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与人伦的建筑表现.doc
13页自然与人伦的建筑表现徽派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以村落布局严谨周密、建 筑格局紧凑而精细而为人称道,加之建筑风格统一 口鲜明,文化底蕴绵长 深厚,建筑装饰丰富多样,营造技艺精湛高超,堪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 型代表由于自然环境的长期浸染,历史人文的经年熏陶,以及民间匠意的 细心经营,徽派建筑孕育了丰富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经验发掘和总结其中 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既可增色今FI建筑设计的技法,亦可丰富当下建筑文 化的多样性传统的徽派民居主要以古徽州地域的民居为主,分布于今安徽省黄山 市及周边地区,即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夥、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 境内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如旌德、泾县,青阳、石台、东至等县,江西省 景德镇市、浮梁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建德、临安等县在现存徽州 民居中,以黔县西递、宏村,歙县的棠模、棠越、呈坎、渔梁、潜口等村落 的建筑最具代表性一、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境内山峦起伏,著名者如黄山、齐云山徽州境内 又多河川溪流,如率水、练江、横江、丰乐水、布射水等山水萦回,形成了众多诸如山涧、峡谷、流泉飞瀑、浅滩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徽州民居 建筑群落格局和总体风貌构筑了外在的基础。
由于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 候,暖季长且无严寒,建筑空间宜开敞,以适应夏季气候该地区雨量充沛, 空气湿度较大,防雨排水自然是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夏季空气 潮湿闷热,口日光强烈,故遮阳通风也是徽州民居所特别需要所有这些源 于口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对居住功能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建筑的 组合形式、空间的布局方式,以及屋顶、墙檐、天井,乃至装拆的安排与选 择此外,因为徽州地少人多,且平地少,山地多,建房不得不设法节省土地, 向上发展以争取面积,这也是决定徽州建筑经济、紧凑、实用、精细品格 的重要因素徽派民居的文化品格与艺术风格,除却口然环境的影响,与徽州丿;/J史 文化的浸润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徽州民居是一种非常精致的文化形 式,浓缩、积淀着徽州地域文化乃金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是在徽州 文化缓慢熏陶下,徽州民居建筑不断生发和成熟,最终成就了徽州民居的 辉煌丿力史上的徽州文化起源于晋末、唐末、宋末三次朝代更迭的战乱,逃 避战乱而来的中原土族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文化,唐宋时期,皖南已然 人文兴盛,至明清更是粲然夺目徽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点鲜明, 其中包含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篆 刻、徽州刻书、徽派版画,以及地方民俗等。
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徽 州的村落布局、民居的空间构成,以及建筑风格的取向正是特定的思想 观念引导着相应的伦理制度、牛活习俗,而这些制度、习俗又折射于牛活 行为、居住行为及建筑空间环境中,从而使得徽州地区的建筑充满了文化 意味和人文品格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社会,中国古代村落 也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聚落徽州的许 多村落从选址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宗祠既是村落空间的枢纽 和景观中心,也是人们精神所系的文化空间,起着意念场或心理场作用村 落中的建筑基本上是以宗祠为布局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的,形成聚合状的 组团空间在黔县的宏村、呈村、降村等,均是以中心的宗祠、月塘或戏 台为核心展开布局,这也表明民间社区的构成离不开贯穿其间的文化空间, 止是这些空间维系着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们是社区的魂,也是村民 或社区居民相互联系的纽带文化,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天社区建设中所缺 失的内容徽州民居大到村落布局,小到建筑的尺寸样式,都能看到宗族观念对 民居建筑的影响在这样的宗族社会里,村落的布局、水系的走向、街巷 的排布,建筑的型制等都属于宗族社会的监控范围,受到宗族信仰、礼仪规 范的共同约束。
