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野外作业技术要点.doc
12页田野考古野外作业技术要点1、考古测绘 考古测绘指使用测量仪器对遗址和遗迹现象进行测量及相应的绘图记录,主要包括对遗址地形地貌的测绘和对遗迹现象空间分布形状的测绘这里主要讲遗址的测绘,遗迹现象的测绘部分放在“记录要点”部分①、遗址测绘目的在于获取反映遗址地形地貌特征的地形图,地形图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等高线 等高距以米为计算单位,可根据不同遗址的地形地貌特征及不同比例尺的地图选择地形平坦、比例尺较大的地形图可绘制等高距1米或小于1米的等高线;地形起伏明显、比例尺较小的地形图可绘制等高距大于1米的等高线水系 包括河流、古河道(可由地表调查和勘探确定)、湖泊、池塘、现代重要水利设施(水库、人工渠、机井等)沟壑、房屋 包括城镇、村落和零散房屋主要交通线、测量控制点 包括第五章第十四条遗址发掘测绘系统的自定义测量控制点和实地能够观察到的各级国家测绘网的测量控制点重要地表覆盖物 重要自然和人工植被和其它重要标志性地物②、地形图至少应反映遗址现代微地貌特征和所处区域的自然景观,测绘后需绘制大比例尺地图 可根据遗址的大小选择1:1000、1:2000、1:5000或1:10000的大比例尺地图③、地形图的绘制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部门所能提供的测绘资料 包括1:10000或1:50000等大比例尺地形图、各种航片、卫片。
但必须与遗址三维测绘座标系统建立关联④、遗址测绘必须首先建立三维测绘座标系统,并在遗址上设立相应的永久性测量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的埋设应以水泥为桩,中间固定刻有精确的十字形基点的钢条遗址至少应设立两个测量控制点,以永久性确定遗址三维测绘系统的基点和方向大型遗址需设定多个测量控制点,以满足遗址各个区域测量精度的需求 大型遗址面积较大,需在各处设立测量控制点,并通过系统差分的方法解决诸如地球曲率等原因造成的测量误差,求得各测量控制点统一的三维坐标⑤、遗址测绘尤其是大型遗址需同时考虑到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对遗址进行适当的区域规划 大型遗址为了发掘工作的方便,可首先对遗址进行区域规划遗址分区为照顾到探方编号的方便,即避免出现三位数字的情况发生,每区一般以400米400米见方为宜2、考古调查 考古调查包括对一个小流域或区域的全面系统调查和对单个遗址的详细勘查两部分1)、区域调查①、区域系统以全面系统记录调查区域 这个调查区域指地理单位上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如一个小的河流流域内地表 包括地面散落遗物和自然或人工断面所暴露的遗迹暴露遗迹遗物状况为主要目标区域调查又称“拉网式调查” 国外也称为“全覆盖式区域调查”(Full coverage regional survey)。
②、区域调查为多人参加的大型集体调查项目,必须设有调查领队,主持和协调各项工作 调查领队的职责为: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协调工作进度,审查各成员各项工作状况,主持编写调查报告③、区域调查可采用的方法较为灵活,但均应强调工作的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是因为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较多,因此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统一标准,以便调查资料的有效共享和对比研究和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指设定的研究区域内的每一块土地均应调查到,从而达到全覆盖的效果无论何种工作方案,均需设计制定供每个或每组成员填写的“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④、调查前需要对调查区域进行规划,设置等面积的网格,为有效控制点 单个有效控制点即拉网调查时网眼的大小,如调查成员之间保持40米的距离平行前进,每前进40米记录一次,那么一个成员所能记录的单个有效控制点的范围即单个网眼的半径为20米一般来说,网眼越小,调查的分辨率越高,反映的地表暴露信息越丰富调查过程中,,成员之间应保持固定距离,在领队统一协调、指挥下平行前进每个或每组成员均要按照调查预案的有效控制点观察地表暴露遗迹遗物,并填写“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一个有效控制点需填写一张记录表⑤、有效控制点的大小,即网眼的大小可根据地表暴露遗迹遗物的不同情况做出即时调整,但必须随时记录在“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上。
