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案例.doc
6页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所谓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就是要求教师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 象,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 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 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实践第一, 数形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从而更 好地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下面是我上“一次函数复习课”的案例(片段)分析: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完 “第十一章 一次函数”(人民教育出版 社•数学•八年级•上册)后安排的,学生能够从单个一次函数的图 象中分析获取信息, 进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堂实践 探究课(课题:一次函数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写出生活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通 过结合函数图象揭示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应用能力;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2. 能力目标:选择处理生活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 测;能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大胆地提出问 题;具有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乐于与他人合作,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 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观察坐标系中图象性质及变化规律,怎样从函数图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弄清两者之间的 关系,概括出函数图象运动变化的规律,进而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难 点是怎样抓住有力的特征去分析、比较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刻印的提纲四、 教法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为 铺垫,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为素材,以交流合作、自主探索为主 要学习形式进行课堂学习的五、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略)(二) 例题探究(多媒体展示例1)例1:如图,折线ABC表示乘坐出租车时所需付的费用y (元)与行驶里程(千米)之间的关系图像求:(1)从图像可知,乘车2千米需付的车费是多少元?(2) BC所表示的函数关系式?(3)乘车 8 千米时需付的车费是多少元?师(以下简称T):观察图象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 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请组长认真组织 5 分钟以后,请各 小组的代表发布交流成果课堂现象: 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异 常高涨,每一个同学都在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思路我注意到, 第7小组的张XX同学正在接受组员的批评, 原来,他最近几天请了 病假,耽误了不少课,今天是病好后第一天来上学,还没有来得及补 课;接着,副组长主动给他补课,组长组织其他同学继续交流探究 )(点评: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哪里来?怎么样去培养?为 什么小组成员缺了课大家都那么着急?这主要是因为对小组怎么评 价的问题《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 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 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 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 信心在学习小组的管理上,我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评价这个武器,同 时为每个小组和每一位学生分别建立了公开的成长档案, 学生和小组 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及时记录在成长档案里。
)Si (用S表示第i个学生):由图象可知,AB是平行于x轴的一 条线段乘车里程在 0 到 3 千米车费都为 6 元S:超出3千米时车费按直线BC计费时间越多,付费越多S:设直线BC解析式为y=kx+b,把点(3, 6)和(5, 11)代入, 得'6=3k +b,11 =5k +b.解得k=2.5 ,b=-1.5所以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5x-1.5.当x=8 时,解得y=18.5元T: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和交流,把图形与 知识结合起来掌握得很好强调一点, (我下面要说的话被 S抢答了)S:要注意所设的解析式中y二kx+b(k不为0)T:我想补充一下,……(我的引导又被 S抢了)S:前面同学的回答中“直线 BC”应该说“射线BC”,还要写 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同学们热烈鼓掌,我也鼓掌请同学们一 起说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x> 3”T:让我们再来巩固一下,横轴表示乘车里程,纵轴表示所付费 用;转折点表示收费方式的改变(由收取基本费用(起步费用)到按 里程收取费用);与横轴平行部分表示基本里程内收费不变课堂现象:以上5位同学的发言都是抢答的,他们不属于同一 个小组,而且发言时同时站起了 2—3位同学,声音最大的就是上面 5位发言的同学,其他站起来的同学又都坐下了。
包括我的发言和引 导都被性急的同学抢答了,他们回答得很精彩,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生了根本变化点评:《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 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 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 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 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我想,学 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才是落实新课标最为关键的问题 )T: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请教通讯的工作人员,打长途是 怎么收取费用的,联系我们学习的函数知识(数形结合) ,每人编拟 一道题同大家交流T:下面我们再来解决另一实际问题,注意先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限回答一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例 2)(以下略)(三)练习与反馈(略)(四)检测与过关(略)(五)归纳与作业(略)六、教学反思1. 教学的生活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出租 车收费问题,两人步行、骑自行车问题,打长途收费等问题,都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我安排的这节复习课利用学习的函数知识既 解释了这些现象, 又达成了教学目标 所以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值得提倡2.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 合作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主宰”课堂,而是体现在为学 生提供鲜活的学习素材, 体现在对学习小组的严密组织和管理, 体现 在对交流活动的精心策划, 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及时有效, 体现在 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实质的领会, 体现在深入地了解学生个性、 了 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功夫 在课堂外的管理3.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上经常用“好” “很好”或微 笑或掌声来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师生间 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亲切的鼓励、督促中提高了学习效率4. 关于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有效性问题应该是落实新课标最为关 键的问题,无论什么教法,无论什么学法,无论什么课堂模式,只有 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真正地落实了, 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发生 改变参考资料: 顾泠沅 易凌峰 聂必凯编著:《寻找中间地带》,上海教 育出版社 2003年 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