在这种严格的约束下,徽人纵使有足够的金钱置地建房,也 多尊重宗族的整体利益,在族中长老的指导和参与下进行,依此修建的民 居自然不会过于张扬,其型制、规模、高度、样式等都与左邻右舍的屋宇 相互和谐,避免一家气势镇压周围邻舍,如是使得村落中的民居在高度、朝 向、形式上表现出了极高的统一性、协调性,形成了徽州民居整体性的规 划特征和风貌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在总体布局和单体建筑的相互关系上贯穿着礼制思想,礼制思想的核心在于等级思想与等级制度,日常生活中,凡能昭示上下尊 卑、辨明等级差别的因素都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住宅的屋顶、台基、面 阔间数、门饰、斗拱等方面自然也被赋予了礼制的复杂含义,即便是纹饰 和色彩也同样被赋予了超出单纯图案花纹本身的意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代表了不同的等级、阶层和身份徽商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住宅只能以粉堵黛瓦、精雕细刻的建筑 形态岀现即使是徽商势力强盛的明代,其住宅规模也不能超过国家的规 定,朝廷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二品四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 厅堂二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商人虽然有 钱,但是社会地位较低,仍属于庶民之列,住宅不能超过三间五架,不能用 斗拱、彩绘装饰。
因此,只能增加单位间架的尺寸,或向上发展为二、三层 楼,以此扩大居住的面积,在住宅装饰方面则以精致的三雕代替彩绘和斗 拱,这便是徽州民居素雅、精致的制度成因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和“尊卑有序、长幼分明”的人伦思想紧 密结合在…起,教化乃是徽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社会文化功能,“夫宅者,乃 是阴阳Z枢纽,人伦Z轨模”集儒家学说Z大成的朱子理学恰是发源于古 徽州地区,而以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为内容的《家礼》又是其礼教文化重 要组成部分,礼教文化讲究中庸、秩序、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观念,这些 在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室内家具布置以及家庭成员的活动区域划分等方 面均得到极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空间布局上通常是以厅堂为中心,厅堂与 天井为中轴线,主耍空间都串联布置在纵向的主轴线上,正厅堂一般设在 中间一进或最后一进,体现其位置的重要性两侧对称布置厢房,平面布局 对称方正,井然有序厅堂的层高较高,以体现上尊下卑楼下的中堂为厅 堂,是长辈主持家法、训诫子弟、宣扬家规的场所,厅堂正中置一桌两椅, 为家庭中最尊者位置,其他成员亦按主次分座两侧楼上中厅为祖堂,虽然 采光较好却不住人,专门供奉祖先牌位在起居生活中,“男治外事,女治 内事”,以中门为界,前庭是会见男宾之处,后庭为女眷活动之地,严格地界 定了宅居内部的空间性质,赋予了空间强烈的文化内涵。
二、徽州民居的选址布局风水文化是徽派民居建筑中重要的设计依据,对徽派民居建筑的布局 和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选址上,徽州风水家认为,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 形成的地形轮廓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内涵,是宗族文化的标志,关系着宗族 的荣辱兴衰,村落中的建筑必须按风水原则统一规划,讲究群体布局和水 口营造徽派古民居建筑在选址布局上,细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 要求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达 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徽州古村落多依水而建,总体上呈现出背山面水、 山环水绕之势民居建筑在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上,都与自然 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一般而 言,选址布局决定了民居村落大的轮廓,一些典型的徽派民居村落在布局 上强调整体轮廓的规范化和系统性,形成了如“船形村”、“牛形村”和“棋 盘村”等许多风水村落位于黔县东源乡的西递村,是一个以单一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记载:西递“罗 