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历博 新陈列讲解稿定稿.docx
1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陕历博 新陈列讲解稿定稿 新罗列讲解稿 一 黄河文明的摇篮——史前时期(115万年—公元前21世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老的华夏民族就是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成长壮大的陕西境内考古挖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丰富而齐全,分布范围对比广泛,从关中到陕南、陕北都有典型的重大察觉,文化颠峰迭起并首尾相连,再现了陕西乃至中华民族弥漫活力的童年 ㈠ 远古先民 1. 蓝田人(复员景观) 196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分别察觉了一具头骨化石和下颚骨化石蓝田人头骨化石的察觉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这是蓝田人生活场景的复原,从这个虚拟场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童年生活的状况 (1) 蓝田人复原头像(独立柜) 依据蓝田人头骨化石复原而成据科学检测可知,这是一位年约30岁左右的女性蓝田人的相貌特征对比原始,前额低平,眉骨雄壮,吻部突出大脑容量仅有780毫升,为现代人类的一半左右蓝田人生存的年头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已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2)大型刮削器、砍伐器(坡面柜) 这些外形不规矩的大型刮削器和砍伐器是当时蓝田人用来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工具。
这些石器对比粗糙、原始,并且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考古学上把使用粗糙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史前阶段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3)剑齿象、巨貘化石标本 公王岭还出土了40 多种动物化石,有大熊猫、毛冠鹿、剑齿象及巨貘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动物化石都具有猛烈的南方色调,说明蓝田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部当时的气候是对比和暖、润湿的,而且植被也应特别茂密,很适合人类繁衍生息 辅佐展品说明: A陕西、中国、世界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主要遗址对照表 从这些图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活动的分布处境 B地质年头、考古学年头、史前对照 2.大荔人 继蓝田人之后,1978年在陕西大荔县邻近察觉了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察觉的意义特别重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中最古老的,同时又是古老人头骨化石中最完整的它的察觉对于研究世界东半球人类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类学家认为大荔人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及现代黄种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应是正在形成进展中的黄色人种 (1)大荔人头骨 据科学检测,大荔人已石化的头骨化石距今约20万年,地质年头属于中更新世末期,是一位年纪约20岁左右的男性头骨。
其大脑容量约为1120毫升,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 (2)石器一组 与大荔人头骨化石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细小的石器、石片和石核这一时期的石器器型普遍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重量约在20克左右以刮削器为主, 其次是尖状器和少量的石锥、砍砸器以及石球、石片等大荔人小巧的石器多由采自河床的砾石加工而成,单刃多于复刃 (3)梁山石器一组 位于陕南汉中市南郑县汉水南岸的梁山遗址在地质年头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梁山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已经察觉的有1000多件,包括石器、石核和石片这三类,其中石器最多石器中的砍 1 砸器占百分之四十三左右,是梁山旧石器遗址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石球也是梁山遗址石器的主要类型梁山旧石器遗址的察觉,填补了汉水上游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其石器风格除了具有华北旧石器文化传统外,还具有华南以砾石石器为主的特点这种文化并存的特征为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供给了新的资料 辅佐展品说明 原始人石器加工图 当时的石器加工以向一面打击者为多,一般一次成型,简朴粗糙,很少再加工 (二)氏族的社会生活 氏族的概念 氏族是指人类早期由实行族外群婚的血族逐步形成的一个畛域清晰的社会集团。
逐步形成的氏族是社会的根本细胞,他们实行集体劳动,共同居住,平均消费 1.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因1955年首次察觉于陕西华县的老官台而得名,是陕西省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新、旧石器时代主要有三个识别:一是有无磨制石器 ;二是有无制陶;三是有无定居与原始农业从老官台文化遗存可知其已具备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 (1)三足钵、三足罐 老官台文化中的典型器物陶器的展现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变更为另一种物质, 也就是将柔嫩的粘土烧制成了坚硬的陶器这一变更为人类吃熟食供给了条件,从而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促进了人类体质与思维才能的进化 (2)带孔石铲、有肩石锄 这些石器明显经过了二次加工,说明当时对石器的加工,已从简朴粗糙的打制方法进步到二次加工磨制的方法人类当时已从单纯靠采集狩猎获取生活资料,进展到使用石铲和石锄来从事原始的农耕活动 辅佐展品说明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表 2.