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docx
10页浅析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 中的一个着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主 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 态变化本文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 角度探讨了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的内部 机制、理论变量的发展问题以及运用该理论 进行行为干预的关键要点,希望能给研究计 划行为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者提供参考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主客体相互 作用认识结构1.引言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 , TPB)M Ajzen 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中一个着 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不能只由态度来解释和预测,而是取决于其意向和知觉行 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又包括态度、 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此理论不仅涉及 到行为意向这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 同时还加入了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大大提高了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力该理论模型 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 究,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同时 也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挑战,遭到不少学 者的质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认 识形成的基础的认识结构(即心理结构)和 探索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心理机 制问题,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信念、规 范信念和控制信念等其实也是一种认识结 构,就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图式”,所以我 们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计 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要变量 计划行为理论研 究态度、行为规范等变量对行为发生的解释 力和预测力,而人们不断做出或改变各种行 为决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 断适应环境,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论”, 因为它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 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和量的变化, 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 发生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简述计划行为 理论的基本内涵,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 度去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希望能够加深我们 对一些计划行为理论问题的理解, 同时也加深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解2.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目前较着名的态 度行为关系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ofReasonedAciton , TRA)延伸出来 的该理论认为: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影 响因素是人们的行为意向, 即是否有意图或打算采取行动,而行为意向则由两个基本因 素所决定:个体对行为的态度 (attitudetowardsbehavior) 和主观规范 (subjectivenorms)。
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 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 如吸烟者是否对戒烟持有积极态度而主观规 范则是指个体对促使其采纳某行为的社会 压力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他人对行为者的 期望TRA在应用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但对不完全由个人意志所能控制的行为往 往无法予以合理的解释因此,为扩大理论 的适用范围,Ajzen在理l生行为理论的基 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提出计划 行为理论圈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 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 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 觉这样,TPB的3个主要变量为:行为态 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其理论结构 模型如图l另外,Ajzen指出,实际控制在行为意 向与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当实际控制较强 时意图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强而知觉行为 控制较为准确时则可用来代替真实控制, 从而直接影响行为(见图中虚线)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 TPB3. 1对TPB结构模型的探讨在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中,不少 学者认为,认识论不应当以人类知识的整体作为对象,而是具体研究各个领域中的认识 论问题闭,而当今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及 其发展的紧密联系,归根到底也是试图通过 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 现实的符合这一基本认识论问题。
计划行为理论也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为领域, 可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来探讨 TPB结构模 型的内部机制在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中 发现,在一组彼此关联的行为、行为意向、 态度、信念和情绪系统中,一个直接针对行 为的影响可能会触发涟漪效应, 进而波及到稍后人们对行为对象的思维和情感,使其发 生改变而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 论”,对于TPB中的各个变量与行为意向之 间的关系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都可以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关于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观点来解释和探讨人们不断做出各 种行为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心 理不断发展,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 TPB的适用行为也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更好的提升自我而做出的行为, 在行为过程中,个体不断积累经验,其认识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心理不断发展与成熟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主观规 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在预测行为意向中的重 要性在不同行为领域和情境中的程度不同, Ajzen认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行为 的主要因素而刘泽文等人认为,中国人的 态度对意向的解释力低于主观规范对意向 的解释力在此,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涉及 到主体本身的状态,与其头脑中的图式 (已 有认识结构)有关,而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主 观规范反映的是社会压力,即主体对当时所 处环境的一种反应,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作 为客体都会影响到主体。
因此,从这个角度 来看,TPB中的三个变量都十分重要,而至 于对主体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 则决定于主体已有的“结构”对于不同的行为领域, 在不同的行为情境下,主体的认识结构不一 样,因此三个变量对特定行为意向的影响也 就不一样由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 向的,所以行为意向并不是由三个变量简单 决定的,在解释和预测主体的行为时,不仅 要考虑主体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 念等主观状态,还要考虑到主客体相互作用 时主体对特定行为情境的主观能动性3. 2对TPB变量发展问题的探讨目前TPB变量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发展, 一是增加理论充分性的可能变量, 二是扩展原有变量的内涵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 用的角度来看,不管从哪方面发展TPB变量, 都应充分考虑到行为情境在增加理论充分性的可能变量方面, 许多研究者在应用TPB时考虑,如果在原有的 TPB模型中加入一些变量,如人格,行为经 验等等,能否进一步地提升TPB对研究行为 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其中增加频率最高的是 行为经验2002年Ajzen对过去行为对后继 行为的余效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他得出结论:余效影响确实存在,但不能够由此得出 习惯化行为的结论。
有证据显示,当行为意 向与具体行为和谐一致的时候, 余效影响是微弱的而且,当行为意向非常强大,个人 预想现实可靠,且已制定了执行行为意向的 具体方案的时候,余效影响将会消失余效 影响其实是“图式”的影响, 人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认识结构会影响后继行为,但人们 的“图式”也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同化 是客体对主体的适应, 而客体同时丧失自己 的特征相反,顺应是主体过去已经形成的 反应对客体的适应,并且向新的反应方式过 渡"因此,当行为意向特别强大,尤其是 执行行为的具体方案都已经制定好的时候, 执行行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这就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产生明显的冲突, 这时主体更倾向于使行为意向转化为行动, 采用顺应形式调整原有图式去适应客体2007 年 ColinsSusanE.和 CareyKateB .对 大学生大量不问断酗酒 (heavyepisodicdrinking , HED行为的研究 结果也显示,不包括过去HED亍为的结果模 型更适合用来解释和预测 HED亍为所以,人们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不是由行为经验或 其它变量简单决定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
在扩展TPB原有变量的内涵方面, 一些研究者试图检验扩展内涵是否同样可以提升该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Bagozzi等人曾提出,TPB的态度这一变量应该进一步区 分评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Rivis等人也 建议应该将主观规范这一变量分为示范性 规范和指令性规范不管扩展三个主要变量 中的哪一个,在进一步细分和扩展时都可以 主客体相互作用效应作为指导,充分考虑到 特定的行为情境3. 3对运用TPB干预行为的探讨TPB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还能用来干预行为因为它能够提供形成行 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翩的信念, 而这些信念是行为认知和情绪的基础, 通过影响和干预这些信念,可以达到改善甚至改 变行为的目的这些信念的改变就是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中图式的改变, 人的认识结构实 际上也在经常转变和变化着,否则,就没有 智慧的发展认识的发展 良好行为的形成要 靠智慧的发展,因此需要认识结构不断得以 发展,要干预行为就要重视认识结构的变化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者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干预行为,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解释和预测行为上,很大程度地降 低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实用价值在国外的研 究中,运用TPB干预行为时,研究者们大都 只停留在对主体三个变量的改变上, 而忽视了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 观念的更新、态度的改变、认识结构的发展, 不是在主体内部发生的, 而是在主体与客体 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没有实践活动和主客 体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不了新观念因此, 要真正改变人的态度,最终达到干预行为的 效果,关键是要为人们提供适当的实践条件, 对他们施予改变的压力,考虑到行为情境对 他们可能的影响,这样才能推动成功干预的 实现Ajzen也提出了基于TPB行为干预的一 般模式但TPB对行为干预只能提供大体的 指导,并不能说明什么样的干预是最有效的 所以,研究者在运用TPB对行为进行干预时, 只能根据特定的行为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出 有效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