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不之东而 之西,故曰西递”西递村落的布局很有特色,总平面呈“船形”,东西长700 米,南北宽300多米,一条纵向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 西向为主、南北向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整个村落被正街、横路街、后边 溪三条街道和40多条小巷及两条溪流分隔为秩序井然的组团,街巷两旁民 居建筑错落有致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街巷疏密有致,宽窄变化呈现出一 种舒缓的状态街巷的起点和街巷交叉处形成节点,普通的节点只是巷道 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则相宜地发展成中心、小广场起始点是街 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街巷的交汇点起 着道路连接、转折的作用,并给人以指向和引导交汇点依据整个街巷的 空间需求有疏有密,使街巷既统一连续又变化丰富交汇点尺寸扩大即形 成各种各样的中心,如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宏村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夥县县城东北11公里处,背靠黄山的馀脉雷岗 山,西面冇亀溪河和羊栈河宏村的整体布局为所谓“牛型”设计:背靠的 雷岗山为牛首,村口一对古树为牛角,民居群落为牛身,穿村而过的邕溪为 牛肠,溪水汇入的月塘和南湖为牛胃,位于村外溪流上的四座木桥为牛脚牛形村”运用了 “仿生”设计手法,别出心裁地将村落布局与传统农耕 文化象征的水牛形状相附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有灵” 思想的体现所谓牛角原为村头的两株高大的红杨、白果,暗合红白喜事Z说。
依 照村俗,有村民办红事(喜事)要绕红杨树三圈,办白事(丧事)则要绕白果 树三圈,故而这两棵古树除风水树的功能外,还扮演着规导传统礼俗的作 用牛胃意指村中央半月形的池塘,明永乐年间,时任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 带领村民将村中的一眼泉井掘为大池塘,池形作半月形,乃依风水之说“花 开则落,月圆则亏”,故称“月沼”或“月澹”,涓涓清泉绵绵不绝,好似生 命之泉永不枯竭在比喻牛身的灰瓦覆盖的街巷房舍中,密布有“九曲十八弯”的清渠, 恰如牛身体里面纵横交错的“肠道”,故城“牛肠”,由于设计时巧妙地利 用了地形的高差变化,虽然渠水曲折绵长,但十分流畅,宛如古代自来水 汪氏祖辈曾有族规:“牛肠”之水在每天早上8点以前为引用之水,村民只 有在8点以后方可在“牛肠”中洗刷碗碟蔬菜和衣物,以保持水质清洁 以后村中相继挖掘水井作为饮用水,“牛肠”才渐次成为浣洗场所后来 又有许多人家引曲水入庭院,叠石掘池,坷花植树,营造一隅壶中天地如 徳义堂,在庭院中布置了水池和水榭,池水于院外的“牛肠”相贯通,池侧 的水榭设有美人靠,上悬匾额“临渊”寓意临渊羡鱼在池边的院墙上开 冇一圆形漏窗,透露着院外的景色,右下设冇一个很小的扉门,意通内外, 使墙里墙外,似隔非隔。
窗下的一株百年牡丹,花繁叶茂,在粉墙反衬下,尽 显一园春色位于村外的南湖是牛形村落的牛肚,据说牛是反刍动物,应有 双胃,因而按仿生原理,宏村也应有两个水池与之对应;另从风水角度而言, 村中的“月沼”为“内阳水”,需另有“外阳水”与之对应,以求得阴阳平 衡,利于族群发展,村人因之在村南掘地池塘,作为牛形村的另一个胃,是 为“南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牛形村落的格局宏村的规划是原初既定的设计思想还是后来人们附会的解释已无从验证,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耕社会中国村落规划思想的文化特色, 洋溢着合理的牛态理念和丰富的牛活理趣,是我们今天特别应珍视和借鉴 的在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选址布局上还十分讲求水口的营造,所谓水口即 徽州古村落的门户,是进村的必经之地,也是村落标志,如唐模村的水口, 建造了一座水阁楼作为导引;西递村的水口则建造有走马楼和刺史牌楼 水口除有防卫、界定、导向等实用功能,更重耍的是它的文化意义按照 徽州风水理论,水是财富的象征,水口乃地之门户,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 兴衰、聚散,只有选好水口,才能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三、徽州建筑的经营意匠徽州民居平面的基本形式为矩形,由堂、厢房、门屋、廊等基本单元 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
正屋一般面阔三间,中间堂屋为敞厅 堂屋前两侧的廊屋多向天井开敞大门置于中轴线上,也有经山墙一侧门 道进入住宅的天井是一个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具冇通风、采光、排 水、遮阳、交通等功能根据功能和礼仪上的需耍,可以天井为单位,沿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