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蛮酋大姓与羁縻州郡、土司制度.doc
13页武陵山区蛮酋大姓与羁縻州郡、土司制度 龚义龙 长江师范学院国家民委武陵山片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 摘 要: 秦汉以降, 廪君蛮、板楯蛮、盘瓠蛮一直活动在武陵山区, 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为武陵山区的著姓望族唐宋时期是中原王朝实质性经略武陵山区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主要表现在唐宋王朝在武陵山区设置羁縻州郡, 利用当地土著大姓首领管理当地, 元代将羁縻州郡制度发展为土司制度关键词: 武陵山区; 蛮酋大姓; 羁縻州郡制度; 土司制度; 作者简介:龚义龙, 男, 湖北巴东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研究收稿日期:2017-09-22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巴蜀移民社会研究” (13XZS031) A Study of Well—known Minorities and Prefectural & Chief System in Mt.Wuling AreaGONG Yi-long Research Base for Theory and Policy of Nationalities in Mt.Wuling Area,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ree minorities, called Lin Jun, Ban Dun and Pan Hu, had long lived in Wuling Mt. area, and developed into a well-known and prestigious cla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is period was a significant stag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to execute substantial management in Mt. Wuling area, which mainly can be seen from the facts that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were set up in this area and leaders were appointed from local prominent families. In Yuan Dynasty, the autonomous system evolved into chieftain system.Keyword: Mt.Wuling area; well-known minorities; autonomous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chieftain system; Received: 2017-09-22武陵山区姓氏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即广为人知的廪君蛮之巴、樊、瞫、相、郑 5 姓 (也有板楯蛮渠帅 7 姓之罗、朴、昝、鄂、度、夕、龚迁入武陵山区者) 。
有学者还从文献中检索得出田、冉、文、李、杨、赵、屈、徐、谢、资、蹇、药、廖、彭等姓氏[1]61,63武陵山区南段有颛、来、鲧、熊、夷、吴、龙、石、麻、白等古老姓氏[2]149这里主要分析冉、向、田、覃、彭等姓氏在武陵山区繁衍和中原王朝利用蛮酋统治当地的情况一、武陵山区蛮酋大姓秦汉以降, 武陵山区逐渐形成以土著向、覃、田、冉等为代表的蛮酋大姓, 中原王朝实行羁縻政策, 利用溪洞蛮酋首领统治当地汉代以来, 中原王朝对武陵山区实行羁縻州郡统治, 诸大姓的活动颇为频繁, 势力亦属不小[3]1到魏晋之际, 峒蛮的数量已经十分可观, “有冉氏、向氏、田氏者, 陬落尤甚余则大者万家, 小者千户更相崇树, 僭称王侯” [4]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一蛮僚,2664除此之外, 还有上述其他一些土著大姓活动于武陵山区向氏为廪君蛮“相氏”之裔谭其骧的《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认为, “向氏为湖南蛮姓中之最早见于记载者后汉建武二十三年, 武陵蛮精夫相单程作乱相氏疑即为向氏‘相’‘向’同音异译也”[5]《长乐县志》载:“向王庙在高尖子下, 庙供廪君神像按廪君世为巴人主者, 特务相为阛阓之主, 有功于民, 故今施南、归、巴、长阳等地尸而祝之。
