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王士琦金带板-浙江博物馆.doc
7页越地长歌第五单元明王士琦金带板王士琦,明代,浙江临海人曾任山东参政,河南、山西左布政史, 山西右副都御史兼巡抚等职万历四十六年 (1618) ,奉调巡抚江南,尚未 成行便因病去世后归葬于临海城西石塘王士琦墓出土的金银器有百余 件,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士琦金带板和金丝 福寿五梁冠王士琦金带板共二十枚, 总重量 665.98 克金带板上的纹饰分别为獬 豸纹和灵芝纹獬豸纹呈浅浮雕,独角昂首,作蹲踞状,身体两侧绕以火 焰形云纹獬豸是传说中的灵异之兽,性格忠诚,能辨曲直,在封建王朝 时期一直被当作御史等风宪衙门执法官的身份象征,獬豸纹也就成了古代 执法官服饰上特有的纹饰王士琦曾任右副都御史,三品官金带板上的 獬豸纹和灵芝纹正与他的身份官衔吻合,也与明代制度相符明金丝福寿五梁冠金丝福寿五梁冠,也称金丝髻,它是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因而又 有“发鼓”之称此冠纵9.5 厘米、横 7.1 厘米、高 6.1 厘米,重 176 克金 冠由金丝编网构成顶部有五梁,前后左右有四孔左右两边饰金丝云纹, 后有金丝盘成的“福、”“寿”二字整件器物设计合理,制作精致,反映了明代 金器细工的高超技艺明人形管装金扒耳人形管装金扒耳, 通长 22 厘米,整件器物重 33.28 克。
金扒耳作妇女 状,妇女盘髻插簪,身着右衽长衫,下着裙子,手捧连叶寿桃妇女内空, 金耳挖和牙签以一链相系,链子贯串人体,不用时可藏于人形外壳内,寿 桃形塞子塞于裙摆此物制作精美,构思极为巧妙南明“靖虏将军之印”铜印明崇祯十七年 (1644 ),李自成率兵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在南方 的宗室藩王相继建立政权, 继续用大明国号与清军对抗 这几个短命政权, 统称为“南明南明“靖虏将军之印”,近方形,蹲狮钮,通高 8.9 厘米,宽 10.7 厘米,长 10.9 厘米,印面为“靖虏将军之印”,背款为 “靖虏将军之印、” “礼部造,” 侧款为“礼字六百二十五号”、“永历三年二月某日”此印于 1963 年在浙江长兴县高山岭出土南明(“断句为:督理台温、钱粮兵马、兼、海防三关、吏部院、关防)督理台温钱粮兵马 兼海防三关吏部院关防”铜印1645 年,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张国维等人拥明太祖九世孙(要断句) 鲁王朱以海为监国,称鲁监(jim)国鲁王政权在浙江人民支持下,死守 钱塘江,坚持了一年多时间,终因皇族内讧而兵败此印长方形,柱形钮 纵 8.6 厘米、横 5.5 厘米、通高 8 厘米印面为“(同上)督理台温钱粮兵马 兼海防三关吏部院关防”,侧款为“礼字八百八十五号”,“鲁监国元年三月造。
鲁监国元年即 1646 年万历九年遂安县丈量鱼鳞清册明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富户隐瞒田产、逃避徭役的现象十分普遍,明 太祖下令各地编制土地清册,把田地分区分段,绘画区内的田形,丈量田 界,记录田地种类和肥瘦,买卖情况及田主姓名,再编列字号,订成一册 因为绘制的田亩状似鱼鳞,被称为鱼鳞册此物为万历九年遂安县鱼鳞清 册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武义县张茂初易知由单易知由单是旧时征收田赋的通知单也称由帖(ti e )由单单上开明 田地等级、人口多少、应征款额和起交存留各项由单开始于明代正德初 年,一直沿袭到清代此物为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浙江武义县张茂初的田赋 通知单乾隆三十八年三月龙游县朱启源卖屋红契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 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甚至反映了某一历史 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 最为轻盈单薄的纸,承载了中国最为深刻厚重的历史地契分为白契和红契两种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订立的契据叫做 草契或白契立契后,经官府验证、纳税,并盖县州府衙的官方大印,便 成了官契大印方形篆体,红色赫然,所以官契也叫做红契。
