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工交替.doc
11页典型案例:负责部门:机械教研组案例类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案例主题:“工学交融、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名称:郧阳科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化,通过向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习与研究,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郧阳科技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通过参与“十堰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应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机械加工高技能人才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与实践机械加工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工学交融;分层递进;适销对路;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 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人才培养定位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诸多职校还存在着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仍然或多或少沿用学科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实习实训注重单项技能训练,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条件建设不能为课程、实习实训提供有力支撑,导致学生的学习系统与未来的工作系统二元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并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解决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郧阳科技学校于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示范建设项目计划”立项建设学校,以六个重点专业为核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建设与实践,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机械加工专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凸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现以我校示范校建设实践为例,谈一谈改革的思路与做法,以期为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二、 工学结合、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 [2006]14号)明确提出:改革示范学校办学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分层递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工作系统的要求设计学习系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任务为载体,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同时进行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机制与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条件建设三、工学结合、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我校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核心,以双师结构团队为关键,以理实一体实训条件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为保障,深入、系统地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工学结合、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学校必须打破心理围墙,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开放办学,示范校项目建设中,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立足十堰、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与区域内大中型企业和沿海企业的合作,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创建‘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方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工学结合。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组织安排紧随汽车产业,利用每学年的多学期灵活组织工学交替,按照“技能——技能+技术——技术”能力递进原则,阶段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双线分别有实训产品和生产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外资源效能,实现了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分层递进二)、开发“任务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为使学生具备胜任未来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我们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与企业人员一起以任务为载体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改革,形成工学结合课程同时传承学校重实训的优良传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全程企业专家探讨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对学校和学生评价方案的探讨1、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把企业中实践专家职业成长历程中经历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设置专业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对共性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依据职业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及个人发展的共性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系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新、旧课程体系比较(表1)。
表1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新、旧课程体系比较表原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机械制图A电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数控机床专业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常识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装配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制工艺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械原理与零件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床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普通机床装调与维修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术 由比较可见,原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还是学科系统化的,是按照知识的相关性组成课程,并将这些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排列存在的问题是,技能点、知识点相对于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而言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顺利承担岗位工作而新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的,是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组成学习领域,再将这些学习领域按照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和学生认识规律排列,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知识、素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集成进来,相对于学生将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而言,技能、知识、素质是完整的2、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与实施理实一体课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学生未来面临工作系统的内容和要求切实体现到课程中,变原来的“理论+实践”课程模式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
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课业文本、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指导;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把工作过程作为学习过程的参照系,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实施能力过程性考核,每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都依据考核标准对德育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考核,促进学生有兴趣有目标地主动学习由新旧课程标准可见,原课程是基于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学习目标偏重知识的掌握;新开发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结构”课程,集成了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知识、素质要求,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学习目标[8]3、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生产性实训为进一步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理实一体课程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生产性实训将企业引进学校,打造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我校与郧阳机械加工厂签订了合作协议,校方主要负责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安排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厂方负责提供订单、原材料采购、管理和技术指导;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学生实习计划每一批产品的生产,都按照先做一个样品,再核算成本,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再制定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和质量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如,有一订单的内容是生产1000件产品,工厂提供了图纸和原材料,要求在3天内完成产品的加工这时,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别制定工艺方案,安排2名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样品加工,同时记录完成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和使用刀具的情况,将数据提供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核算成本,再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所需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人员的合理安排等,以提高效率在实施阶段,每位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实施,先完成首件加工,通过教师和技术人员检测合格后才进行批量生产,以保证产品的合格率,杜绝浪费 由于合作企业以加工模具为主,产品批量较小,加工产品的多样性,使学生不断接受挑战,在完成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不同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完整的不同的生产过程,获取不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生产的产品一般需要用到不同的设备,学生通过轮岗,对各工种进行学习,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钻研某一工种的技术,通过教师和技术人员创设的一些专业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学习理论的目的学生在完成每一批产品的加工过程中,都是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由于实习生产真正的产品,有真正的使用价值,使学生经历了在一体化课程中没有经历的成本意识、合同意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4、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理实一体课程和生产性实训环节中,学生的职业意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安排社会实践环节将学生真正置身于职业工作氛围中,承担责任,获得利益,锻炼适应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承担企业提供的岗位工作任务,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每月给学生发工资,实习期间以学生自学、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还要完成实习日记、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结束时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答辩小组,把答辩和工作表现同时作为顶岗实习的考核内容,考核合格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把“工作经历证书”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督促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去江苏常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回来参加社会实践总结会去江苏常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回来领工资(三)、打造“双岗双能”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学校首先从两个层次进行建设,一是专业带头人,采取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两种办法,引进行业技术权威做学校兼职教师,起引领专业建设方向作用,自主培养专业权威并支持兼任企业领导,起落实专业建设任务作用。
二是骨干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校内专任教师以教学为主并定期到企业挂职实践,企业兼职教师以生产为主并定期到学院担任教学任务其次实行三级培训,建立“国外—国内—校内”三级师资培训体系,着重培养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兼顾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除参加市、县级技能大赛外,在学校内部专业教师自培并参加每年一次的校技能大赛,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使骨干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生产实践能力,即能胜任教学岗位也能胜任生产岗位目前学校引进和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