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外汉语教学法4.3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ppt

134页
  • 卖家[上传人]:au****y
  • 文档编号:49073884
  • 上传时间:2018-07-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86.50KB
  • / 1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o 定义: o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 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 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背景介绍o 50年代末,Lado(1957)的《跨文化的 语言学》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 著作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法”( Contrastive Analysis)o 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 语言转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 题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 语音、语法等方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法o o 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们最难学的 方面就是与他们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 或类似的方面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方面所以他 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好的一 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好的一面是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对比分析法o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 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 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 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 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对比分析法o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 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 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 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 比如: o 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词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爷” 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访问”这一语 义挂上了钩对比分析o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 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o 汉语: 修饰语 + 中心语 o 泰语: 中心语 + 修饰语 o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大到小,泰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小到大,如: o (汉语):今天是2010年1月28日 o (泰语):今天是1月28日2010年 o (汉语):我们在国教院门口见 o (泰语):我们见在门口国教院对比分析o 教师如果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了对比的话,如果 对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清楚,就会清楚地了解什么 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讲 解汉语的某些难点时就能做到以少驭多,一语中的。

      o 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 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这种方 法主要从“教”的角度把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预测 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意识的减少错误的发生对比分析o 母语干扰并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唯一来 源,对比分析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习 困难,但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揭示出学生某些 错误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我 们能够揭示出汉语的某些特点 o 因此,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还是很广 泛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都存在对比分析法的作用和不足o Lado的对比分析法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60年 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 为主义的观点(Bloomfield1933)为基础,提出 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 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 断地进行机械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 学生处于某一语言情景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所 形成的语言习惯会在不需要任何思维的情况下自动 地产出对比分析法的作用和不足o 按照这一理论,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语言习惯积累的过程 :1十1=2+1=3十1=4。

      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 体体现便是60年代风靡一时的句型替换练习 (PatternDrills) o 应该指出的是,句型替换练习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作 为一种教学手段尚可接受,但是如果将其看作是教学目 的,帮助学生形成语言习惯,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让人信 服的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人类头脑的创造力 人的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不仅仅是积累的过程,而 且是通过对其分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对 语言信息处理的公式不是简单的1十1=2,而是 1+1>2对比分析法的不足o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 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言本身的 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o 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而 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 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不能解释除母 语的负迁移以外的其它的偏误的原因,忽视了心理学的 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有些真正的 难点,对比分析并没有预测到对比分析法的不足o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发现,第一语言 与第二语言不同之处并不总是给学生造成很大困难 ,而两种语言近似之处则有时却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

      o 差异不明显的部分却往往是学习者最容易犯错误 的地方偏误分析的提出o 由于对比分析法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论是在实际预测 中,还是在理论上,都过于简单化,人们便开始探索新 的理论 o 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 重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 他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 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 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 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偏误分析的提出o 因此,这些学者便开始把学生自己产生 的语言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 那样只注重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o 在这一背景下,Pit Corder于1967年 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tion of Learner Errors)一 文,在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偏 误分析”理论,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分析 偏误产生的原因偏误分析的提出o 与“对比分析”不同的是,“偏误分析”不 是母语和目的语的简单比较,而是以学习者 使用的语言为研究材料,把目的语作为基准 ,对语言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偏误产生 的原因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偏误分析理论o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对 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行判 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科德还给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o 1、选择、收集、分析语料; o 2、鉴别、确认其中的偏误; o 3、对偏误进行分类; o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o 5、评价偏误的严重程度o 早期的偏误分析中,由于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分 类标准,因此归纳出的偏误类型也各不相同 o Richards(1974)认为偏误有: o 1 “语际偏误”(母语干扰) o 2 “语内偏误”(过度概括、忽略规则限制、不 完全应用规则) o 3 “发展性偏误”(不正确的假设,不能正确理 解目标语的区别)o Corder(1971)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 误分为以下三种: o 1、形成系统前的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并不知道在目标语中 存在着相应的规则的情况下;(不知不改)o 2、系统性偏误(systematic errors),出 现在学习者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则,只是它是一 个错误的规则的情况下;(知而不改)o 3、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规则 ,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

      o (知而且改)o Dulay、Burt和Kraashen(1982)从评价 的角度,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 划分为全局性偏误(影响交际)和局部性偏 误(不影响交际)中介语理论o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进 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是 Selinker在1969年提出的 o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 是介于第一语言向目标语言之间的一个发展“连续 体”(continuum),该理论着眼于对语言学习 者心理语言过程的描述,对中介语中出现的偏误 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偏误是语言学习者语 言发展状况的标志中介语理论认为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o 1、语际迁移(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使用了其母语 的语言特征(语音、词汇、语法、或语用的),而不是 目标语的语言特征; o 2、语内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主要是过度概 括化、扩大化)学习者把适合于其他目标语结构的某 项规则不恰当地扩大到某个结构所致; o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主要是简化规则, 学习者不恰当地使用省略,另外还有第二语言学习策 略和第二语言交际策略等原因。

      o 4、文化因素负迁移 o 5、学习环境的影响o 此外,中介语理论还认为,偏误的出现表明 学习者在建立其中介语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 假设——验证,不断修正那些偏离目标语语 言规则的语言现象,使之接近目标语系统, 直到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o 与此相近的概念还有Corder(1967)的“过 渡语言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 )和Nemser(1971)的语言学习者的“近似 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o 他们虽然提法不同,但观点相似,他们认为, 只有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上 ,才能真正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汉语偏误分析o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严格意义上的对外 国学生汉语偏误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初1984年鲁健骥先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 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带动 和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对学习者语言偏 误的研究 o 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两 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o 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 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 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如语音 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种 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 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 o 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会发生错误而偏误则 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学 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他所使用的外语才 能逐步实现该语言的标准形式汉语偏误分析o 鲁健骥先生关于语音、语法、词语、语用的一系 列研究文章(1984,1987,1993,1994) 开启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偏误分析之 先河,建立了一定的分析框架以后的偏误研究 多受其影响 o 鲁文之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著作和文章,论 述的范围涉及到语音、语法、词汇、汉字、语用 、篇章、标点符号、学习策略等各方面;鲁健骥的偏误归类o 鲁健骥(1994)从形式语法的角度将汉语语法偏误归结 为遗漏(omission)、误加(addition)、误代( overrepresentation)、和错序(misordering)四 种;具体如下: o 1、遗漏(少成分),遗漏不是省略,而是句子成分的残缺 ,如: o *“他打球得很好”,在助词“得”前面遗漏了动词“打”; o 再如: o 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你不(要)做那件事 o 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o 2、误加(多成分),误加是不该加而加,如 :*“他常常去了商店”,动态助词“了”误加;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