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docx
5页亲近母语: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亲近母创始人:徐冬梅母语是什么?从字面上说,母语是妈妈说的话为什么叫“母语”,不叫“父语”?每一个命名,都说出了一个事实母语是每个孩子最初听到的人的声音,这声音来自母亲每一个孩子在母亲身体中孕育的时候,从他有听觉起,每天他都聆听着母亲的声音所以每个孩子离开母体后,在他们焦躁不安的时候,最美妙的声音,最温暖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母语是什么?是乡音土语,是我们学会的第一语言方言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是永远的流浪者,一个没有方言的人永远是孤独的异乡人亲近母语一直认为,推广普通话,绝不能以消灭方言为代价并积极倡导老师们和家长们,带领孩子们诵读故乡的童谣歌谣,了解跟家乡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母语是什么?是现代汉语,是现代各民族的共同语一个国家,必须有彼此沟通交流的语言母语的优雅和粗糙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一定阶段的文明程度母语教育向来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载体民国时期,称之为“国语”西方有些国家,称之为“本国语文” 母语是什么?母语还应该包括那些用母语翻译的,反映了人类共同心性的语言文化母语一直是在不断的融合中发展的。
被翻译的泰戈尔、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安徒生,早已经成为母语的一个部分这些年来,接触到很多朋友,都谈到过母语的学习和认识问题2015年初,国民党著名将领程潜将军的女儿程玉老师带领南都基金会的朋友们来考察亲近母语,席间我们聊起母语学习的话题,她谈起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他在中国上小学,然后去美国上小学,在美国上初中,再到中国上初中,在中国上高中,再到美国上高中,最后他不仅是母语掌握的不太好,更重要的是,他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都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不少从海外回来的朋友,似乎比国内的朋友更重视孩子们对母语的学习,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在海外求学、漂泊和寻求立足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母语学习、民族认同、文化根基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意义与此同时,国内的很多父母并没有能充分认识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把孩子送去学习英语,小学中学大学更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我们不否认外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但整个社会持续的“英语热”,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母语教育的意义认识的浅乏一群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国民,总是容易成为”被裹挟者“甚至”被挟持者“其实母语教育的问题,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
母语教育向来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说,每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和传承,是人类保持文化多样性,互相融合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上说,母语的教育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工程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说,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石这几年,国家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步开始推行一些文化和教育政策例如高考语文加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例如对传统文化的倡导等等很多的家长会说,这些人类啊,国家啊,民族啊,离我非常遥远,我不关心这些,我只想我的孩子做一个幸福而普通的人,因此他们学好英语,学好数学就好了,母语嘛,会说话,会写字就可以了,而且学校里,这么多的语文课,还需要费力气去学吗? 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既是他们掌握母语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过程,更是他们实现精神成长、融入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母语教育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目标: 1.语言文字的应用层面:作为一个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础的母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2.语言文学的教育层面:培养一个有良好心性的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文学教育是重要途径3.语言文化的传承层面: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了解、体验本族文化,融入传统,打下中国根基的过程。
一个人能够长多高,走多远,取决于他根基扎得是否够深,取决于他能否将自己的生命和一个民族、国家、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永远的能量和泉源4.生命智慧的培育: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开拓视野,培育生命智慧培育的过程亲近母语的研究和实验是对母语教育的反思开始的十五年前,本世纪之初,我观察到,尽管上世纪末有一场影响很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但语文教育的格局并没有任何改变长期以来,每周七八节语文课,就是教语文教材,每篇课文要教学两三课时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几乎成了小学语文课程的全部课程评价、语文考试也是为了检测儿童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同时,母语教育完全被下降为“语言训练”,学生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和检测上,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解词释义、改错别字、改病句……这样的语文教学根本不可能让儿童提高母语素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母语教育体系让儿童对母语学习完全丧失兴趣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每一个健康的儿童都有一颗具有吸收力的心灵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大都在十四五个月开始说话,三岁左右具备基本的生活口语能力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者。
母语教育必须和儿童的天性合作,唤醒和激发儿童母语学习的潜能 小学的母语教育是在儿童掌握最基本口语后,实施的有计划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儿童母语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而绝不能变成毫无意义的字词句篇的工具化的训练因此小学母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儿童提供更丰富、更优秀、更和儿童的深层心理结构对接的阅读材料和母语学习环境其次,儿童的语言发展一定是在言语实践中完成的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学会听说读写而阅读是母语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最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只从课堂教学着手,只研究微观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和母语教育改革的从2001年开始,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系列弊端,亲近母语逐渐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机构,以亲近母语研究院、亲近母语学堂、亲近母语公益为载体,并建构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力倡导儿童阅读, 推进母语教育改革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母语教育的意义,怎样让儿童亲近母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母语,是学好母语,热爱母语文化最好的途径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我提几个具体建议: 1. 亲近母语从儿童阅读开始要让孩子真正学好母语,自然要让孩子爱上阅读。
