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9页1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英文标题】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RegionalExploitationintheNorth-EastRegionDuringtheJinDynastyHANMao-liDepartmentofGeography,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内容提要】金代是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本文全面论述了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并从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以及北京路的区域开发特征入手,分析探讨了金代政治、军事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阐明区内主要农业垦殖区从西拉木伦河流域转向第二松花江至辽东一线的开发历程英文摘要】Thepresentarticlediscusses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regionalexploitationintheNorth-EastregionduringtheJinDynasty.WithaninvestigationontheregionalexploitationfeaturesofShangjingLu,XianpingLu,DongjingLuandBeijingLu,thisessayanalyzesthepoliticalandmartialfactorsthataffectagriculturalproductionofthetimeandalsoillustratestheswitchofthemainagriculturalreclamationareafromthedrainageareaoftheXiLamulunRivertothatoftheSecondSonghuajiangRiver.【关键词】金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地区开发 theJinDynasty/North-EastRegion/agriculturalproduction/regionalexploitation【正文】金王朝是一个以女真人为主体民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人建立金王朝之前,主要活动在今长白山及第二松花江流域。
随着部落的强大与金王朝的建立,大约在10 世纪末至 11 世纪初,其活动区域逐渐向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扩展,又以此为基础先后攻占辽上京、东京、中京地区,据有辽在塞外全部境土,囊括整个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不仅东北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华北平原有较大差异,而且它在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上也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在女真人统辖东北地区之前,辽王朝经营的农业垦殖区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他地区包括女真人活动区,基本因环境差异而成为游牧、渔猎、采集等生产形式的分布区,农业民族与非农业民族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分女真人统辖东北地区后,这里不但成为金朝初年的政治与经济核心,而且农业生产与基本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辽代相比,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1.农业垦殖区域有较大幅2度的扩展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之外,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乌裕尔河流域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插花形式,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大大向北扩展了2.农耕技术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目前已发现的金代铁制农具,不仅数量与地点较辽代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也时常可见3.农业生产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契丹、奚等民族也相继投入到农耕生产的行列中。
4.营建了粮食生产基地,成为金王朝立都于松花江流域的物质基础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不但在总体上形成上述变化,而且主要农业垦殖区也有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辽代主要农业垦殖区基本以上京临潢府为中心,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金代将这一重点农业垦殖区移向第二松花江至辽东一线,从而导致整个东北地区基本经济格局的转变与开发重心转移这一转变也影响到后世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金代东北地区主要农业垦殖区的形成既是研究这一地区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为了论述方便,本文依照金代行政区,将东北地区分为上京路、东京以及咸平府路、北京路等区域分别进行论述一、金上京路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地域扩展(一)上京路农田分布形式与农业生产技术金代东北地区农业开垦基本呈插花地形式,插花地主要分布在城邑周围文物考古部门调查发现,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女真原居地,留下许多金代城址将这些城址与《金史·地理志》所记载的州县设置结合在一起可以从侧面显示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特征依据黑龙江文物考古所王永祥先生等对黑龙江地区金代古城遗址所作统计达 106 处[1]王永祥依据城址周长,将其分为六级:1.>7500m 京城2.4000~5000m 路所在地的州府城3.2500~3500m 州城4.1500~2500m 县城或猛安5.1000~1750m 谋克6.400~750m 边堡若按此分级,106 个古城中,除一个规模不清外,六级城 20 个,五级城 57个,四级城 8 个,三级城 15 个,二级城 2 个,一级城 1 个。
