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调沿运灌区的基本概况.docx
44页第一章 南水北调沿运灌区的基本概况1.1 自然地理和经济状况1.l.l 自然地理状况江苏省南水北调沿运灌区分布于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南起江都水 利枢纽,北与山东省接壤,西与安徽省交界,东南至里下河地区西、北边缘(2.5 米高程线以上),东北部直至黄海之滨,涉及扬州、淮安、宿迁、徐州、连云 港、盐城六市,包括大部分淮北地区和高宝湖区,以及里下河沿运、沿总渠的 2.5 米高程线以上的自流灌溉面积部分南水北调沿运灌区由33 个大中型灌区 和众多小型、微型灌区组成,总耕地面积2883.22 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 41%,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71.56 万亩江苏省南水北调沿运灌区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地处淮、沂、沭、泗下游 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纵贯南北;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新沂河等灌排河道横 穿东西;洪泽湖、洛马湖、微山湖在其间调蓄,纵贯全省南北,沟通几大水系, 是我省的南北水路交通要道,其苏北段又是江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总干线京杭 大运河苏北段自江都至下级湖全长420多km,横跨淮、沂、沐、泗水系,并 与长江相沟通自 1961 年兴建江都抽水站以来,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建设, 我省已经初步建成一条以江都水利枢纽为起点,以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为骨干输 水河道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形成了扎根长江、九级抽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沿途建有淮安、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郑集等抽水站,已经形成 了一个送水网络,江水、淮水可以实行有计划的联合调度从而形成了东引、 北调两大灌区总格局而且整个区域内地势平缓、水网密布,整个灌区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由西北部的 45m 左右(废黄河高程,下同)逐渐向东南部 倾斜至江都附近 2.5m 左右,坡降为 1/6000~1/10000其中大部分高程在 10m 以下,以平原为主体南水北调沿运灌区,位于我国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气候区,光能充足, 热能富裕,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大致以淮海—苏北 灌溉总渠为界,南部属温润的压热带气候区,北部属半湿润的暖温带气候区, 具有明显的季风环流特征,冬干冷,夏湿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C左 右夏季最高气温北端为43C,中部41C,南端38.7C,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北端为-22.6C,中部为-20C,南端-17.7C最大冻土深度北端为24cm,南 端为 6cm南水北调沿运灌区地处江淮冲积平原、黄泛平原,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为江 淮冲积平原,从泗阳至宿迁、徐州的废黄河是历史上黄河泛滥改道和夺淮的产 物,废黄河高于两侧地面,带宽十余公里,形成淮河与沂沭泗河两个水系的分 界。
南水北调沿运灌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承载能力,主要靠江水多级北调 来解决用水紧张问题,是全省发展节水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大中型灌区众多, 是我省大中型灌区较为集中的地区,仅30 万亩以上大的大型灌区就有 22 个, 占全省大型灌区数目的 78.6%这些灌区多为四级以上渠道送水,灌溉设施老 化严重,渠道断面过大,所建防渗渠道不多,区首、渠道的量水设施所建的数 目几乎为零,对水量对浪费以及灌溉水的调度都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灌溉水 利用系数只有 0.48 左右1.1.2社会经济概况南水北调沿运灌区范围为扬州市的江都、高邮、宝应;淮安市的清浦、楚 州、金湖、洪泽、涟水、盱眙;宿迁市的泗阳、泗洪、沭阳、宿豫;徐州市的 邳州、贾汪、铜山、丰县、沛县、新沂;连云港市的东海、赣榆、灌云、灌南 盐城市的阜宁等县(区、市)灌区内坝有704 个乡镇,总人口为2369.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 1862.8万人耕地面积2883.22万亩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 棉花、油菜、大豆、花生、山芋等大田作物为主南水北调沿运灌区涉及扬州、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盐城六市二十 九个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为 2883.22 万亩,其中中 低产田占灌区灌溉面积的38.7%。
灌区人口2369.5万灌区1998 年粮食总产 量49.2亿kg,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4.6亿元,实现农村总产值130.7亿元,农 民入均纯收入 2552~3445元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低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乡 镇企业起步较晚,小企业较多,工业水平较低交通运输较为发达,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大部分己达二级航道标准,是沿 运地区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有宁连一级公路、淮江公 路、徐宿淮公路、宁宿高速、徐海公路,京沪国道主干线沂淮(新沂至淮阴)段 与淮江高速公路相接,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强了灌区对外的 联系,促进了灌区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1.1.3水资源状况灌区水资源主要由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水及江淮、沂沭泗的过境水组成灌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在850~1100mm,年际年内变化较大,由于汛期雨量集中,调蓄库容有限,形成了大量的废泄水,雨量的有效使用率 低;地下水开采量较少,主要集中在骆马湖以北片南水北调沿运灌区呈带状分布在京杭运河徐扬段两侧,地跨亚热带和暖温 带,由于区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环境的差异,导致南部里运河片水资源 相对较丰富,骆马湖以北中运河片比较短缺。
