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尾鳠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技术论文.doc
3页丝尾鳠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技术论文 丝尾鳠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技术论文预读: 摘要: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丝尾鳠隶属鲶形目鲿科鳠属,本属在云南有3种,分别是丝尾鳠尧斑鳠尧越鳠.丝尾鳠体色美观,背部为青色,体侧泛淡蓝色,腹部为白色.体短或中等延长,后部偏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端位或次下位,横裂,眼侧上位,腹视不可见,接近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偶见无眼个体,前后鼻孔远离.绒毛状齿带生于上颌和下颌,颚骨齿带连续不中断,须4对,背鳍具1根硬刺和分执鳍条7根,背鳍外缘凸出,鳍条末端不达脂鳍起点.胸鳍具1根硬刺和分枝鳍条6~10根,胸鳍水平伸展,略呈三角形,硬刺外缘光滑,后缘具强锯齿.腹鳍条6根,腹鳍后伸达生殖孔.臀鳍条9~16根,臀鳍外缘凸出,鳍条后伸不及尾鳍基.尾鳍分叉或稍凹至圆形,脂鳍基等于或长于臀鳍基,后缘游离.尾鳍上叶延长呈丝状,鳔1室.上颌须甚长,可达臀鳍条末端,长胡子鱼由此得名[1].丝尾鳠外形见图1.1.2生活习性丝尾鳠属温水性鱼类,生活温度为15~37 度,最适温度26~32 度,低于15 度明显不适,14 度时鱼体失去平衡.最适生活pH值范围为6.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丝尾鳠属底层鱼类,白天集群生活,晚间才分散觅食,较易起捕.野生条件下,属于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捕食浮游生物,成鱼以小鱼尧水生昆虫尧水蚯蚓等为食.人工养殖以鲜鱼块和颗粒饲料为主.人工养殖条件下,适应能力较强,饲料来源广泛,病害少,起捕方便,养殖效度高,池塘主养产量可达15 t/hm2以上.1.3繁殖习性丝尾鳠雄鱼性成熟在3~4龄,雌鱼性成熟在2~3龄,池塘养殖环境下,成熟亲鱼不会自然产卵,需人工催产.产卵季节在5要7月,产卵水温为25~30 度.1年产卵1次,怀卵量因鱼龄及个体差异不等,一般为2万~5万粒.2、丝尾鳠人工养殖技术2.1养鱼池的建造仔鱼池尧鱼苗池尧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筑成,成鱼池和亲鱼池土质尧石砌或混凝土筑成均可.鱼池大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刚孵化出的丝尾鳠苗种在孵化槽中培育,孵化槽长3 m,宽60 cm,水深20 cm渊图2冤.鱼苗培育池面积为100 m2,水深70~80 cm,鱼种培育池250 m2,水深100~120 cm,鱼池的高度应高出水面20~30 cm.鱼池的形状以长方形池为主,长宽比为4颐1.鱼池必须保证水流畅通尧排污方便尧土地利用率高尧造价合理等.同时由于丝尾鳠苗种喜夜间活动,故仔鱼池和育苗池应建遮荫棚或者加盖遮阴网.每个鱼池都要设置进水口尧排水口与排污口曰根据鱼池面积尧水流速等确定各水口大小,并在进水口与排水口设置拦鱼栅.2.2人工繁殖2.2.1亲鱼培育.培育健壮和繁殖力强的亲鱼,有利于产卵尧受精和孵化.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年龄2~3龄的个体,雌雄比1颐1.对准备用作次年产卵的亲鱼,经选择后开始进行周年培育.2月水温升至20 度左右后开始投喂冰鲜罗非鱼鱼块,按鱼体重的2%投喂,并套养适口的鲤鱼尧鲫鱼等,混养花鲢尧白鲢等调控水质,适当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12月水温下降到20 度时停食.亲鱼培育应在开阔的鱼池进行,面积一般为250~400 m2,并保证水流畅通,溶氧丰富,水深100~120 cm.适时开增氧机,保证亲鱼培育池溶氧充足.2.2.2人工授精及孵化.进入5月后,亲鱼池应经常加注新水,保持亲鱼池水质清新,水体流动,以促进性腺发育.中旬水温升至25 度以上时,可检查丝尾鳠亲鱼的性成熟情况,雌鱼应选择腹部膨大尧后腹部生殖孔饱满尧红润的个体作为亲本,雄鱼应选择生殖孔红润但不过度充血的个体作为亲本,雌雄配比为1颐1.人工催产时采用二次注射法,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催产剂量为雌鱼第1次注射LRH-A23 滋g+DOM 2 mg/kg曰第2次注射LRH-A210 滋g+DOM 4 mg+HCG1 000 IU/kg曰雄鱼减半.水温26 度时,第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12 h,效应时间为10~11 h.采用剖雄鱼取精巢采集精液,雌鱼人工挤卵的方法进行人工授精,孵化槽流水孵化,授精后受精卵在棕片上进行遮光孵化,孵化时孵化槽水位保持在15 cm,提供100倍/d以上的水体交换量.丝尾鳠受精卵为沉性,扁圆形,黏性较强,水温26 度时,人工授精后36 h开始出膜,全部出膜时间为48~50 h[2-3].2.2.3鱼苗培育及饲喂管理.鱼苗孵出后,3 d左右可开口.流水孵化槽培育密度为5 000~6 000尾/m2,开口饲料采用丰年虫无节幼体,日投喂3次,其中晚上投喂日粮的50%.每次投喂时应停水,投喂量以1 h后鱼苗腹部膨大,鱼体变红为准,并适时调整投喂量.培育到鱼体全长2 cm时开始使用破碎料拌合黄颡鱼饲料捏成团状诱导其集群摄食.体长达到3 cm后转入水泥池培育.水泥池的放养密度为350~500尾/m2,使用漂浮料投喂,日投喂3次,苗种用饲料的营养成分为粗蛋白37.0%~40.6%尧粗脂肪10%[4].实际生产中使用天邦黄颡鱼0号料投喂,日投喂3次.水泥池水体小,水质易变坏,育苗一般应加注微流水.