⑥、发现暴露遗迹现象较多的断面,应做重点清理,并单独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地形图上的断面长度、走向和清理部分所在位置的测绘,清理部分的文字(主要是填写“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照片、绘图记录⑦、每天工作结束后,由专人收取、审核各成员填写的“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 包括表格中所记录的采集遗物、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核对填写审核意见,将表格数据输入相应的“区域系统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的格式无固定要求,但需与“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相对应并将表格及相关资料整理、归类、登记入库⑧、由领队主持,定期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调查工作总结会,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方案 由于不同调查区域环境、遗址保存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术研究目标的需要,调查过程中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客观条件的问题、技术问题或产生了一些新的学术问题为了便于调查成员之间的沟通,定期的总结会和调查方案的适当调整是必须的2)、遗址勘查①、遗址勘查旨在通过对单个遗址的详细勘查,全面了解遗址的堆积状况 指文化层的分布范围、深度、厚度、层次结构、保存状况等文化性质 包括文化属性和时代的判断景观布局 与遗址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古河道、湖泊、台地等景观信息也属于遗址勘查的范围。
功能结构 尽量搞清楚遗址的功能区划、布局结构,为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信息等信息,建立遗址档案资料,为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必备的资料②、遗址勘查的主要方法有剖面清理、地表遗物采集和钻探,所有的勘查结果均需详细记录在大比例尺地形图 为了记录的准确、便捷,提倡采用矢量化的电子地图③、剖面清理主要是清理、观察、记录遗址上不同地点地层断面所暴露的文化层堆积状况,并综合各地点的情况做出整体性的复原推断A、清理地层断面时只需将表面浮土去除,划分出暴露文化堆积的层次关系即可,切忌随意铲平断面和向内掏挖B、清理完毕的地层断面需做完整的记录:绘图、照相、填写“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每个剖面的每个观察点均要单独编号 剖面必须在地形图上有所标示,可以不用编号但剖面上的每个观察点必须编号,可以P开头每个观察点所暴露出的遗迹单位可统一编号,遗迹单位的编号代码可与考古发掘时所常用代码保持一致如,P1H1、P1F2、P2M3等C、断面上暴露出的遗物应按照地层关系分单位采集,如需收集多学科研究所需土样,应按照不同学科的需要采集少量暴露于外表的土壤,切忌向内深挖④、地表遗物应按抽样方法采集 抽样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系统抽样、随机抽样或目标抽样等。
