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力商用空调水系统安装实用手册(doc 76页).docx
77页1.空调水系统1.1空调水系统的类型空调水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和冷却水系统两个部分,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水系统的特征及优缺点如下表类型特征优点缺点闭式管路系统不与大气相接触,仅在系统最高处设置膨胀水箱1.管道与设备的腐蚀机会少2.不需克服静水压力,水泵压力、功率均低3.系统简单与蓄热水池连接比较复杂开式管路系统与大气相通与蓄热池连接比较简单1.水中含氧量高,管路与设备的腐蚀机会多2.需要增加克服静水压力的额外能量3.输送能耗大同程式供、回水干管中的水流方向相同,经过每一环路的管路长度相等1.水流量分配、调节方便2.便于水力平衡1.需设回程管,管道长度增加2.初投资稍高异程式供、回水干管中的水流方向相反,经过每一环路的管路长度不等1.不需回程管,管道长度短,管路简单2.初投资稍低1.水量分配、调节较难2.水力平衡较麻烦两管制供冷、供热合用一管路系统1.管路系统简单2.初投资省无法同时满足供冷、供热的要求三管制分别设置供冷、供热管路与换热器,但冷、热回水的管路共用1.能满足同时供冷、供热的要求2.管路系统较四管制简单1.有冷、热混合损失2.投资高于两管制3.管路布置较复杂四管制供冷、供热的供、回水管均分开设置,具有冷、热两套独立的系统1.能灵活实现同时供冷和供热2.没有冷、热混合损失1.管路系统复杂2.初投资高3.占用建筑空间较多定流量系统中的循环水量保持定值,负荷变化时,通过改变供、回水温度来匹配1.系统简单,操作方便2.不需要复杂的自控设备1.配管设计时不能考虑同时使用系数2.输送能耗始终处于设计的最大值变流量系统中的供、回水温度保持定值,负荷改变时,通过供水量的变化来适应1.输送能耗随负荷的减少而降低2.配管设计时,可考虑同时使用系数,管径相应减小3.水泵容量、电耗相应减少1.系统较复杂2.必须配备自控设备单式泵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合用一组循环水泵1.系统简单2.初投资省1.不能调节水泵流量2.难以节省输送能耗3.不能适应供水分区压降较悬殊的情况复式泵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分别配备循环水泵1.可以实现水泵变流量2.能节省输送能耗3.能适应供水分区不同压降4.系统总压力低1.系统较复杂2.初投资稍高1.2水系统的布置与承压1)机组的承压格力标准机组的承压为:Pg=1.0MPa格力加强型机组承压为:Pg=1.6MPa2)管材和管件的公称压力低压管道:Pg≤2.5MPa中压管道:Pg=4~6.4MPa高压管道:Pg=10~100MPa低压阀门:Pg=1.6MPa中压阀门:Pg=2.5~6.4MPa高压阀门:Pg=10~100MPa3)机组设备的布置系统的最高压力一般位于水泵的出口处。
在高层建筑中,为了减少设备及附件集中部位的承压,机组设备通常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a.布置在塔楼外裙房的顶层,冷却塔则设于裙房的屋顶上b.布置在塔楼中间的技术设备层(或防火层)内c.布置在塔楼顶层d.在中间技术设备层内,布置水——水式热交换器,使静水压力分段承受e.当高区上部超过设备承压能力的部分负荷量不太大时,上部几层可以独立处理4)常见的水系统的降压设计a.水泵位于机组的出水管处,系统的最高压力点是D点位置,机组承受的压力为水系统的静压力如果将水泵设计在机组进水管处,则机组的承压除了系统的静压力之外,还有水泵动力产生的压力,机组所承受的压力就增大了此系统适用于水系统静水压力和水泵扬程相加后超过机组承受压力,且水系统静水压力不超过机组承受压力的情况b.在中间技术设备层内,布置水——水式热交换器,使静水压力分段承受当空调系统所在楼层特别高时,静水压力本身就超出了机组所能承受的压力,则应设置中间热交换器,降低系统压力c.机组放置在系统高处,可以降低机组承受的静压力1.3水系统的附件1)集水器和分水器集水器和分水器是为了便于连接通向各个环路的许多并联管道而设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均压的作用。
集管的直径,可按并联接管的总流量通过集管时的断面流速υ=1.0~1.5m/s来确定2)排气阀水系统中的所有有可能积聚空气的“气囊”顶点,包括局部高点和系统最高点处均应设置自动或手动排气阀,在设置排气阀的局部位置将管道直径加大有较好的排气效果3)过滤器在水系统中的水泵、换热器、主机、末端等设备的入口管道上,均应设置过滤器,以防止杂质进入,污染或堵塞这些设备常用的是Y型过滤器,具有外形尺寸小,安装清洗方便的特点4)平衡阀平衡阀的用途是解决分支管路间的流量分配,保证各环路的流量符合设计要求,当各分支管路的阻力不平衡率较大时,各个分支管路上均应同时安装平衡阀平衡阀应尽可能设置在回水管上,以保证供水压力不致降低平衡阀的管径,可以按照连接管道的公称直径确定,保持两者相同阀前和阀后,应分别保持5D和2D(D为管道的公称直径)长度的直管段,当阀前为水泵时,直管道的长度应加大至10D5)压力表压力表设置在机组进、出水管路上,通过察看水系统的静压力和机组水阻力压力表设置在水泵进、出管路上,用来查看水泵工作是否正常6)截止阀设置在机组、水泵的前后及其他需要关断水系统进行维修的部位7)温度计在机组的进出水管路上应各设一个温度计,用来查看进、出水温度。
