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62009604
  • 上传时间:2023-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一、基本概念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 ,都 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 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 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 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 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 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 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 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 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 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 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放大镜下观察, 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 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二、形成原因火石 红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 出窑后氧化的时间长短对火石 红有直接的影响, 时间越长火石红就越浓重 2. 与胎土 中的含铁量有关, 含铁量越多的胎土火石红就越浓重 3. 瓷器烧造的温度和气氛对火石红有影响 4. 与胎釉的细 密、粗松程度有关 越是胎釉粗松的, 火石红就越浓重。

      5.与后天的使用情况有关系传统 "火石红 "观念需要商榷,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石是出窑之前在降温阶段被二次氧化而 成的这种观点首先与实验矿物学的现有理论相冲突火石 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胎是由 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 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 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 土之中铁兀素在1200 C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瓷 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 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实验矿物学的理论 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 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在高温条 件下铁兀素是不可能生成褐铁矿,只能生成磁铁矿,而磁铁 矿是黑色的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 真正的肉眼能看得见的火石红至少需要百年左右的时间才 能生成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时由于磁铁矿 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 来的 三、火石红的分布特点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 以下部位: 1. 底足的胎釉结合部 2. 无釉的砂底。

      3. 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 4. 缩釉和薄釉处5. 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 6. 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四、如何辨别真假火石红 1. 真火石红的分布符合长期生 长的自然规律 2. 真火石红的色调变化自然, 相互之间 有继承关系 3. 真火石红从胎骨中泛出, 深入胎骨不虚 浮 4. 真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传统 观念认为火石红时代越早就越浓重,到乾隆初期便渐行消 失而大量的实物证实,时代晚的火石红以有比此时代早的 火石红浓重,乾隆之后直到清晚期的古瓷有些也有明显的火 石红痕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偏差,是因为对火石 红的真正成因和影响火石红生成的诸多因素没有科学全面 地分析火石红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样可以作为 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因素但不能仅凭火石红断代,那样是 片面的,不科学的由于使用瓷石的含铁量不同,以及藏品 所接触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露釉部分胎表的火石红状况也 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 就是火石红含有金属氧化的感觉并有晶晕,人工涂抹上去的 火石红就没有这种感觉和视觉只要我们仔细认真地观察, 不用放大镜也能一眼看出来!假火石红景德镇仿制的火石红 不是在烧瓷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涂抹上去的。

      有的人好 不容易烧出了火石红, 瓷器却烧坏了; 其他因素没达到要求, 火石红又烧不出来唉!古瓷器上的那种自然的胎红和窑红 不知道难死了多少人?于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假者 用刷红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 内铁质经高温二次氧化而析出,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 含铁质在高温下经二次氧化析出后附着于瓷器的露胎处这 种涂的火石红有的看起来还有点味,它介于红与黄之间,有 油腻感,衬托出胎或足底比较细润,但仔细一看,它不象真 的火石红那样泛着半金属光泽,也不象天上的星星眨呀眨! 这种涂的火石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假现在有人发明用湿糠 或谷壳烧,出窑时谷壳灰还粘在足底,用抹布抹去露出怪里 怪气的火石红,有些人在做旧时做些土锈,一看也是假!有 人说这种火石红可以瞒过专家的眼睛,那我说这种专家一定 是伪专家要不就是眼睛看到鲜花了!因此,我可以负责任 地告诉大家,火石红的自然状态目前是无法仿制的火石红 在民国以后即电窑、 燃气窑成立以后已慢慢消失 .火石红、 窑 红、黄溢、窑黏都是形容元、明、清三朝瓷器胎釉之间的一 种特征表现 .我们可以知道火石红的浓度与红度都是渐渐浅 淡.越接近现代其表现越弱 .虽然火石红在古瓷中并不是一定 有的表现 .却又在瓷器鉴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左证、 依据作用 所以历代古瓷鉴定名家以 [ 多有 ]来形容 .意即大多数古瓷有火 石红的表现 .也偶见无火石红的少数例子 .因此此一现象不是 绝对的 .所以用 [多有]来形容 !另一种情况是现代仿古瓷垫烧 工艺造成的现象,并不是有意作伪。