[6]卷之五建置志,6廪君世为巴人主, 务相开其国, 有功于民, 今施南、归、巫庙而祝之, 廪君据扞关, 王夷水, 务相在当时称君为王, 但土语论相为向耳向王旁塑女像, 俗称德济娘娘, 即盐水女神先祖所立向王庙, 向王者古之廪君务相氏, 有功于夷水, 故土人祀之, 立庙于石墩上, 故曰庙台 [7]卷五地理考九冢墓遗闻方技附《宜昌府志》载:“向王庙, 巴东、施南、长阳在处有之, 有祀归州东阳人向辅, 或蜀将军向宠, 或为蛮王务相向辅为隋大业中人, 开清江有功, 或以为汉广佑附马 [8]卷之四建置下,8“向王庙在城北门外”, 向王即廪君巴务相, 向王庙是向氏宗祠, 1949 年以前, 恩施各支向姓都会到向王庙祭祖[9]2东汉以前向氏主要活动在以巫山、长阳为中心的三峡地区, 唐宋以后向湘西和渝东南、渝东北地区散布, 在湖南石门、龙山、永顺、保靖、麻阳活动频繁由于战争等原因, 向氏逐渐向渝东南、渝东北、鄂西南、湘西北、黔东北等广大山区深入, 濒水而居, 生息繁衍成为古老的土著居民 (即后世称为“土家”的居民) 古 (故) 老相传云:五溪谓酉、辰、巫、武、樠等五溪也楚子灭巴, 巴子兄弟 5 人流入黔中, 各为一溪之长[10]。
《宋书》载:“世祖大明中, 建平蛮向光侯寇暴峡川, 巴东太守王济、荆州剌史朱修之遣军讨之, 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东千余里时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蛮为寇, 诸郡民户流散, 百不存一太宗、顺宗世尤甚虽遣攻伐, 终不能禁荆州为之虚蔽[11]卷九十七南蛮列传,1899由于古代武陵山区蛮族没有文字, 故各姓氏难以说清楚自己的姓氏源流《向氏族谱》亦是一样, 唐宋以前世系源流多不可信明清以降, 向氏陬落强盛, 分布广泛民国《云阳县志》载, 向氏“称明时由湖北迁来, 实土著遗黎也聚族县南向家坝、讬白沟等处”“今其族仍蕃” [12]卷二十三族姓,10石柱《向氏族谱》载:“皇古无向氏, 有之自春秋宋桓公生子盻, 字向, 又食采于向邑, 以字为氏, 此向姓所由始敏中, 字常之, 配谭, 仕宋真宗赐以御派二十代熙宁九季, 又赐派二十代士璧公自建南入蜀, 葬通江大钟山小杨平 (坪) , 生九君一君向正邦迁大钟山, 后世子孙居通江、巴州、云阳二君向正家裔系居东乡、开邑、临江三君向正统后裔居广元、通江、苍溪四君向正绪裔孙居渠县、合州、广安、慈利、岳州等处五君向正刚子孙居万邑、丰都、忠州、梁山、石柱六君向正纪子孙居达州、涪州等处。
七君向正伦子孙居夔州府巫山、万邑、重庆巴县、顺庆、保宁、蓬溪、射洪、梁山、大竹等处八君向正常后裔居夔州府巫山、巴东、大宁、奉节、成都、万邑、云邑、施南、利川、陕西汉中、城固、洋县、东乡、太平、定远等处九君向正路后裔居通江、巴县、夔府、万邑、云邑等处自始祖向盻传至子恭, 岁历二千余季, 派传八九十代[13]石柱《向氏族谱》大致反映了向氏在武陵山区陬落繁盛以及散布各地的情况覃氏为廪君蛮“瞫氏”后裔《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云:“覃, 蛮姓覃氏本谭姓, 避难改张澍云:今蜀中此姓皆音寻关陇此姓, 则如本音一说, 覃即瞫, 古代巴人五姓之一潘光旦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认为, 覃、潭、谭应为廪君蛮五姓“瞫”之笔误瞫古音沈[14]覃氏自东汉至北宋, 即一直活动于湘西的临澧、龙山、永顺、保靖、沅江、古丈、沅陵, 鄂西南的恩施, 尤其是鄂西南和湘西北交界处, 而元明清时期桑植、容美、施南、散毛、忠建等土司都以覃氏为土司主, 管辖范围大约为湘鄂西边界这就说明, 自廪君时代的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之巴”至东汉、北宋、元明清 (土司统治时期) 直到今天, 覃氏始终生活于湘西北与鄂西南交界地区。
