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华商名人堂——林绍良.pdf
8页1·林绍良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林绍良先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国际声望和财富实力的华人企业家之一在超 过半个世纪的商旅生涯里,他从走街串巷开始,凭着大信义、大勇气、大勤劳和大智慧, 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以大胆识运筹大谋略,紧跟印尼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伐, 在各个商业领域大显身手,纵横捭阖,成就了伟业,创造了奇迹早在1983年,他就被美 国《公共机构投资者》评选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并名列第6位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董事局主席林绍良2·林绍良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勤劳智慧 踏上成功路林绍良先生1916年农历八月初四生于福建省福 清县海口镇牛宅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家中共有三兄 弟,大哥林绍喜,三弟林绍根之后,他所创立的 三林集团,就是以三兄弟之意命名当时,林家以 种地为生,因有不少祖传水田可以耕种,而且父亲 林元载先生勤劳上进,为人朴实,所以生活过得还 算殷实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又是上进之人,林绍 良很早就被送到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学习四书五 经虽然从小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不愿死读书, 但他的学业进步很快,常常能整篇整篇地背诵,很 受老师赞赏这期间背下的很多内容,也在以后的 工作和生活中派上了用场,林先生回忆说:以后才 不断地领悟出书中的道理,原来中国古文化中蕴涵 着如此深刻的智慧,并以此指导自己为人处世,开 创事业。
福清是著名的侨乡,也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 区自古就有人飘洋过海谋求生计,林绍良的家族 也不例外先是叔父去了印尼,之后,11岁时,大 哥林绍喜也离乡追随叔父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 父母不希望他继承祖业,继续当农民,租下一间小 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交给他经营结果让父母很开心,很短时间内,他就练出了不错的本领,不 但勤勉肯干,诚实经营,颇得乡亲们的好评,而且 头脑灵光,将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为被同龄人 羡慕的“老板”在他苦心经营的时候,家里家外的大事也不 断发生先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了东三 省,而且很快将铁蹄踏进福清,让本已乱哄哄的世 界更不安宁,家里的面店也只好关门,后是父亲于 1935年因病去世人心惶惶的兵荒马乱中,百业凋敝,乡下的青 壮年劳力还接二连三地被抓壮丁为避免兵役,许 多福清青年变卖家产,远渡南洋谋生已在海外有 关系的林绍良眼看难逃恶运,也收拾行囊去了印尼刚到印尼时,林绍良在好多地方有过中转停 留,因为哥哥和叔父已在印尼多年,熟悉环境,而 且站稳了脚跟所以他首先投靠他们,去到印尼一 个华人积聚的地方——中爪哇,古突士这期间,林绍良先是帮助叔父的花生油店开拓 生意,之后又自己卖过布匹,卖过咖啡粉,一边学 习生意,一边学习爪哇方言及印尼语。
当时的印尼也是兵荒马乱,经济萧条,做生 意十分不易,很多商家都坐店等死但林绍良却能 独辟蹊径在叔父门店做事期间,他认为在店中大时代的创造者记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董事局主席林绍良华商韬略·毕亚军/文1996年,有着160年历史的著名高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学院决定授予林绍良先生“院长奖章”林先生认为自己不太合格,他说:“我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都没有念过,有什么理由请我来?”但对方说:“我们学校反对只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原来,在此之前,这所大学就已经开始让学生研究他研究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为什么会成功?3·林绍良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推销的 申请,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于是,林绍良走街串 巷,上门推销,果然不出所料,让小小花生油店的 销售额成倍地增长,叔父还给他加了高薪在叔父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 蓄,开始独立创业期间,他贩卖咖啡粉,每天半 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然后用旧 报纸包成 50 克或 100 克的小包,不管严寒酷暑,骑 着自行车跑到六、七十公里外的镇上出售之后, 他又卖过布匹,也是每天起个大早,跑好几十公里 的路程。
几年下来,林绍良不但赚到了一笔数目不 少的原始资本,还积累到很多生意的经验,磨练了 意志此后,很少接受传媒访问的林绍良,回忆起这 段艰苦时,常常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 炼,才会有所进步赚到第一笔钱以后,哥哥按照传统的想法, 建议林绍良回家娶妻、盖房子,这也是当时很多到 南洋谋生的华人的做法但林绍良没有听从这个建 议,他担心自己回家享受后就没有本钱再发展了, 坚决地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以此为本,在生意场 上再接再厉虽然一生经历过太多的风浪和选择,但这个选 择对他来说,却是最伟大的一次:如果当初回家娶 妻、盖房了,后来的一切,也许会发生,但一定不 如现在这样精彩,甚至惊天动地再接再厉的新算盘刚刚开打,日军又侵入了印 尼,殖民统治着印尼的荷兰人撤出了阵地林绍良 的生意也不得不再次关门后来,他在谈到当时的 情况时说:“好景不长在, 日本人一进来, 通通没有了, 钱什么的都被日本人拿去,又是穷光蛋了,随机应 变吧,非常困难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又怕被 日本人抓去,像流民一样,东跑西跑 ”可贵的是, 战乱没有动摇林绍良立志发展一番事业的决心城市被日本人控制,他就跑到偏远的乡村重 新开始先是去到古都日惹,然后去了很多小地 方,最后还搬到马兰,在不断的辗转中,“游击作 战”,一点点地积累着人脉、经验和资本。
