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电图的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docx
7页心电图的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一) 心脏的活动,其兴奋传导的过程是由窦房结 → 心房 → 房室结 → 房室束 → 左,右束枝 → 蒲肯野纤维 → 心室肌纤维在每一心动周期内,一种典型的心电图有 5 个 ( 或 6 个 ) 波自左至右称为 P 、 Q 、 R 、 S 、 T 及 U 波 ( 如下图所示 ) ,并可分为下列部分, P - R 间期 QRS 间期、 Q - T 间期,及 P 一 R 段 S - T 段等图 12 心电图波及间期 P 波: P 波代表心房激动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P 波的起点表达激动自窦房结达到心房,其终点表达心房所有受到激动,其方向和外形与激动在心房内传导的途径有关,其时限表达激动通过心房所有所需的时间正常心电图的 P 波向上,而 aVR导联中 P 波倒置: avL , Ⅲ 及 V 1 V 2 等导联中 P 波可向上,倒置,或呈双向: ( 图 13)正常向上的 P 波顶部圆滑 P 波的时限不超过 0.11 秒,其振幅应不不小于 2.5 毫米图 13 P 波的波型在心电图中只要有一种导联的 P 波超过正常范畴,就代表 P 波有异常,提示心房有病变,若无 P 波常是节律问题。
2 . P - R 间期,心脏的激动通过心房,传至房室结:再下传至房室束左、右束支,后传至两心室,激动在房室结及房室束中的传导比较慢,因之 P 波后来有一段间隙才发生心室激动, 自 P 波起点至 Q 波群起点的间隙为 P - R 间期 P - R 间期表达激动通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而达心室所需的时间正常数值为 0.12 ~ 0.20 秒,婴儿及心跳较速者, P - R 间期可较短 P - R 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3 . QRS 波群 =Q 波是 QRS 波群中第一种向下的波, R 波是 QRS 波群中第一种向上的波,其前面可以无向下的 Q 波, S 波是随着 R 波之后的向下的波 QRS 波群代表心室受激动时电压的变化,其起点表达激动开始达到心室,其终点表达两心室所有受到激动,其时限表达激动通过心室所有所需的时间,其形状与激动在心室内传播的途径有关由于心室各部分产生的激动的先后不一,因此 QRS 波群的形成是代表几种部分激动过程所产生的电压变化的综合波正常 QRS 波群的时间不超过 0.10 秒在原则导联中,每个导联的 QRS 波群的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不小于 5 毫米,若不不小于 5 毫米则称低电压。
胸导联每个导联 QRS 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应不小于 8mm 在胸导联中 V 1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10 毫米, V 5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25 毫米,若电压过高,提示心室肥大4 . S - T 段:起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的起点, S - T 段应在零电位线,但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 ( 向下偏移不超过 0.5 毫米,向上不超过 1 毫米,但在 V 1 V 2 ,导联中向上偏移可达 3 毫米, V 1 不超过 5 毫米 ) 若 S 一 T 段上,下偏移超过正常范畴,可见于心脏病变等5 . T 波: T 波代表心室激动复原时的电压变化,在正常状况下, T 波的方向应与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 如在 aVR 导联 T 波是倒置的,而 V 5 导联的 T 波是向上的 ) T 波的振幅在肢导联一般是 2 - 6 毫米,在胸导联也许高达 12 - 15 毫米,估计 T 波振幅大小时,应同步注意 QRS 波群振幅的大小,如 QRS 波群振幅小, T 波也小,如 QRS 波群振幅大, T 波也大一般 T 波的振幅应不不不小于同一心动周期的 R 波的十分之一 T 波变化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加以解释,一般可见于心肌病变。
