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A卷.doc
15页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本月19日起,人民币与英镑开始直接对换 , 此举引发了多方关注B . 昨天在城市广场,一位独腿画家用粉笔在广场水泥地上作画,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观看C . 这一单生意,他俩每人都得了二百五十元,这叫做二一添作五 , 谁也不占谁的便宜D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我们描绘出了雄奇壮丽、巧夺天工的自然山水景色2. (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建设部拟定了未来十年期间我国将建成城市住宅2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城市人均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B . 广州恒大夺得本届亚冠冠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用钞票打造出来的冠军之路C . 据“参考信息网”12月10日报道称,中国科学家越来越有信心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件有使用价值的隐身斗篷,该技术将让物体从视线中“消失”D .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 . ②①④⑤③⑥ B . ⑥④②③①⑤ C . ②①⑤③④⑥ D . ⑥③⑤①④②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3分)4.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代货币——贝币①我们的祖先使用货币的时代是很早的在原始的交易场上,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具有货币的职能于是,渔猎时代的武器和猎具——石斧、石刀,游牧时代的皮革、齿角,农业时代的农具和谷物、布帛,以及历代用以装饰的贝壳、蚌珠、玉石等等,都曾充当过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而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可能是最长的,流通的地域也是最广的。
②海贝的品种很多,现在还生存的品种,据统计有150种以上它们生长在浅海中,以印度洋、太平洋一带为最多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所喜爱而成为装饰品《说文》:“婴,颈饰也这正是挂在妇女们颈上的用贝串成的“项链”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项链③在交换还不发达的古代,贝壳作为贵重的装饰品,首先通过偶然机会,以后便逐渐成为常用的一般等价物从我国发掘出土的古贝看,大多数都只有齿纹的一边是完整无缺的,背面往往被磨平或穿孔,这大约是为了携带和保存之便④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一直是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而海贝作为她们佩戴的贵重装饰品,经过她们之手而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那应是很自然的事⑤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货、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⑥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有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商王将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来加以纪念。
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价值代表或结晶⑦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然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的流通数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中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全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交易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发现的有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铸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⑧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⑨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他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璞归真了。
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结合文章第①段,说明贝币之所以成为实物货币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不超过12字)(2) 文章第④段中有“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这样说有什么依据结合原文进行概括)(3) 从第⑦段可以看出:周代贝币的流通情况有哪两大特点?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每一特点都不要超过15字)(4) 通览全文,对文意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 . 贝币是我国出现时间最早,流通时间最长,流通地域最广的古代货币B . 在我国货币史上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个阶段是:贝币的出现,铜贝的出现,统一的金属币使贝币返璞归真C . 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用“贝”作偏旁,说明贝币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D . 我国商代的主要货币是贝币,西周主要的货币是铜币,东周的主要货币是金属货币,而秦以后金属货币就统一天下了5. (13分) (2017·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
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1)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B .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C . 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D . 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E . 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2) 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3) 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 (13分) (2019高一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