斯德哥尔摩模式)斯德哥尔摩模式 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
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中,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这种模式中,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的关系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的关系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 3、可责性、可责性 所谓被害人的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所谓被害人的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如轻佻、疏忽甚至引诱、挑衅、刺激和些原因,如轻佻、疏忽甚至引诱、挑衅、刺激和推动等态度与行为,而促使了被害的发生,从而推动等态度与行为,而促使了被害的发生,从而对自身的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或者法律责任,并对自身的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或者法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谴责应受到一定的谴责§ 二、被害人的类型二、被害人的类型 被害人的类型,是指依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被害人的类型,是指依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被害人所作的群属划归或分类照不同的标准,对被害人所作的群属划归或分类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一)根据被害人(一)根据被害人是否被害是否被害,可分为既然,可分为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
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二)根据被害人对于(二)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被害的意愿,可分,可分为自愿性被害人和被迫性被害人为自愿性被害人和被迫性被害人 §(三)根据被害人的(三)根据被害人的人格倾向人格倾向,可分为暴,可分为暴君型、抑郁型、轻浮型、贪财型被害人君型、抑郁型、轻浮型、贪财型被害人§(四)根据(四)根据被害原因被害原因,可分为人为环境的,可分为人为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环境的被害人与社会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环境的被害人与社会环境的被害人第二章第二章 犯罪现象论犯罪现象论第二次作业:第二次作业: 1、谈谈你对犯罪人本质属性的理解谈谈你对犯罪人本质属性的理解 2、从被害人的特征出发谈谈如何预防、从被害人的特征出发谈谈如何预防被害?被害?§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