      现在景德镇已普通使用 气窑烧瓷, 不用匣钵, 也不用过去传统的支具 每当“满窑” (即装窑)时,使用大小不同的垫板来放坯体,调整窑位, 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并保证受热均衡在使用垫板时,要用纯 瓷土(高岭土)泥浆均匀刷涂板面,待泥浆很快变干后放置坯体入窑烧瓷这样做是为防止烧成后的瓷器同垫板粘结器成出窑后取下瓷器,其底部就会留下浓淡不等的柠檬色痕 迹,深者黑褐,浅者淡黄,与真正火石红色似是而非,我们 姑且称之为“瓷土遗痕”,虽然经过高温,这种瓷土遗痕也 成结晶状与瓷胎熔为一体,但它同成“散场效应”的胎红的 最大区别是: 1、“散场效应”的胎红是从胎内逸出的,因此它的根基在胎釉结合线;而瓷土遗痕是外附于器底露胎 处的,它的边界同胎釉结合线并不相连 2、胎红是纯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物,呈美丽的橘红色或橙黄色;而瓷土 遗痕是瓷土内所有复杂组成矿物质烧结而成,并且往往因直 接夹在器物与垫板中间,造成局部温度偏低而未完成化学变 化,使其呈色与胎红有本质区别 3、这种区别还表现在胎红一经烧成,虽经数百年而美色不变,而瓷土遗痕出窑 后可能继续进行化学变化,往往还会颜色加深目前部分学 者与藏家把砂足底呈土黄色的土包浆当成是火石红。

      崔文 彦、聂伟二位先生谈到火石红是从胎骨中自然泛出,深入胎 骨,不虚浮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 有半金属光泽因此, 火石红的自然状态也是无法仿制的而元青花瓷砂底的土包 浆多数呈土黄色,有的显出橘红色少数藏家把底足的土包 浆称为“火石红” 是不对的五、有关元青花火石红的探 讨关于元青花火石红的问题,目前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 为元青花的火石红比较浓重,没有明显红色火石红痕的元青 花就不是真品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任何 朝代的古瓷的火石红都有浓淡之分,绝非千篇一律另一种 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持这种观点的 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花为依据其实 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是不 存在的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氧化就一定会 有火石红元代青花的胎有两种:一种是单元配方的瓷石, 这种胎的底足火石红较浅淡因为单元配方的胎是由纯瓷石 配制的,瓷石中的铁元素是以矿物晶体颗粒的形式存在的, 这种晶体颗粒在胎土淘洗过程中容易被淘洗剔除,即使没有 被掏出的铁元素,也不会均匀的分布在胎中,而是以晶体形 式富聚,这种现象导致胎中的铁元素浓度很底,烧成之后虽 经长期氧化,但生成的火石红的浓度就很底,凭肉眼观察不 明显。

      另一种胎是二元配方的,火石红比较浓重采用二元 配方的元青花瓷胎是由瓷石加高岭土而制成的,高岭土是被 完全风化的沉积土,这种土中的铁元素是以胶体形式存在, 也就是以离子形式均匀地分布在胎中,胎中的铁元素浓度比 纯瓷石胎的铁元素的浓度要明显高,所以瓷器出窑后经长期 氧化就会形成较明显的火石红痕有专家认为元青花瓷的砂 足底多数有火石红因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胎土配方有了 新的突破,元代早期青花瓷由单元瓷石土制作,至元代中期 (至正期 ),采用了二元胎土配方,能够在器型胎体上用钴料描绘多种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并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较 成熟地烧制各类器型的青花瓷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 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贋的重要依据元 青花瓷的砂底、足圈以及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釉面缩釉露胎 点,会从胎骨里面泛出橘红色、赭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 窑红在当前的鉴定界、研究界对火石红的产生和鉴别的大 多数观点是一致的火石红与胎土的配方以及烧制的温度有 关系,并有长期氧化和分解的因素 《古瓷火石红探微》所述“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 花为依据。

      其实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 红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 期氧化就一定会有火石红”这样的说法有专家认为是片面 的元代青花瓷的单元配方和二元配方,胎土中的含铁量不 同,以及烧制温度与长期氧化等都与火石红的形成有关在 研究景德镇元青花瓷中发现,有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内没有任 何火石红,而是偏青灰色胎土淘洗越干净、细腻,胎土的 配方越好越均匀,加上烧制温度较为适宜,烧出的元青花瓷 砂足底多数出窑后不会从胎骨中泛出火石红,即使埋于土中 长期氧化后,一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也不会出现火石红 相反,元青花瓷的胎土淘洗得不干净,胎土较粗,土层中的 含铁量高,加上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偏高, 埋于土中受氧化后, 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内会产生浓淡层次不同的火石红,并 呈现金属光泽元代青花瓷的底足呈青灰色砂胎,这是如何 形成的 ?我认为器底青灰色多为至正期青花大盘的砂底 当与 埋于土中长期受潮有关,埋于 “水坑”中,经过水的长期 浸泡,可完全风化砂胎上的沉积土, 砂足底就不泛出火石红, 也没有半金属光泽,于是砂底呈青灰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