剩料尧粪便对水质污染大,应及时清除,一般每天排污换水1次,排污换水量约为原池水的10%,以保持水质清新.育苗期不间断充气增氧,保持水中溶氧充足.2.3成鱼养殖成鱼养殖池塘面积400 m2左右,水深100~120 cm,池底以沙质土为好.鱼体长达5 cm后,丝尾鳠鱼苗可转入鱼苗培育池或者直接下塘培育,此阶段投喂天邦黄颡鱼1号料,5~10 cm苗种放养密度为80~120尾/m2,池塘培育的1龄鱼种放养密度为5~8尾/m2,并混养体鲢尧鳙鱼30~40尾,当年鱼种可生长到150 g/尾.每天投喂2次,上午尧下午各投喂1次,夜间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65%以上,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按鱼体重2%~4%投喂,并视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而适当增减,饲料的投喂要遵守定质尧定量尧定时和定位的野四定冶原则.1冬龄后,丝尾鳠喜食沉性料,可改喂沉性料和新鲜鱼块[5-6].丝尾鳠属热水性鱼类,15 度时表现不适,14 度时鱼体失去平衡,并逐渐死亡.因此,进入冬季放养密度要根据越冬池自然条件及鱼种大小确定,条件较好的越冬池,6~10 cm的鱼种放养密度为7~14尾/m2,50~100 g的鱼种放养密度为10~14尾/m2.越冬期间适当加注新水和排污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每隔10~15 d泼溴氯海因1次,视天气尧水温情况适量投饲,尽量避免剩料造成池水污染.越冬期保持水温不低于16 度.适时开增氧机,保证越冬池溶氧充足.经常施用光合细菌尧硝化细菌尧反硝化细菌等有度微生态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保持水质嫩活肥爽.2.4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尧防重于治的原则.丝尾鳠抗病力强,成鱼养殖期很少发病,但因水质恶化尧运输起捕受伤尧溶氧严重不足尧饲喂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得病,鱼病防治就是尽量避免以上因素的出现.丝尾鳠常见的疾病有出血性水肿尧细菌性肠炎病尧水霉病尧体外寄生虫病等,其中擦伤最为常见.在拉网和运输途中,其硬棘易造成鱼体擦伤尧裂鳍损伤等,容易造成细菌或霉菌感染,导致皮肤溃烂.因此,应缩短出苗时暂养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鱼种入池前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2%氯化钠溶液浸洗消毒.发病后,全池泼洒新鲜大蒜汁,使浓度达8~10 g/m2,同时使用溴氯海因进行常规消毒.丝尾鳠出血性水肿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曰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尧外翻曰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曰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解剖后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对丝尾鳠危害较大,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易发.为预防此病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中溶氧在5 mg/L以上.发病时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连续投喂3 d,同时注意水体消毒[7-9].丝尾鳠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尧肛门红肿曰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曰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该病多发生在水温25~30 度时,为预防此病,应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连续投喂3 d.丝尾鳠跑马病由斜管虫尧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鱼患此病后出现焦躁不安的症状,镜检可见大量虫体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主要危害5~10 cm苗种,为预防此病,应每15 d使用苦参末全池泼撒,使浓度达0.3~0.5 g/m2.保持水质清新,并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针对各类鱼病,应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主要预防措施院鱼种选择时注意选择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曰保证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曰饲料中添加鱼用复合多维,提高鱼体抵抗力曰使用中草药泼洒,有效预防寄生虫曰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度生菌,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曰保证鱼体入池前消毒,鱼病多发季节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并适时投喂防病药饵曰注意观察鱼群状态,发现病情及时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