明金花银 25 两银铤杭州出土弧首束腰,两首微翘,锭面中间钤有对称的两个戳记其 造型和戳记与南宋银铤有相似之处明朝初年的田赋是以征收实物粮食的为主,南粮北调是历来的惯例, 然而,由于南北交通的不通畅,给运输带来了诸多不便,那时每年有四百 万石的粮食要运往北京,就运费就要化掉几倍的粮价,实在是劳命伤财 英宗正统元年( 1436 年)皇室下令南方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不通舟楫的 地方的米麦用白银折纳,称之为金花银宣德八年,周忱在南直隶江南一带推行“金花银折纳田赋之例” ,即用金 花银折算米麦等实物田赋,因而“金花银”在当时是专指江南地区的折粮银 然而在英宗正统元年后, “金花银”不再是江南地区折粮银的特称,随着用银 折纳田赋的推广,各地缴纳者也如此称呼,这时的金花银已演绎为对所有 折粮银通称明大明宝钞一贯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 举司,其下再设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 京的名义发行宝钞沿袭元朝形制,分六等,即 100 文、 200 文、 300 文、 400 文、 500 文和 1 贯,与铜钱同时流通,每贯等同铜钱 1000 文或白银 1 两,4 贯 合黄金 1 两。
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纸质呈青色,外框为飞龙花纹, 横题“大明通行宝钞”两旁书写篆文八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下部印“户 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钱贰佰伍拾 两,仍给犯人财产一贯宝钞长 36 厘米、宽 22 厘米,为中国最大面积的钞票由于当时 政府禁止用银,而大量发行宝钞,导致宝钞很快贬值,流通受阻至公元 15 世纪中时,市面已很少流通至嘉靖元年 (公元 1522 年),则正式停用 海神庙御碑拓片海神庙地处浙江海宁盐官镇, 是一座专门祭祀“浙海之神”的宫殿海神 庙建于清雍正八年( 1730 ),其建筑规制相当高,有“江南紫禁城”之称在 海神庙建筑群中,正殿建筑最为雄壮,仿故宫太和殿构造,为重檐歇山顶 式宫殿建筑 正殿后有八角重檐攒尖顶御碑亭一座, 亭内御碑通高约五米, 为汉白玉石质碑额浮雕飞龙朱雀,双龙戏珠碑身及碑座周刻飞龙、如 意、万字及海水图案,精美绝伦碑身阳面为雍正《海神庙碑记》 ,阴面为 乾隆《阅海塘记》此物为海神庙御碑阴面《阅海塘记》的拓片 清杭州织造局织品清代朝廷在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织造局,统称“江南三织造”,专办宫廷御用和朝廷所需的各类纺织品。
清代江南三织造的产品代表了当时 最高的织造水平江南三织造各具特色:江宁织造局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 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织造局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浙江湖州生产的湖 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织品则多由杭州织造局织造同治九年杭州府学青铜礼器同治九年杭州府学祭祀用器有 罍、盨、簋等,器内底均有刻铭,铸明 了制作年代、人物以及用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治九年的杭州府学 祭器的铸造主要与太平天国对杭州的破坏有关太平天国对儒学采取排斥 态度,因此对弘扬儒学的场所——官学和书院毫不顾惜地加以破坏清代 杭州有三所官学:钱塘县学、仁和县学和杭州府学;还有四所书院:敷文 书院、崇义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在庚辛之役中都遭到了极严重的 破坏战乱结束后,官府重治祭器,考订礼器乐器,使祭孔之仪得以举行 这一时期的祭器,多仿自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但只呈器型相近,纹饰却不太一样,制作也很粗糙 清文澜阁琉璃瓦残件文澜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清代七大皇家藏书楼之一扬州文汇阁、 镇江文宗阁、园明圆文源阁皆毁于兵火,现在仅存文澜、文渊、文津、文 溯四阁,文澜阁是江南唯一的一座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建于清乾隆四十九 年( 1784 年)。