8)软接头软接头的作用是对水系统中的运动设备进行减震,其次是方便管路系统的维修拆卸主要设置的靠近机组和水泵的进、出水接管处9)止回阀止回阀一般设置在水泵的出水管处,在水泵停机时,防止水回流冲击水泵叶轮10)水系统附件安装设计示意图a.主机进、出水管各附件安装示意图电动阀与水泵连锁控制,水泵开启前相对应的电动阀打开,水泵停相对应的电动阀关闭格力离心机组用的是水压差开关来判断水流量,机组自带且已安装接线,不需另外加装水流开关b.水泵进、出水管各附件安装示意图1.4水系统管径的确定水系统管径根据设计流量和流速来确定管径对应的推荐流速如下表:公称直径(mm)DN15DN20DN25DN32闭式系统(m/s)0.4~0.50.5~0.60.6~0.70.7~0.9开式系统(m/s)0.3~0.40.4~0.50.5~0.60.6~0.8公称直径(mm)DN40DN50DN65DN80闭式系统(m/s)0.8~1.00.9~1.21.1~1.41.2~1.6开式系统(m/s)0.7~0.90.8~1.00.9~1.21.1~1.4公称直径(mm)DN100DN125DN150DN200闭式系统(m/s)1.3~1.81.5~2.01.6~2.21.8~2.5开式系统(m/s)1.2~1.61.4~1.81.5~2.01.6~2.3公称直径(mm)DN250DN300DN350DN400闭式系统(m/s)1.8~2.51.8~2.52.0~2.52.0~2.5开式系统(m/s)1.6~2.31.6~2.31.8~2.31.8~2.31.5水泵的选择1)水泵的选择原则首先要满足最高运行工况的流量和扬程,并使水泵的工作状态点处于高效率范围。
泵的流量和扬程应有10~20%的富裕量当流量较大时,宜考虑多台并联运行,并联台数不宜超过3台多台水泵并联运行时,应尽可能选择同型号水泵2)水泵扬程的确定水泵的扬程应根据水管系统最不利环路的阻力来确定水系统的阻力包括水管的沿程阻力、局部阻力、各设备的阻力损失等对于开式的冷却塔系统,还应增加冷却塔喷淋器至集水盘的高度和冷却塔布水器喷头的喷雾压力根据计算的管路损失,水泵扬程的选择还应有10~20%的富裕量水泵的扬程也不宜选得过大,选择过大,首先是能耗会增加,其次是会增大管路系统的水流速,造成管路振动偏大3)水泵的并联两台泵并联工作时,其流量不能比单台工作时成倍增加这在多台水泵并联时就更明显以一台水泵单独工作时流量100为基准,多台水泵并联时流量变化如下表:水泵台数流量流量的增加值与单台泵比较流量的减少1100——219090-0.05325161-0.16428433-0.29530016-0.401.6冷却塔的选用和布置原则1)冷却塔的出口水温、进出口水温差和循环水量,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条件下,应满足冷水机组的要求2)冷却塔的台数一般与冷却水泵数量相对应3)冬季运行的冷却塔应采取防冻措施。
4)冷却塔的噪声标准和噪声控制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的要求在城区的建筑物外部布置时,应重视冷却塔的噪声控制,对冷却塔的风机,宜选择低转速的风机5)冷却塔应安装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特别要保证冷却塔百叶窗处保持通风,冷却塔不得安装在室内或靠近热源的地方冷却塔安装时与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单塔为2m,组合塔间距为2.5m6)冷却塔应安装在远离尘垢密集或有酸性气体存在的场所2.通风管道系统2.1风管的规格通风管道一般为矩形和圆形结构矩形风管因其加工简单,使用得更为普遍2.1.1矩形风管规格矩形风管规格外边长(长×宽)(mm)120×120320×320630×5001250×400160×120400×200630×6301250×500160×160400×250800×3201250×630200×120400×320800×4001250×800200×160400×400800×5001250×1000200×200500×200800×6301600×500250×120500×250800×8001600×630250×160500×3201000×3201600×800250×200500×4001000×4001600×1000250×250500×5001000×5001600×1250320×160630×2501000×6302000×800320×200630×3201000×8002000×1000320×250630×4001000×10002000×12502.1.2圆形风管规格圆形风管规格外径D(mm)基本系列辅助系列基本系列辅助系列基本系列辅助系列10080、9032030090085012011036034010009501401304003801120106016015045042012501180180170500480140013202001905605301600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