很多家长不理解母语学习的究竟,不了解儿童阅读的基本理念,只是简单认为,必须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只能让孩子读老祖宗的书因此一段时间里,读经盛行,甚至全国各地兴起了不少只读经的私塾、书院在母语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积极倡导下,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成为热点,很多学校,家长们茫然跟从,便让孩子们大读诗词,一味读经,一时之间,泥沙俱下,孩子们苦不堪言,现状令人忧虑古代的儿童进小学之前,要先进蒙学馆开蒙识字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识字的主要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现在被学校和家长们普遍使用的蒙学读物,除了三百千以外,还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等应该说,这些蒙学读物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巨大进步古代教育家们逐渐认识到,让几岁的孩童直接读经是困难的因此创造了音韵和谐的蒙学读物,三字一句或者四字一句,满足和适应了儿童对节奏和韵律的需要同时这些蒙学读物,尤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代表,将天文地理常识、历史任务故事、道德教化等包含其中,其中有不少故事和常识因素,对于古代的孩童来说,是很好的开蒙读物开蒙以后,古人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私塾、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这个时期,以诵背为主,当然用的方法是吟诵,一种古代的读书法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今天的儿童绝对不能仅仅只读蒙学读物,只读圣贤书,只读古代诗文古代的经典和孩子的精神世界相去比较遥远,难以形成共鸣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教育跟今天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古代教育基本是精英教育,今天的教育则是普及的教育在古代,大部分的平民子弟只能进蒙学馆识几个字,会算账能生活就行一些家境相对较好,比较重视教育的男孩能进私塾读几年经只有少数人通过读书,走科举取士的道路,光宗耀祖,走入社会上层,有济世之心的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宋明之后,圣贤之书,尤其是四书,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 圣贤之书,也是适应那个时代需要的处事修养准则今天的世界和那个农业文明的老中国,那个以宗法制为基本结构,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古代社会已经有很大不同今天每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里,社会正在从一个板结的凝固的社会形态逐渐走向以契约为基础的公民社会,现代文明社会。
孩子们不能用被原来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所束缚,当代儿童是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一个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准备,这是传统经典不能给予的今天我们该让孩子读什么书,怎样让孩子读书?儿童应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之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书,是适合儿童,儿童喜欢,乐于去阅读的书,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人性的光明,真善美,亲情和友情,甚至爱情的萌芽,历史和战争,对生命的感悟和哲学,都能在儿童文学里找到很好的作品儿童文学的体裁也是丰富多彩的,童谣童诗童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动物故事、动物小说,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幻想小说、科幻小说、魔幻作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精神的熏染,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在这里不一一例举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谈亲子阅读和儿童阅读的文章很多大家可以去找《朗读手册》、《幸福的种子》这样的书来看,网上也有大量的资源什么年龄的孩子适合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跟孩子们交流互动,亲近母语在十多年研究基础上,前段时间发布了儿童阅读分级书目,大家可以到亲近母语网站浏览和查看,亲近母语开发的小步读书app也即将上线,为0-12岁儿童的家长,提供了1000本书的分级、导读和亲子阅读指导。
亲近母语也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发了《日有所诵》、《我爱吟诵》、《我的母语课》、《我的写作课》等儿童阅读的课程用书很多学校和家庭都在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不能去亲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座博物馆,有些已经成为过去的文物,只能放在历史的陈列室里,但很多经典体现了我们的先贤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我们自己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广大的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诵读那些传统的童谣歌谣,吟诵那些清新质朴的古典诗文,阅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故事,阅读那些代表我们民族思想高度的经典和历史作为一个当代教育人,我们应该从中择选那些穿越时空、健康开阔、适合儿童的母语瑰宝,让他们在亲近中,感受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我们民族的慧命中充分汲取营养,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2.回到故乡,行走天下现代城市里的儿童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大多数时间,置身在学校、家庭、商场超市、游乐场中,缺乏跟自然、大地的联系,缺乏跟乡土的联系孩子们跟祖辈生活在一起,虽然还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祖籍、老家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更多是一个概念我的弟弟工作生活在上海,小侄子出生后,只要有机会,弟弟还是尽可能带他回到老家,我也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故乡的田野,跟他们讲我们童年的故事,祖辈的故事。
带着孩子们去拜访长辈,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村庄的历史和变迁在我们的童年,一个村庄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我带着孩子们,走在村庄里,告诉他们,这一家,是磨豆腐的,这一家,是打铁的,这一家,是篾匠……这里,曾经是一个商店,几分钱,来打酒、买酱油,买酱菜,这里曾经是一个私塾,爷爷曾经在这里读书……实际上,因为天然的血缘的联系,孩子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经常地和故乡和祖辈的接触,也让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