6 . Q - T 间期:代表心室激动开始到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此段肘间随心搏速率而变化心率快, Q - T 间期短而心率慢, Q - T 间期较长正常范畴是 0.36 - 0.44 秒 Q - T 间期延长可见于心肌病变7.U 波 :U 波是在 T 波之后的一种较低的波,形成机制尚不甚明了晚近学者多觉得此波代表心室传导纤维的复极,故亦有人称之为蒲肯野氏纤维的 T 波一般方向与 T 波一致,应较 T 波为低,一般不超过 0.5 毫米,但 V3 导联的 U 波有时可达 3 毫米, U 波特别明显时可见于低血钾状况心电图的测量和分析措施1. 波幅及时限的测量:心电图纸上印有一系列大小的方格由横线和竖线构成横线的间隙是 1 毫米, 1 毫米等于 0.1 毫伏,每五条横线有一较粗的横线,代表 0.5 毫伏横线是用以测量心电图波的波幅即电压,一般用毫米或毫伏来表达 ( 图 14) 测量时,在基线以上偏动波,均从基线的上缘量至波顶端,其垂直距离就地正向波的电压,在基线如下的偏动波,则从基线的下缘量至波的最低点,这样,可除去基线自身的宽度,如要测量波的总电压,将正负波的绝对值相加即得心电图上竖线的间隔是 1 毫米,相称于 0.04 秒,每五条竖线有一粗线,两粗线间的时间是 0.2 秒,心电图各波及段的时限均以秒为单位表达之 ( 图 14) 测量时,选择偏动较大的导联,由于偏动大的波,其起点及终点比较清晰明确,便于测量,测量时限均以波或段的凸面为起止,而不以凹面为起止 ( 图 15) 。
心电图的测量用两脚小分规进行之2 .分析心电图的措施,分析心电图,按如下环节进行:(1) 将各导联心电图按原则肢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胸前导联排列检查各导联有无技术误差,电压原则化与否对的等所谓电压原则化,就是记录心电图时,调节电流计的敏捷度,当电流计通过 1 毫伏电压的电流时,记录笔偏动应为 10 毫米,局限性或超过 10 毫米,则会影响波形电压测量的精确性2) 检查每个心动周期,与否有 P 波,以及 P 波与 QRS 波群的关系与否正常,以拟定心脏的节律究竟属正常或异常3) 用分规测量 P - P 间隔与否规律,测定期限,计其心率,计算的措施是,将 60 秒除以 P - P 间隔时间,即得每分钟心率例如 P - P 间隔为 0.8 秒,则心率二 60÷0.8 = 75 次 / 分如遇心房颤抖等心律不齐,则计 3 秒内的 QR8 波群数,乘以 20 ,即为每分钟心室率用同法可测心房率图 14 心电图纸的电压线及时间线图 15 心电图波的电压和时间测量(4) 检查 P 波的形态、振幅及宽度,第Ⅱ导联及 aVF 和 V 1 导联的 P 波一般较为明显着重在这些导联辨认及测量波5) 测量 P - R 间期,在原则导联中,选择 P 波宽而明显且有 Q 波的导联进行测量,如无 Q 波,则在有明显 P 波及 QRS 波群最宽的导联中测量之。
6) 观测各导联 QRS 波群的波形,测量振幅,重要注意 V 1 V 5 , avL 及 aVF 导联,测量 QRS 时限,以时限最长的导联为准7) 测量平均电轴,测量时只规定 I 及 Ⅱ 导联 QRS 波群波幅的代数和查 P 45 表即可求出平均电轴的度数例见图 16 ,图 19(8) 检查 S - T 段有无偏移及其偏移限度,以无偏移或上下偏移若干毫米表达之9) 检查各导联 T 波的形态,方向及高度,方向以向上,倒置及双向表达之,高度以正常,低平及平坦表达之10) 测定 Q - T 间期,选择 T 波较高且终点明显的导联测量之11) 根据以上分析所得资料,掌握心电图变化的重要特性做出心电图诊断 图 16 图 17I 导联 QRS 波幅代数和= +6+ ( - 1) = 5 Ⅲ 导联 QRS 波幅代数和= +1+ ( - 8) = 7将 5 和- 7 查表可知平均电轴=- 45 0五、小结:正常心电图的指标成人正常值P 波电压:< 0.25MV时间:< 0.11 ″P — R 间期0.12 ″- 0.2 ′QRS 波群时限:< 0.10 ″Q 波:< 0..04 ″电压: aVF < 2MVaVR < 0.5MVL 1 +L 2 +L 3 > 1.5MVRV 1 < 1.0MVRV 5 < 2.5MVV 1 R/S < 1V 5 R/S > 1RV 1 +SV 5 < 1.2MVRV 5 +SV 1 < 4.0MVQ 波< 1/4RST 段上移: V 1 -V 3 < 3cm其她导联< 1mm下移:< 0.5mmT 波高度应> 1/10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