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与共同现代化》报告.docx
48页《“一带一路”与共同现代化》报告 当今世界,发展成就与全球性问题并存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是继续沿着传统的现代化与全球化道路前行,还是开历史到车,“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还是突破传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8项要求其中第7项包括“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本报告提出的“共同现代化”尝试做出回答,它将引导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并且不断、有效地解决全球性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并为“一带一路”建設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话语体系主要观点如下:1.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存在的固有特征目前存在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之所以难以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现行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模式(或称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传统范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源自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存在的固有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民族国家本位(国家中心主义)、本国利益优先而忽视各国的共同利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如果沿着传统的现代化与全球化道路继续前行,全球性问题(例如不平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将会更加严重,不平等将会导致民粹主义盛行、地区冲突不断;不可再生资源争夺将会引发国家间战争;生态环境恶化将会毁灭人类共同的家园。
2.共同现代化是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共同现代化是以国际共同体为主体,以共同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优先的现代化,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本位和国家利益至上共同现代化将超越民族国家,构建国际共同体为本位;它不再追求本国利益至上,而是追求国家间共同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优先;它重视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它要求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单纯依靠竞争取胜;在政治发展上,强调相互尊重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把某国模式强加于他国;在经济发展上,强调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而不是单独发展,决不把本国发展建立在他国不发展甚至损害他国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上,强调全球公民社会建设,而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文化发展上,摒弃文化帝国主义思维和行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交流与互鉴;在生态发展上,强调生态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把生态问题转嫁他国和转至下一代;在全球治理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共同体成员平等,而不是大国主导和独享3.共同现代化正在到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是其主要的思想渊源;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际现代化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营养;联合国的若干可持续发展议程、欧洲共同体等是其主要的实践基础;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其提供了必要的通用技术平台;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是其重要的创新实践。
4.共同现代化理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共同现代化理论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提供一套不同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其中的“现代化”为世界各国所熟知,“共同”有别于国家中心、西方中心这将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效果国家间发展战略对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创新环节,共同现代化将为战略对接提供有效的“端部设计”这将提高战略对接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共同现代化理论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为共同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完善提供丰富的营养,基于“一带一路”实践和其它国际共同体的经验的共同现代化理论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5.“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引领下的共同现代化或共同现代化指导下的“一带一路”)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全新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其基本逻辑是:以国际共同体为行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国际共同体与共同利益相互界定,即共同利益界定了国际共同体的成员与运行规则,国际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解散将决定共同利益的实现程度;国际共同体采取国际合作方式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互联互通建设水平的提高将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同利益的实现程度对国际合作提出要求,而国际合作程度将助力共同利益的实现;国际共同体在推动互联互通建设的同时参与全球治理,互联互通驱动全球治理的改善和改革,有效的全球治理不仅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而且助力共同利益的实现,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引导全球治理的结构与体系的改进。
6.“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共同体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采取国际合作方式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将形成新型的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国际共同体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基于互联互通建设的需要,改善和改革全球治理的机制和体系,将形成以人类整体利益为价值导向的全球秩序包容性全球化和全球秩序的互动进化,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这将彻底告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抛弃国家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本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从分析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开始,提出共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创新之路,进而探讨“一带一路”与共同现代化的关系,建立“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的逻辑框架,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束 一、传统现代化: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一)全球性问题及其原因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问题日益突显,环境、人口、粮食、能源、南北差距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并受到空前关注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主要有:(1)在传统安全领域,局部战争明显增加,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日益猖獗,持久和平的目标远未实现。
2)在经济与发展领域,南北差距及其矛盾难以改觀,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有增无减全球经济更是遭遇到严峻困难3)在生态环境领域,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淡水、能源以及各种矿物、生物资源表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地球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全球升温、臭氧衰竭、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城市垃圾、工业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生存威胁4)在社会与政治领域,伴随着民族主义浪潮与人权运动而出现的诸多政治事件导致了旷日持久的政治摩擦与纷争世界人口继续快速增长,还有全球毒品泛滥和艾滋病传播的难以有效抑制蔡拓,2015)以上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全球不平等加大,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和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分化等;二是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持续增大;三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日益严重上述问题的产生是全球化本身的负面效应和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失误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报告主要分析前者及其解决方案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产生了以上全球性问题那全球化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效应呢?这是因为现代化导致的发展性危机所致我们把全球化理解为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或者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关于这个命题,还需要充分的论证。
而现代化是“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罗荣渠,1993)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及其全球扩张,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现代化危机(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由现代发展严重失衡与过度发展引发的,是现代化固有的属性罗荣渠教授早在1993年就指出:“新的发展性危机将是过度发展与发展停滞同时迸发,比第一次发展危机(指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引者注)会更加严重得多现代化的“负效应不是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扩散而减弱,相反,而是日益增长这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现代化都还不能解决的新问题这表明,现代化及全球化产生发展性危机与全球性问题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为了应对发展性危机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超越现有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方式,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式二)现代化理论未能解决其研究议程中的问题现代化理论发展历史表明:某个现代化理论正是试图解决某类问题而产生的,而依据某个理论的现代化实践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发展问题。
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其重要背景是:战后初期,世界面临的众多新问题都是从战争引起的剧烈变动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其中最重大的问题是:受到战争创伤的所有国家面临重建与复兴的问题,以及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新兴独立国家与地区的发展问题对前者,美国以“马歇尔计划”为解决方案对后者,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PointFourProgram)”(即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用大量美援来支持和争取第三世界一些国家为此,美国开始加强对接受美援的国家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研究,以使把它们纳入美国设想的世界格局由此,经典现代化理论得以形成,其中罗斯托1960年发表的《经济成长的阶段》影响很大按他的学说,美国不仅是现代化的国际样板,而且美国有责任“在世界许多地区帮助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自主”实际上,所谓的“独立自主”是指以美国为样板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60-70年代:贫富差距扩大与“人类困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作为第三世界的迫切问题也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但是,联合国的10年国际发展战略执行的结果表明:第三世界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增大。
同一时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的巨大增长伴随着浪费的惊人增长,石油涨价问题引起严重能源危机等等,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全球增长的“人类困境”问题为分析和解决发展的不平等问题,依附理论开始形成并产生影响力它们重视殖民统治、帝国主义及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正在实行现代化国家的外来影响,并曾在某个时期内上升为拉美一些国家的官方政治哲学,成为这些国家推行结构性变革的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依附理论因遭遇挑战而陷入全面危机之际,世界体系理论在依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不发达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问题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过渡,是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未来前途的构想,但是如何过渡,以及过渡后的状况怎么样,沃勒斯坦自己也说不清:“我们还不知道,一个社会主义世界秩序即一个急剧缩小所有人之间物质生活差距和实际权力鸿沟的世界秩序,将会怎样运行现存的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或运动对未来提供不了多少指导意义20世纪80-90年代: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环保主义者极力抨击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现象,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互相对立,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到80年代后,人们开始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些在国际上有着影响力的工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学者提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是可行的,它们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是生态现代化理论 20世纪80至9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相继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和《21世纪议程》文件,标志着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进入到21世纪,全球性问题(不平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固有属性及其导致的全球化负面效应和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