主体建筑模仿宁波著名的明代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它 的平面布局十分特殊, 标准五开间建筑加一西侧楼梯间, 楼上相通成一间, 楼下分六间,这一设计,按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辞 意,蕴含蓄水防火的寓意此物是清代文澜阁的琉璃瓦残件《浙江潮》第一期1903 年 2 月,浙江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该杂志为月刊,每期 一百余页,约八万字共出十二期, 1904 年停刊此刊物为《浙江潮》第 一期,纵 22.2 厘米、横 15 厘米平装本,老宋体铅字墨印月刊封面系 彩色印刷,中部竖排“浙江潮”,其下有“癸卯年第一期”字样封二是浙江潮 第一期目录,其后一页为浙江同乡会成员合影正文共 173 页封底墨印 价目表、编辑兼发行者、发行时间、印刷人等字样《中国女报》第一期《中国女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妇女刊物, 1907 年 1 月 14 日 在上海创办该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倡导民族民主革命,宣传妇女解放 刊物共出两期秋瑾就义后, 《中国女报》与《女子世界》合并,改名《神 州女报》此刊是《中国女报》第一期,纵 22.3 厘米、 横 15.2 厘米,女报正文 墨色铅印共六十页主要有大魂篇、敬告姊妹们等,反映了同盟会成立 后妇女运动进入高潮时期的思想精华,多为秋瑾撰写。
五色国旗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初期的国旗旗面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官员的 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 1912 年 1 月 10 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会通过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 白日满地红旗则为海军军旗清代守备吴杰铠甲吴杰,字吉人,安徽歙县人中法战争期间, 任镇海口炮台守备 l885 年 3 月 l 日,法军进犯浙江镇海吴杰在招宝山威远炮台亲自操炮还击, 重创法国舰队,取得了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的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 争史上唯一的海岸战役的全面胜利此物为清代守备吴杰的铠甲,以绸为 面,蓝布为里,内絮一层轻薄丝棉,其面饰有精美的图案,通体缀饰等距 的镀金圆铜钉八旗盔甲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出 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 旗以示区别,所以称为“八旗”清代八旗盔甲种类形制相同,唯有不同的是颜色,正黄、正蓝、正白、 正红通体为一色镶黄、镶白、镶蓝三旗各以原旗本色为主,其边缘饰以 红色镶红旗盔甲(就这样读)边缘则饰以白色,以示区别八旗盔甲都 是很厚的棉甲。
它是将棉花浸湿,反复拍成棉片,再把多张棉片做成厚实 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再用铜钉固定,这种盔甲对传统火器 的防护较好八旗的头盔材料主要是皮革,头盔外表用金属片装饰,头盔 两边用棉甲片保护头部两侧北京故宫存有的一千多套八旗盔甲,均由杭 州织造局制作太平天国天朝恩赏将军木印此印纵 15.9 厘米,横 7.8 厘米,高 2.7 厘米木印中间刻“太平天国天 朝恩赏将军”十字,宋体朱文边饰双龙戏珠,下作立水纹此印系林秉钧 官印林秉钧曾向太平天国贡献马匹、洋银,并恳求安抚,太平天国曾授 于他 “太平天国天朝恩赏将军”的头衔李大明柴大妹合挥此合挥纵 29 厘米,横 13.7 厘米,是太平天国时期李大明和柴大妹的 结婚证太平天国专设婚娶官,负责男女婚配大事男女婚配,由主管官 申请,婚娶官发给“合挥”,合挥一式两份,一份由政府主管部门保存,另一 份发给结婚当事人,中缝写有号码,以备查对这种合挥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次出现的“结婚证书”杭州临平天主教堂铜钟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凭借战后不平等条约陆续进入中国,在全国 各地建造教堂、创办修会,天主教进一步发展起来至 19 世纪末,中国已 建成五大传教区。
清宣统二年 (1910 ),天主教杭州总主教区派神父到临平 传教此钟通高 50 厘米、 口径 51 厘米,是杭州临平天主教堂使用的铜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