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1青岛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0岁.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124742
  • 上传时间:2017-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1.9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1青岛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0岁青岛新闻网 2012-07-17 18:15  分享到: 2011年青岛市居民死亡监测情况新闻通报会青岛新闻网7月17日讯期望寿命又称平均期望寿命,指0岁时的预期寿命一般用“岁”表示即在某一死亡水平下,已经活到X岁年龄的人们平均还有可能继续存活的年岁数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2011年青岛市居民死亡监测的新闻通报会上获悉,2011年青岛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为80.80岁其中男性为77.84岁,女性为83.98岁2011年,我市通过死亡监测报告系统报告死亡人数49515人,其中男性为28318人,女性为21197人2011年青岛市居民死因检测统计分析,慢性疾病,伤害死亡率,传染、营养及母婴疾病死亡率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占主要因素三大类疾病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2011年青岛居民期望寿命80.80岁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介绍,2011年青岛市居民总死亡率为692.13/10万,其中男性总死亡率为776.91/10万,女性总死亡率为607.56/10万活产婴儿63113人,新生儿死亡133人,死亡率为2.11‰2000年至2011年这12年的时间里,青岛市居民期望寿命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75.84岁增加到2011年的80.80岁,12年时间增长4.96岁。

      男性增长了4.39岁;女性增长了5.04岁女性期望寿命在各年份均高于男性对青岛市三大类疾病的去死因预期寿命进行分析评价,(三大类疾病,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把所有的死亡简略分成三大类:一类系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一类是伤害,还有一类是其它慢性疾病从这三类来看,去死亡什么意思呢?假定某组疾病不发生死亡对平均寿命的影响程度)如果去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可使青岛市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0.35岁,去伤害增寿1.02岁其中,去交通事故、去自杀、去溺水、去跌落可分别增寿0.22、0.14、0.07、0.05岁慢性疾病中去脑血管病,假如脑血管病不发生死亡的话,青岛市平均期望寿命可以增长2.62岁,去恶性肿瘤可增长3.79岁,去心脏病可增加5.56岁接近90%的死亡和慢性病有关2011年我市居民慢性疾病死亡率为568.80/10万,占死亡总数的88.04%,也就是说接近90%的死亡和慢性病有关;伤害死亡率为41.09/10万,占死亡总数的6.36%;传染、营养及母婴疾病死亡率为14.35/10万,占死亡总数的2.22%三大类疾病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是我市居民寿命损失最多的死因2011年青岛市居民死亡前十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和营养及代谢的其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率位居全市死亡原因顺位的第十一位2011年青岛市城区居民的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心脏病、脑血管病和伤害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精神疾病明显高于城区居民减寿年数及平均减寿数在我市居民的前五位死因中,恶性肿瘤是我市居民寿命损失最多的死因,其次为伤害和心脏病;平均减寿年数列首位的是伤害,无性别差异减寿念书和平均减寿什么区别呢?减寿年数是指总减寿年数,也就是所有的个体和平均期望寿命相比损失的年数全部相加,主要影响的是死亡人数平均减寿年数是某一类造成的损失损失的寿命数,比如像伤害,多发生于年轻人这两个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还是不同的主要疾病分析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情况分析我市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23499例,其中心脏病13806例,死亡率为180.15/1  0万,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58.75%在心脏病当中,急性心肌梗塞4449例,占心脏病的32.23%脑血管病死亡病例报告8917例,死亡率116.36/10万,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37.95%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2011年我市死因监测系统共上报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3941例,占总死亡人数的28.16%,其中男性9096例,女性4845例。

      2011年青岛市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81.91/10万,男性为237.68/10万,女性为126.28/10万伤害我市死因监测系统报告伤害死亡病例3149例,死亡率为41.09/10万,其中男性2215例,死亡率为57.88/10万,占全人群伤害死亡病例的70.34%;女性934例,死亡率为23.34/10万,占全人群伤害死亡病例29.66%流动人口与院前急救死亡监测情况分析 流动人口死亡监测情况分析流动人口死亡原因:伤害、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我市流动人口各年龄段死亡人数中,55-60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最多男性中55-60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最多(因为男性占的人数比较多),女性中70-75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最多院前急救死亡监测情况分析2011年,全市共报告1095例院前急救的死亡病例,男性为680例,女性为415例心脏病、伤害、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占据了院前急救死亡的前五位2011年青岛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又有了增加,达到80.80岁,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是青岛市第一次期望寿命跨过了80岁,达到80.80岁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8.04%,占到总死亡人数将近九成,是影响青岛市居民健康和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问题。

      婴儿组的前三位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伤害;幼儿、少儿和青壮年死亡的首位死因是伤害;中老年死亡的前三位死因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年龄组不同,导致主要死亡的原因也有区别)前五位死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 造成我市居民减寿年数最多的死因是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中伤害是造成居民平均减寿年数最多的死因  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率306.63/10万,心脏病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58.75%脑血管病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37.95%急性心梗死亡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死亡率为58.05/10万2011年因患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3941例,占人群总死亡人数的28.16%,死亡率为181.91/10万,较2010年下降1.83%其中,乳腺癌死亡率下降2.41%,宫颈癌下降2%乳腺癌和宫颈癌在2008年之前都是上升的阶段,2008年之后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死亡率在逐渐下降,形成了一定趋势,这个和我们包括从2008年开始将肿瘤的早期筛查纳入医保系统以及居民的保健意识提高,以及各个卫生室的投入,在肿瘤的早治方面见了城下市民需重视慢性病危害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说,介于这些死亡原因来看,市民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慢性病的危害。

      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是造成我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市三大类疾病的去死因预期寿命进行评价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市居民的寿命损耗严重,已成为我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慢病防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落实慢病防治各项措施提高全社会预防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意识,促进防治结合,加大早诊早治工作力度,保障市民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相关的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要充分利用已成熟的筛查技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要将防治模式前移,早期预防和干预各种发病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诱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对市民有关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伤害、心理精神等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生活行为干预,大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倡导“吃动两平衡”、戒烟限酒、“减盐、控油”、平衡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市民早诊早治、早期预防健康意识 (青岛新闻网记者 朱颖)记者提问:慢性病发病率如此之高,它的原因是什么?跟青岛居民的生活关系有什么联系,能不能从这方面给居民提一些建议?再一个,这里提到了院前急救死亡的情况,跟以往相比是什么情况,下一步还有什么需要加强的?  魏仁敏:导致慢性病的原因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慢性病的负担也是全球性的健康负担,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也是不堪重负,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食物也变得精细化,这些现代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慢性病疾病的增加,总体是生活方式的疾病要想预防,就是在工作、生活之余,就要改变或者说抵抗现在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比如说,加强运动、加强锻炼比如说,控制食物当中容易过量摄取的糖、脂肪含量过高的东西,再就是食物当中纤维素降低,都是精加工的食物,要避免包括心理疾病,要保持心理平衡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已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作为防治慢性病的主要途径和因素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院前急救的死亡院前急救的死亡,只是在总体死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单独做院前急救的死亡率,主要是围绕着院前急救的配备、能力的方向和重点去考虑,但不会改变院前急救死亡的人群结构,因为它是人群总体死亡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作为比较来讲,也没有必要做横向的比较,比如说医院,某一个医院什么病死亡的病人和另外一个医院死亡的病人相比,很难说明它的技术水平,是一个道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