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38].doc
4页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认识“眉、鼻、嘴、脖、臂、肚、腿、脚”这8个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激发识字兴趣,拓展识字渠道2.读准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提升语感3.进一步把握点在正上方、左上方和点在右上方的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则4.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5.熟练朗读绕口令,注意读准鼻、边音和轻声,提升朗读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用有趣的方法认识8个生字2.进一步把握点在正上方、左上方和点在右上方的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则教学难点熟练朗读绕口令,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互动游戏,导入新课1.师生共玩“鼻子鼻子”的游戏,老师介绍游戏规则:将食指放在鼻子上,听到对方说“鼻子鼻子眼睛”时,立即将食指指在眼睛上,以此类推老师发口令,学生指部位2.谈话导入:指身体部位的小游戏很好玩,表示这些身体部位的汉字同样也很有趣,这节课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二、趣味识字1.学生自主认读课本中8个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读准字音,读熟词语2.老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强调:“肚”读第四声,不能读成了第三声;“嘴”是平舌音,不要读成了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抽读词语卡,指名学生认读。
3.游戏巩固:出示词语卡片,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卡片快速指到相应的身体部位4.想一想: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认真观察后,我们发现这些词语分别表示了人身体的一部分5.拓展识字空间1)鼓励学生再说说其他身体部位的名称,如:眼睛、脸、胸、手腕、膝盖等,老师适当进行板书,指名学生认读2)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脸、脖、腿、脚、胸、腕、臂、膝)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很多都有“月”部以后我们看到带“月”的汉字,可以推测这个字与身体部位有关三、字词句应用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字词句运用”中的三行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分行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师适当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发现这9个词语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这9个词语,每个词语中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要读得短而轻3.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如“dǎn zi”与“dǎn zǐ”)来感受轻声音节在朗读时的音韵之美4.引导学生发现每行词语的特点,总结出哪些词语中会出现轻声音节 明确:第一行的三个词语,都是带有“子”字的;第二行的三个词语都是叠音词,都指家庭成员;第三行的三个词语都是名词,表示事物或时间,在朗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读轻声。
5.拓展:鼓励学生根据每一行词语的特点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明确:第一行:鼻子、肚子、孩子等第二行:姐姐、弟弟、妹妹等第三行:太阳、扁担、玻璃等四、书写提示1.老师过渡:汉字很神奇,不仅读音有趣,而且写法也很有趣!不信,你们观察这四个汉字老师出示:主、门、书、我)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四个汉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本部分的四个生字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面都有“点”,但它们的位置不同3.让学生看看教材上对这几个字在书写上有什么提示明确:“主”的点在正上方,中横最短,下横最长门”的点在左上方,写的时候先写点,横折钩要平直,略长于左边的竖书”和“我”的点都在右上方,都是最后一笔且“书”的第二笔是横折钩,注意横长折短,竖为悬针竖,写在竖中线上我”的第一撇写在竖中线左侧,斜钩起笔在竖中线上4.学生自主书写这四个汉字,总结点画在不同位置时书写的笔顺有什么不同明确: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5.学生再次在田字格中书写这四个汉字,教师巡视,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6.适度拓展: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点在正上方、左上方或右上方的汉字,它们是否遵循这样的笔顺规则?明确:头、方、广、文、成等,都遵循这样的笔顺规则。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语文园地四”里认识了很多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还朗读了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还学习了点画在汉字不同位置时的笔顺规则,真是收获满满呀!希望大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这样你的进步会更大!第二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小朋友们已经会背不少古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背一背《静夜思》《春晓》和《赠汪伦》吧2.导入:这些诗的作者,李白、孟浩然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它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二、日积月累1.介绍作者贾岛明确:贾岛(779—843),字浪仙,唐代诗人受教于韩愈,参加科举却累试不中唐文宗时,被同僚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老师适当指导1)读好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思考题目的意思明确:“寻隐者不遇”指到山上去寻找一位隐居的人,但是没有遇到他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指导读音:“松、童”是后鼻音,“深”是前鼻音3)引导学生再次练读,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4.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他的小徒弟,便问道:“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孩子告诉我:“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只是山间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节奏划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5.指名学生背诵古诗,然后全班背诵三、和大人一起读1.老师:今天老师再和大家一起读一首小诗《妞妞赶牛》这首小诗十分有意思,读起来绕过来绕过去,这样的小诗就叫绕口令绕口令是一种民间文字游戏,就是把声、韵母或声调相似、容易混淆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2.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并交流听完后的感受3.学生自主朗读绕口令,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这首绕口令中哪些字的读音比较相似,较为难读明确:“妞”“牛”“柳”“扭”“拗”这些字容易混淆其中“柳”和其他几个字不同,声母是“l”,读边音,要注意和其他字区分其他字注意读准声调,“妞妞”“牛牛”叠词中的第二个字都要读成轻声5.思考:绕口令中的哪些词语容易混淆?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明确:“妞妞”和“牛牛”容易混淆。
它们的音节相同,声调不同,所以要注意读准声调6.学生再次轻声练读绕口令边读边结合课文插图思考小诗的意思7.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绕口令,引导学生读出绕口令的节奏感,按照“妞妞/赶牛/河边走”的节奏练习朗读8.通过老师范读、指名读、竞赛读、拍手掌打节奏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绕口令的朗读,帮助学生读熟、读顺并适当加快语速读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唐诗的王国,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还知道了什么叫绕口令,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绕口令读得又快又准课下,希望大家收集到更多的古诗和绕口令,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