若第四级城为县级城址,那么县以下城占总数的 75%这些城镇大多沿江河分布,其中阿什河沿岸有十几座金代城址,间隔相距 10~15 华里不等,拉林河右岸有 17 座古城,间距10-20 里,呼兰河沿岸有 12 座古城,间距 20-30 里,松花江沿岸则排列着 40 多个大小不等的金代城邑,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口[1]这些城镇的选址与农业生产具有直接关联在江河两岸的阶地上,既可利用江河水源进行灌溉,又很少水患之扰;既是建城筑寨的可选之处,又是发展农业的有利之地,故大量村寨都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插花式农田最初女真人俗不筑城,城的出现大约在金太宗时期这时候的城,虽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但城址附近,一般都分布大面积遗址,居住在这里的就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平民他们平日在城外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入城参与守城较大面积的农业开垦地是以城邑为依托的插花式农田,这是金代东北地区农田分布形式最主要的特征许多城址周围都发现了农业生产工具如兰西县双榆树屯出土的器物中有铁锅、铁犁[2]位于阿什河附近的成高子一带则有铁铲、3铁镰等金代生产工具出土[3]肇东县八里城遗址出土了犁铧、犁子、耥头、锄、镰、手镰、锹、铡草刀、垛叉、渔叉等农业及渔猎工具五十多件。
[4]吉林农安市万金塔乡发现铧、镐,三宝乡宝城村发现铁镰、铧,新阳乡发现铁铧、犁镜等农具[5]吉林省前郭县发现金代犁铧[6]吉林省德惠县布海乡发现犁铧、镐、镰,这些农具制作技术大多与中原地区接近[7]上京等路出土的金代农业生产工具种类齐全,有耕翻工具、收获工具,也有中耕除草工具这些农具中最应注意的是锄,锄的发现表明这一带已有精耕农业的萌芽二)上京会宁府至今第二松花江沿线主要农业垦殖区的形成辽代东北地区主要农业垦殖区基本围绕辽上京临潢府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金代建都今阿什河流域,临河而建的金上京会宁府不但是金前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地区经济中心辽金两代临潢府与会宁府的特殊地位,不仅使进一步沟通两地的联系,发展金上京会宁府至第二松花江沿线的农业垦殖区,成为金朝初年政治、军事的需要,而且也构成了后来向中原地区发展的通道在上京会宁府至今第二松花江沿线的农业垦殖区内,会宁府以及周围地区是最重要的一处上京路的城址虽多,但出土各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的仍在上京会宁府一带,这里是金源地内农业生产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金前期设都于会宁府,海陵王时虽迁都燕京,但世宗以后,仍视这里为“内地”或“金源地” 、 “国家兴王之地”[8](《世纪》 ) ,在政治、经济上都给予很大重视。
为了尽可能维持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朝廷曾针对这里的特点在各类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其中令女真人与汉人杂居,农忙时实行互助就是一例上京等路是女真人的“金源地” ,因此在民族构成上,女真人保持着相当的优势金前期居住在这里的“本户”和“汉户”是分地而居的(注:金史:卷四六《食货志》载:“今如分别民户,则女真言本户,汉户及契丹户,余谓之杂户 ,女真人以猛安、谋克为单元聚居在一处,汉人另居一处大定二十年(1180年) “上京路女真人户,规避物力,自卖其奴婢,至耕田者少,遂以贫乏”[10](《食货志一》 ) 物力钱是金代杂税之一,其内容是按照民间田园、邸舍、车辆、牲畜、树林的价值和收藏金银的多少征税遇到临时差役,往往按照所缴物力钱数额排定户等,征派差役金初对民户三年一籍,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 年)以贫富变更,赋役不均,始行通检大定二十年,在猛安、谋克人户内也开始进行推排,先自中都路起,然后于二十二年八月向外推行,办法是“集耆老,推贫富,验土地牛具奴婢之数,分为上中下三等”[9](《食货志一》 ) 由于奴婢数额是确定户等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躲避物力钱,上京一带的女真人往往卖掉奴婢,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失掉大量劳动力,造成土地荒芜,耕地减少。
针对这样的现象,朝廷又规定了“猛安、谋克人户,兄弟亲属若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10](《食货志一》 ) 这一规定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分居的现象,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各方面的努力,金代上京会宁府及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虽因都城的南迁,一度中衰,但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仍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 ,临潢府一带发生饥荒,朝廷诏令“临潢汉民逐食于会宁府、济、信等州”[10](《世宗纪》 ) 临潢府百姓长途至会宁府等地逐食,说明的正是这里较高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及稳定程度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上京路由会宁府至今第二松花江沿线的农田仍呈插花地分布这一地区在上京会宁府之外,以辽黄龙府和宁江州旧地为核心也形成一4个重要农业垦殖区辽黄龙府,金先后更名济州、隆州,是上京路内次于会宁府的又一重镇,这里正值上京与东京交通往来的冲要之处,从金初就屡次移民于此天辅元年,完颜娄室率民攻下川、成、徽三州,随即“徙其民于咸州黄龙之地”[11](《金源郡zhuàng@①义王完颜娄室神道碑》 ) 天辅二年(1118 年) ,完颜娄室认为黄龙府“宜重戍守” ,太祖“乃命合诸路谋克,以娄室为万户镇之”[12](《太祖纪》 ) 。
黄龙府一带的经济基础本来就不错,金初的移民更加强了这里的实力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 年) ,将上京路都转运司设在济州(即辽黄龙府) ,说明对于上京来说,济州不仅有着重要的交通地位,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前文所述世宗大定三年(1163 年)临潢府一带发生饥荒时,朝廷在诏令“临潢汉民逐食于会宁府” ,同时,亦将饥民引向济、信等州,亦可说明这里的农业生产已经较为发达辽宁江州位于黄龙府以北,金初曾向这里进行过一定数额的移民天会二年(1126 年)四月,太宗曾诏令“赎上京路新迁宁江州户,卖身者六百余人”[13](《太宗纪》 ) 被卖身者应是宁江州新迁入人户中的一部分,实际移民不只这些劳动力的增加提高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实力,太宗时期“发宁江州粟赈泰州民被秋潦者”[13](《太宗纪》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金初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由上京会宁府至今第二松花江沿线农业开发深度明显加强,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内主要农业垦殖区三)农耕范围向北扩展与今乌裕尔河流域的开发金代我国东北地区农耕区范围有了大幅度扩展,农耕区北界一直延伸到今乌裕尔河流域乌裕尔河是黑龙江省境内的内陆河,全长 426 公里,发源于小兴安岭山地,向西南流经今克东、克山、依安、富裕、齐齐哈尔、杜尔伯特等市县,尾闾汇为沼泽。
乌裕尔河处于松嫩平原的北端,位在北纬 48°附近,气温较低,≥10℃活动积温为 2400-3100°,持续期为 120~170 天,年雨量可达500~600mm,水热条件能够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只是低温灾害,成为农业开发的最大障碍金代乌裕尔河流域属蒲与路,主要生活着以猛安、谋克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