覃氏为散毛等土司的执掌者[15]7—11同治《宣恩县志》载:“施卫所属田、覃二姓, 当宋元未分之前, 其势甚盛, 故屡为边患自国朝永乐以来, 二氏子弟分为十四司, 传入后世, 亲者渐疏, 遂为仇敌势分则患少, 盖彼弗靖, 则环视他司有内顾之忧, 此与主父偃令诸侯王得以户邑分子弟同意, 真制夷长策[16]卷之二十艺文志,1 覃姓领有施南、散毛宣抚司, 东乡、忠路、金峒等安抚司, 唐崖、镇南长官司 [17]卷三十一兵防三施南《覃氏家谱》作于乾隆四十五年, 记述了宣恩覃氏自宋元至清的家族传承情况族谱所载覃氏一世祖覃汝先生活于宋朝, 汝先之子伯坚于庆元三年因“蜀将吴曦乱, 征, 有功, 封行军总管于施州”他的后代自元以来“源远流长, 根深枝茂, 星罗棋布”[18]61—62, 自施州、东乡、散毛、唐崖、金峒、腊壁, 散布至长阳、巴东、建始、石壁、招来、麻阳杆子哨等处[18]61—62、648—649来凤《覃氏世系》亦记载覃汝先有 2 子, 长伯坚, 次伯圭, 后裔覃友谅为散毛长官, 覃天富为施南长官这说明宣恩、来凤覃氏的族源相同来凤县境原有七司, 散毛为长 [19]卷之二十六土司志,4—6利川忠路《覃氏族谱》载“一世覃汝先, 二世伯坚、弟伯圭。
[20]70—71咸丰唐崖覃氏似乎不与恩施、来凤、宣恩同源《覃氏族谱》载:“启祖元朝宗籍, 始祖铁木乃耳, 是授平肩之职生颜伯占儿, 生文殊海牙, 生脱音帖儿, 生福寿不花, 生覃启处送后因边夷南蛮累叛, 奉旨征剿, 招安蛮民, 镇守斯地, 分茅设土, 安营于宣山[21]72—75田氏亦为武陵山区强宗大族介乎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之间的鹤峰县以前有田姓的容美土司[1]14虽然思州、思南、容美田氏自称来自中原, 但田氏早在两汉时期已经活动在湘西的泸溪、澧县, 南北朝以后, 向湘鄂西边界的宜都、临澧、保靖扩散, 进而向渝东南、渝东北、黔东北、鄂西南、湘西北地区散居田氏活动空间变化的方向说明田氏族源在湘西, 潘光旦怀疑田氏是盘瓠蛮的后裔[22]黎小龙认为, “冉、田、白、张四姓来历, 实为自古活动于长江三峡及酉、辰、巫、武、沅五溪山地的土著居民冉、田两姓出自巴蜑, 白为盘瓠古姓之一, 而张则为巴巫之姓隋唐以降, 逐渐合流, 成为蛮峒大姓, 并进而汇合为近代的土家族”[2]145《彭水苗族来源考》载, 晋代永嘉后, 彭水等地“没于蛮”“图记不传”, 直到北周保定四年, “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 纳入北周版图, 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长达 2 000 余年的割据局面。
涪陵蛮当为“盘瓠种”, 而田姓为其大姓[23]729土司若忠峒、忠孝等宣抚司, 多田姓, 故田亦巨族, 然皆土人惟君先世系中朝流寓, 不与诸田合族[24]田氏领有容美、忠建宣抚司, 龙潭、大旺、忠孝、忠峒、高罗等安抚司, 木册、东流、腊壁等长官或蛮夷长官司 [25]卷三十一兵防三思州宣慰司是元代初、中期在武陵山区所设级别最高、辖地范围最广的大土司, 以今之地域观之, 东起湖南永顺、保靖, 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 北达渝东南酉阳, 南至黔南荔波、从江, 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一部, 地域辽阔, 辖地范围十分广大自五代彭士愁为溪州刺史, 彭氏世为当地土酋南渭州与保靖州自宋以来就为溪州彭氏的势力范围溪州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湘西永顺、保靖等县, 自五代迄于清中期改土归流, 彭氏土司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沿袭了八九百年之久[25]二、武陵山区蛮酋大姓的分布格局武陵山区古老姓氏向、覃、田、冉、彭世代繁衍于此, 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格局清江流域多向姓和覃姓[1]12恩施覃姓人口众多, 分布很广, 在明清时代的土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