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因首先察觉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文化昌盛阶段,当时的人们以母系血缘为家族纽带在一起生产生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进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主要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 (1)红陶尖底瓶(半坡)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尖底瓶概括的用法是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到水面时瓶身便自然倒下,当水注满时那么又自动立起,汲水分外便当尖底瓶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口小,水装满后不易溢出;二是瓶腹部两边有耳,穿绳后便于背挎和手提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异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那么的最早运用虽是一种巧合,但表达出半坡人所具有的聪慧和创造 (2)葫芦瓶(北首岭) 模仿葫芦造型做成各式陶器是黄河流域这一时期陶器的一大特点,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典型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葫芦的种子,说明当时已经开头栽培和利用葫芦葫芦功能的多样性和葫芦造型的可变性,是葫芦形器皿得以进展和延迟的根本条件 (3)陶甑(姜寨) 甑是人类最早利用蒸汽来加工食品的炊具陶甑与陶罐和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盛食物 2 的陶甑放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之上,盖上陶盖,接着在罐下烧火,水烧开后,蒸汽通过甑底部的孔眼将甑里的食物加热蒸熟。
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式各样蒸笼的雏形陶甑的展现,终止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煮食物的历史 (4)石器一组 磨光的石斧、石锄、石铲、石镰都是半坡人使用的农具早期的半坡人把石刀绑在手上收割谷穗半坡晚期,人们研发了石镰,并开头把石器绑到木棒上举行使用,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石磨盘、石磨杵是姜寨出土的细化食品的工具 (5)鱼骨叉、石网坠 据考古资料可知,这一时期人类至少使用三种捕鱼方法:第一种是用鱼钩钓鱼使用的是带倒刺的鱼钩,鱼一旦上钩就很难逃脱;其次种是叉鱼法鱼叉通常是用兽骨的角料磨成,尖端分外锋利,两边都有倒刺人们将鱼叉固定在标杆的顶端,直接投掷叉鱼;第三是用鱼网捕鱼石网坠就是人们张网捕鱼系于网上的器具 (6)骨锥、骨针 这里罗列的骨锥和骨针是当时人们用来缝制兽皮和麻织物的器物,主要是由兽骨、象牙或鹿角制成在当时要制成这样一枚骨针是特别困难的,首先要把骨头劈或锯成很薄的条状,然后刮削成为锥形,再将其磨光后钻眼体验了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摸索出了先钻孔后磨针的制针方法,这种方法磨针告成率对比高 (7)骨质项链 装饰品的展现反映出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敬仰这条由数千枚细小骨片穿制而成的项链出土于姜寨遗址一个少女的墓中。
每个细小的骨片上都有孔,骨片切割均匀、大小统一、加工细致 (8)骨笄、陶笄 各种质地的发笄是当时人们束发的工具,相当于后来的簪子无论是骨制、陶制还是石制的发笄都光滑细腻当时人们把头发挽起来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劳作,同时也具有确定的装饰作用 (9)人面鱼纹盆(姜寨)(独立柜) 仰韶文化也被称之为“彩陶文化”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彩陶的纹饰主要有两种:动物纹和不明意图的几何纹人面鱼纹盆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画上的人面和鱼纹高明地结合在一起,只见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关于它的含义国内外专家看法各异,有近三十种解释,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有三种:1、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2、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那么是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3、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人们梦想像鱼一样繁衍子孙不管怎么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鱼的关系是特别紧密的 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圆圆的小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人面鱼纹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安葬在房屋邻近。
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便当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从那时起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并相信存在死后的世界 (10)陶塑人头像(黄陵) (11)陶埙、陶铃(姜寨) 陶埙是我国最早的吹腔乐器之一概括的演奏方法是用嘴吹顶端的孔,用手指按住边上的孔,然后根据手指的起落吹出不同的乐曲原始社会时期,埙还是单音孔、二音孔或三音孔,进展到商周时期为五音孔,汉代有六音孔陶埙,现在经过革新的埙那么有八音孔和十一音孔等陶埙的声音悠远空灵,分外好听 (12)贴塑蛇纹罐(西安南殿) 贴塑是制陶的一种装饰技法,即将泥塑或捏出确定的纹样粘贴在陶器之上,起装饰和美化作用,这种装饰纹样又被称为附加堆纹,有着很强的立体美感 3 (13)骨雕人头像(何家湾) 1982年出土于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遗址,高2.5厘米人头像是以兽类肢骨为材料雕成,面部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五官明显,眼睛大而圆,眉毛左右相连,鼻子凸起,嘴唇微噘,流露出一副诚实的表情这件骨雕头像制作粗旷、简练,刻划切实、生动,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骨雕人头像,具有贵重的资料价值 (14)刻符陶钵 仰韶文化中,出土了好多陶器上刻划着具有确定规律和共性的符号,姜寨遗址中察觉的刻划符号有38种,半坡遗址中察觉了27种。
这些符号鲜明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考古学家认为它们与甲骨文、金文分外类似,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它们对研究探讨汉字的起源具有确定的意义 辅佐展品说明 A半坡房屋模型(复制品)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有方顶和圆顶两种早期的房屋主要为半地穴式建筑,但由于空间狭小、潮湿阴暗,不利于居住,后逐步改为地上建筑房屋布局采取的是木骨涂泥的加固方式,是我国土木混合建筑布局的雏形 B仰韶文化时期制造陶器工序图 早期的制陶方法为泥条盘筑法,即先将泥搓成泥条,然后将泥条盘绕成所需的器形,结果再用手或陶拍将器物拍光抹平当时的陶器以手制为主,少数经过慢轮修整用轮旋转修整的陶器比手拍的更圆润 C复合工具的使用(斧、锛、簇、鱼叉、磨的安装、使用等) 早期的复合工具主要是石与木的结合,石为器,木作柄,等于手臂的延迟 D女子纺织示意图 3.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察觉于山东省章丘县?历城?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900—4100年之间这时男子逐步取代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昌盛阶段这时制陶、农耕、畜牧业等都有了确定的进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