尽管以京杭运河为骨干输水河道, 辅以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三湖调蓄的南水北调体系已经建成,江,淮,沂 沭泗灌溉水源统一调度已成为现实,但由于淮沂沭泗上,中游地区近年来水资 源来水量的减少,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适当扩大兴利库容的规划尚未落实, 以及南水北调梯级翻水的能力有限,水资源南丰北枯的状况,还将继续存在里运河片:正常年份,可利用总水资源量21.4亿m3,其中引外来水量19.1 亿m3,可利用量18.0亿m3,该片历史上以引用淮水为主,进入六十年代后,随着 淮水在上、中游被层层拦截,1978年蚌埠闸关闸断流大219天,洪泽湖入湖水量 只有28亿m3,是正常年景的十分之一,里运河片灌溉水源被迫面向长江,有70 年代前淮水为主过渡到 80 年代江淮水并用互济,逐步发展到现状扎根长江,通 过江都站抽江水入大运河,经沿线闸洞引水灌溉.通过多年实践,一般年份,均 可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在干旱年份,尤其用水高峰季节,一旦淮北遭遇严重干 旱,京杭运河水源虽然稳定,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骆马湖以南中运河片:灌溉水源主要靠淮水,但由于 70、80 年代淮河上、 中游加速发展农业灌溉,形成了淮水可用而不可靠的局面。
目前的灌溉水源在正常年份是江、淮水并用,干旱年份主要靠抽引长江水 根据灌区历年的降雨资料和引水资料分析,在平水年份©=50%),水资源供需 基本平衡,中等干旱年(p=75%),缺水0.6亿m3,特殊干旱年(p=95%)缺水2 亿 m3 以上骆马湖以北中运河片:灌溉季节农业需水主要靠外来水补给,由于灌区位 于南水北调灌区的尾部、淮水源供给有限,属严重缺水地区灌区水源主要靠 刘山南站、刘集泵站、民便河泵站等抽引骆马湖和中运河水补给正常年份尚 缺水2亿m3左右遇干旱年由于严重缺水,需调整作物布局,以减少水稻的播 种面积据《江苏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分析,南水北调沿运灌区所处的淮河 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产水率低,本地径流少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08亿m3,折合 为年降雨量964mm,年降水总量中的75%,被植物蒸腾、土壤和地表水体蒸发所 消耗,25%形成地表径流,折合年径流深 237mm2) 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不仅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也比 较悬殊年径流量在年时程分配上呈铃形分布, 70%以上集中在汛期,量大月 径流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约占年径流量的35〜50%,而最小月径流量一般 出现在1、2月份,占年径流量的1〜2%。
据资料统计,年雨量最多的年份,点 雨量实测可达1500〜1800mm,最少的年份仅400〜450,极值比在3.5〜1.0之 间,由于受降雨年际分布不均的影响,地表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1956 年是年径流量最大的一年,为285亿m3,1978年仅14亿m3,是最小的一年, 丰枯相差达 20 倍,地表流量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南部大于北部,多年平均径 流深的变化幅度在 100〜300mm 之间,东北部赣榆山丘区河流源短急流,是径 流高值区,年径流深约300mm,西北部丰沛地区是低值区,年径流深不足150mm 其它平原水网地区年径流深均在250mm以下3)蓄水能力差,过境水利用受限制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河 下游,过境水量约为本地径流量的 40 倍,为水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过境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除长江干流以外,淮沂沭泗过境水量与当地径 流量基本是同步的淮沂沐泗过境水总量不少,多年平均径流量400多亿m3, 淮河最大年径流量达800亿m3,最小年份径流量仅30亿m3,相差26倍,年际 来量变幅较大,又由于苏北属于平原地区,兴利调蓄库容小,正常年景仅能利 用来量的20〜30%,约100〜130亿m3,形成了洪水期间,上游来水量太大, 无处蓄存,加重了防洪负担,抗旱期间,上游来水太少,无水可用,因而淮沂 沭泗这部分过境水资源对江苏来说是“可用不可靠”。
而长江源远流长,水量 丰沛且稳定,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9730亿m3,相当于年平均流量30900m3/s, 最枯年份也有6320亿m3,是我省苏北地区较稳定可靠的水源地下水资源包括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与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 联系的是浅层地下水南水北调沿运灌区可开发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浅 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较多,其中降雨入渗补给量所占比重最大,而降雨入渗补 给量,又随当地的年降雨量以及潜水变幅带的岩性而异砂性土质降雨入渗补 给地下水量大,粘性土质小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下水资源模数为 10〜15 万m3/km2,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一般为20〜30万ms/km?1.1.4 气候状况南水北调沿运灌区,位于我国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气候区,大致以淮 海—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南部属温润的压热带气候区,北部属半湿润的暖温带 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环流特征,冬干冷,夏湿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C左右夏季最高气温北端为43°C,中部41°C,南端 38.7°C,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北端为-22.6C,中部为-20°C,南端-17.7°C最 大冻土深度北端为24cm,南端为6cm灌区常年主导风向,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
年内降雨多集中在夏 秋两季,在六,七月间,冷暖气团遭遇,常产生锋面低压和静止锋,形成阴雨 连绵的梅雨期,七,八月份受台风影响,常伴有来势凶猛的特大暴雨,历年平 均降雨量北端为851mm,中部为987mm,南端为1030mm该区自然水体的多年 平均蒸发量在950〜1100mm,陆地蒸发量的多年平均值在600〜800mm,因此平 均年降雨量的70%以上已消耗与蒸发该灌区全年无霜期有北端216天渐变到 南部的224天,无霜期较长全年日照时数全灌区大2100〜2350小时综上所述,沿运灌区的气候特点是光能充足,热能富裕,雨热同季,为农业生 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1.1.5地质状况南水北调沿运灌区地处江淮冲积平原、黄泛平原,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为江 淮冲积平原,从泗阳至宿迁、徐州的废黄河是历史上黄河泛滥改道和夺淮的产 物,废黄河高于两测地面,带宽十余公里,形成淮河与沂沭泗河两个水系的分 界1、区域地址灌区地处我国东部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和 扬子准地台北缘,并相应发育了华北区和扬子区两大套地层从区内揭露的深 孔资料看,在古老的片麻岩结晶基底上沉积了震旦纪以来的沉积层,主要表现 为新华夏系的地址构造,部分地区也有华夏系的构造可见。
郯庐断裂开是新华夏系的一条具有强烈压扭性的深大断裂带,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