重点采集能够说明遗址堆积文化性质、功能的典型遗物同时应注意到不同类型遗物的分布范围和密度⑤、必要时可对遗址进行适当的钻探,以了解文化堆积的分布范围、重要遗迹的形状布局等信息A、钻探会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钻探的方法应当慎用探孔不能过密,钻探时触及文化层或遗迹即当停止,以减少对古代遗存的破坏B、能够说明问题的重要探孔需测量其三维座标,将其位置标注在遗址平面图上,并填写“钻探记录表”3、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部分的技术要点主要分探方与探沟发掘和地层堆积的清理两部分1)、探方与探沟发掘①、探方与探沟是田野发掘 即包括遗迹现象的清理,也包括遗物采集、取样和记录、资料整理和建档等内容的基本工作单位,田野发掘中可根据文化堆积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大小的探方或探沟一般来说,探方的规格有11米2;55米2;1010米2;510米2几种 11米2探方常用于旧石器遗址或新石器遗址的石器加工场等遗迹的发掘这种小型探方便于出土遗物三维座标的准确记录,但由于过于琐碎,不利于对遗迹现象的整体性把握随着电子全站仪等先进测量仪器的普及,这种小型探方有逐步被摈弃的趋势55米2探方是遗址发掘中最常用的规格,适用于堆积现象较复杂,但地层结构较清晰的北方居住遗址的发掘。
1010米2探方适用于堆积现象不甚复杂,但规模较大的遗迹的发掘,如大型宫殿建筑、墓地等510米2探方适用于堆积现象较复杂,但地层结构不易划分,且发掘过程中常需排水的南方居住遗址的发掘探沟的规格有210米2,可视具体情况延长②、探方与探沟的方向一般应为正南北,并与遗址的三维测绘座标系统保持一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地势选择 如地形狭窄的沿江、沿河地区等③、探方的编号系统要求与遗址的区划和三维测绘座标系统建立关联,编号可按照“T+南北向编号+东西向编号”或“区号+T+探方号(南北向+东西向)”的样式编写,如探方“TS8W6”或“ⅢT7274” 对于探方的编号,没有过统一的要求,或按序号,探方布设到哪里就编到哪里多年度发掘,则在探方号前再加注年度号这种编号方法的缺点是容易混乱出错,或因探方布设位置不同,而探方号的空间分布没有连贯性,查阅很不方便如果将探方编号顺从座标系统,则探方号本身就能体现出其在遗址上的位置如TS8W6方,指距0点南第8、西第6个探方(探方边长5米)同一位置,亦可编为Ⅲ区(即第三象限,假定每400400米2为一个区)T7274号探方(72为第三区原点纵轴第72,74为横轴第74)等等。
但在这类编号方式中,唯有前者的序号是开放的,如果忽略地球表面曲率不计的话,可以编得无限远,尤其适用于大型遗址的规划④、探方发掘过程中要保留东边和北边1米的隔梁,东北11米2为关键柱隔梁与关键柱可有效观察探方内地层堆积的变化,变化情况应即时在隔梁上标示清楚发掘过程中,如果隔梁和关键柱妨碍了对地层和遗迹现象的整体观察把握,可在绘制了剖面图之后将隔梁打掉 使用电子全站仪等精确测量仪器在统一的测绘座标系统下,即便打掉隔梁和关键柱后,也可虚拟复原出隔梁和关键柱的准确位置,并根据地层堆积的变化,续接探方四壁剖面图⑤、探沟发掘的主要目标是解剖探察遗存的堆积层位关系,探沟剖面是观察的重点,但如遇到重要遗迹现象,亦可向周围做适当扩展探沟深度超过2米,则需事前考虑留出便于出土的台阶,台阶宽度应不窄于1米 如探沟深8米,则应事先将探沟定为5米宽,先发掘4米部分,并保留1米做成台阶深至2米后,将发掘部分收缩为3米宽,再保留1米宽做成继续向下的台阶依次类推,至探沟底部,形成四级台阶,每级台阶深2米,宽1米,便于出土和人员上下探沟底部仍有1米宽,便于采样、绘图和记录2)、地层堆积的清理①、堆积单位是遗址现场可区分的最小堆积体,是一次性人为或自然原因的结果,是田野考古发掘中清理、记录地层堆积的最小单位。
遗迹单位由一个或多个堆积单位组成,是相对完整的功能单位堆积单位和遗迹单位是田野发掘现场观察、清理、记录工作的两个核心概念 堆积单位相当于西方田野考古学所使用的context概念一个遗迹单位由一个或多个堆积单位构成;而遗迹单位之间又存在叠压、打破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遗址的地层堆积结构这种堆积单位-遗迹单位-地层堆积的相互关系网络,即形成了所谓的matrix中国传统田野考古学中的遗迹单位实际上是matrix中的一个具有完整功能单元的context组合②、不同的遗迹单位应统一编号,如:H-灰坑;F-房屋;M-墓葬;G-沟;J-井;L-路;Y-窑;TJ-台基;JM-界面堆积单位的编号应纳入遗迹单位编号之中,如:H1①-灰坑H1填土第①层 灰坑H1与灰坑H1内的填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H1本身是一个堆积单位,也是一个遗迹单位(即一个cut);H1内填土是H1使用或废弃后的堆积,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