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要规程 (2).doc
7页1.1.1 航线布设方法利用航线设计软件布设航线基本步骤如下:确定各摄区四角坐标;依据1:10000地形图,统计摄区的高程值,需要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均值、多数值,确定航摄基准面高程值;根据摄区的高程最大、最小及选取的摄区高程平均值计算出符合规范要求像片重叠度和地面分辨率曝光方式采用定点曝光方法1.1.2 航空摄影要求1、 数字影像应完整有效覆盖整个测区,且满足分辨率和重叠度等要求2、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参考指标:平地:75%±2%和≧35%;丘陵:75%±3%和≧40%;山地:80%±2%和≧50%3、 城市地区航摄飞行应考虑投影差带来的数字影像自动匹配困难的因素,适当加大航向重叠度4、 旋偏角一般不大于15º,在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最大不超过25º5、 影像质量特别强调影像清晰,反差适中,颜色饱和,色彩鲜明,色调一致有较丰富的层次、能辨别与地面分辨率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满足外业全要素精确调绘和室内判读的要求6、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它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应采用同一主距的数字航摄仪进行补摄7、 测区航线上的POS数据解算结果,三个坐标分量(X,Y,Z)的精度分别应优于0.08米,0.16米(RMS),三个角度分量(roll/pitch/heading)的精度分别应优于0.01度(RMS)。
1.1.3 航摄资料检查(1)、每天航摄工作结束后,应在电脑上用专用软件拼接照片,检查像片有无云影,分辨率和清晰度是否满足要求,航向重叠、旁向重叠及相片旋偏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影像质量务必达到影像清晰,反差适中,颜色饱和,色彩鲜明,色调一致;有较丰富的层次、能辨别与地面分辨率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满足外业全要素精确调绘和室内判读的要求2)、测区摄影工作结束前,应检查摄影是否包含整个测区,有无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它严重缺陷,不得有任何单块云、密云阴影或烟雾使地物变得模糊的面积超过像片的3%;3)、如前述(1)、(2)要求不能满足时,应及时采用同一主距的数字航摄仪补摄或重摄4)摄影时间:严格按照航摄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角确定摄影时间5)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不少于像幅50%,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不少于一条基线;1.2 像片控制测量1.2.1 像控点测量技术要求(1)、技术方案:利用已经建立的首级控制点,采用双频GPS接收机施测像控点及检查点,解算1980西安坐标系平面坐标和拟合1956年黄海高程2)、像控点测量精度应符合下表规定:等级点位中误差(m)高程中误差(m)像控点≤±0.12≤±0.11.2.2 布点方案及要求(1)、采用区域网法布点,旁向相邻平高点(平面点、高程点合一)航线跨度按4-6条布设,航向相邻平高点间隔6-8条基线跨度布设。
2)、尽量在铺装路面或明显地物处多布设高程检查点,以便检测内业空三加密、DOM、DEM的高程精度3)、像控点和检查点尽量选在平房房角、道路行车线、斑马线、花台角、线状地物交叉,影像小于0.1mm的点状地物中心等明显的地方,但不能选在人字顶房角、有草丛的田埂、有弧度的田角、道路交叉等,当布设的点高于地面时,还应提供该点至地面的比高4)、像控点一般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使布设的像控点尽量公用;位于自由图边的像控点,尽可能布设在图廓线4mm以外,确保成图满幅5)、像控点编号:Pi,i=1、2、3……n作业区内不得出现重号6)、特殊情况布点(a)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航摄区域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如不能满足公用要求,则应分别布点b)像主点和标准点落水的布点当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位落水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否则,应按全野外布点方法布设c)河湾区域布点该处控制点的布设按《1:500,1:2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中2.5.5条“水滨与岛屿的布点”执行。
1.2.3 像片控制点刺点要求(1)、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2)、平面控制点的实地判点精度为图上0.1mm3)、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4)、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5)、控制点与基准面在不同平面时,应标注比高,量注至0.1m;当点位周围不等高时,应标注比高量注的位置6)、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刺点误差,不得大于像片上0.1mm7)、像片控制点刺点,应经第二人在实地检查并签字8)、电子刺点片和实地照片的文件名必须对应且一致9)、电子刺点片整饰要求:边框2个像素,框内250个像素,点位十字丝22×22个像素,字体为宋体,字大72点,颜色为红色(RGB:255,0,0)1.3 正射影像图制作1.3.1 正射影像图制作流程1.3.2 数字微分纠正根据单模型DEM及像片内外方位元素、影像分辨率,采用微分纠正方法进行纠正及影像重采样,生成单模型DOM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平原和丘陵地区1:2000比例尺DOM明显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0.3米;山地区1:2000DOM明显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0.8米。
生成单模型DOM,单模型DOM应清晰,分辨率正确,影像的平面精度符合要求,无明显的影像变形、影像信息损失等缺陷1.3.3 色调或色彩调整影像镶嵌前,应检查相邻各片之间的色调或彩色偏差,根据需要采用图像处理方法进行调整,使之基本趋于一致整个图幅内的影像都应反差适中,色调均匀,纹理清楚,层数丰富,无明显失真,灰度直方图一般呈正态分布1.3.4 镶嵌拼接采用无缝镶嵌技术进行单模型APDOM的镶嵌进行镶嵌时,采用每个单模型影像的中心区域,模型之间影像重叠处不应有重影和发虚现象,重叠区域内有人工地物时,手工量测拼接线,拼接线尽量避免穿越人工地物根据规定分幅的图廓范围外扩10个像素来设定镶嵌范围,指定文件存放路径执行影像镶嵌命令,自动拼成整幅的DOM影像镶嵌完成后,认真检查所生成的DOM,对接边区域内部分出现影像模糊、影像遗漏的地方,应给予修补,城区内的影像镶嵌应采用人工方法进行,防止出现高层建筑因投影方向不一致而产生的影像扭曲变形1.3.5 DOM格式转化将DOM由内部格式转成TIF+TFW格式1.3.6 接边检查在软件中下进行接边检查,包括模型接边和图幅接边检查;主要检查模型接边处影像的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存在空白缝隙;图幅接边处影像的亮度、反差、色彩是否基本一致,同名点距离是否超限等。
数字正射影像图应与相邻图像接边,接边误差不应大于2个像元避免出现因影像缺损(如影像的纹理不清、噪声、影像模糊、影像扭曲、错开、污点等)而造成无法判读影像信息和精度的损失1.3.7 图廓整饰参考数字线划图整饰格式逐幅输入整饰注记,对DOM进行整饰,生成整饰数据;图廓整饰注记内容包括接图表、图名、密级、出版机关、生产单位、航摄作业时间、出版时间、平面坐标系统及比例尺,共九项内容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分幅与编号应符合《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的规定1.3.8 数据输出将整饰数据和DOM数据叠加,输出包含完整整饰数据的影像地图数据整饰数据为DWG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