就在林绍良奔波于印尼乡村之际,日本帝国主 义的铁蹄也一天天踏进深渊,走向尽头1945年8月 15日,走到末日的日本帝国主义终于举手投降了,印尼在无数亚洲国家的欢庆中宣告独立曙光终于来了,但曙光很快又散去日军刚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 已经知道胜利是什么滋味的印尼人民选择了大反 抗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很快打响了第 一枪已在印尼生活将近8年,但还没在印尼安居乐 业的林绍良,觉得自己登场亮相,并大显身手的时 机,到了乱世豪杰 彰显英雄本色战争打响后,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 大力支援了印尼的抗战林绍良凭借自己对世界格 局的观察,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 人民,确信一个崭新的国家必将在战争后崛起,确 信如能在此间建功立业,必将有助于自己于是, 他毅然加入到当地华总支援印尼抗战的队伍,在滚 滚的时代洪流中与印尼人民共进退中华总会很快给他分派了任务去执行印尼军 方的一位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兰军方情报人员的追 捕,潜入古都日惹镇隐蔽华总安排林绍良负责掩 护,保卫他的安全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因 此在林绍良家里藏匿了1年多,和林绍良结成了莫逆 之交林绍良当时也许不会想到,这一年的掩护会给 他的命运带来多么大的转变。
认识哈山・丁以后, 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 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并认识了哈山·丁的女 婿,当时在蒂波尼哥罗师任上校团长的苏哈托和 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往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 朋友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关系也许就是打打交道 而已,没有什么的用处,更不会把它与生意联系在 一起但林绍良不是一般人!他从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机会他要通过这个 机会,让“爱国”与“赚钱”两不误,让自己的事 业与一个国家的军队实现双赢因为当时被荷兰军方封锁,军需物品稀少的印 尼军方进口武器和药品十分困难满怀雄心壮志, 同时又和军方建立了良好关系的林绍良,由此产生 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印尼军方进口武器和药品4·林绍良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这不但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更是一条无比艰 险的道路一个国家军队都难以完成的使命,一个 没有当过一天兵的年轻人有什么本领去完成?但林 绍良坚信自己能行,他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 们,说明了想法和决心对于处在被困之中的孤军 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军官们不但对林绍良的 英勇行为大加赞赏,并决定为他提供安全保护认 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运输路线之后,林绍良踏上了 征途曾经有句话说:“一心向自己目标前进的人, 就连上帝都为他让路。
林绍良在向自己目标前进 的时候,上帝有没有让路给他我们无从知晓,但荷 兰军方的确是为他“让路”了不久,林绍良就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巧 妙地越过荷兰军的封锁,把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 军需物品用帆船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的印尼军营 之后,他又一次次挥师出征,凯旋而归每次将武 器和药品运抵前线,印尼官兵都向他欢呼致意他 也从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还与苏哈托等 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在帮助军方运送武器等军需物品的同时,胆 大心细的林绍良再次看到机会当时,印尼军队所 在的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畅,大 大小小的烟厂也应运而生,发展到上百家的规模, 并对作为香烟原料的丁香产生很大的需求以前, 这些烟厂的丁香都是从印尼另外两个盛产丁香小 岛——苏拉威西和北苏门答腊,运送而来但战争 爆发后,苏拉威西、北苏门答腊与中爪哇之间却被 战火阻隔长时期等不到原料来源的中爪哇烟厂, 纷纷面临停产的威胁打通了军货贸易之路的林绍良,决定抓住机 会,再开一条丁香贸易之路这同样是一件要冒很 大风险的事情丁香生意的利润确实诱人,但从苏 拉威西、北苏门答腊到中爪哇,同样需要穿越荷兰 军队的重重封锁,一不小心重了埋伏,就会人财两 空,甚至失去性命。
林绍良没有贸然行动,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苏 哈托,希望得到他的建议和帮助因为这对中爪哇 的烟厂和经济发展来说是件大好的事情,苏哈托听 了以后,当即表示支持,甚至答应派兵保护吃下定心丸以后,林绍良先生信心十足地开始 了新生意根据运输军需品的经验,林绍良设计出了一条 曲折但稳妥的丁香运输路线:先从产地苏拉威西、 北苏门答腊收购丁香绕道运往新加坡,之后,再经 先前已经趟熟了的运输军需品的通道,将丁香运到 中爪哇,最后将丁香发到中爪哇各地的烟厂此举 果然奏效,荷兰军方再度为他“让路”了,不久, 林绍良就将第一批丁香安全地送到了烟厂主的手 中打开这条路以后,林先生的丁香生意在战火中 越做越大,财源滚滚几年之间,就成为南洋颇有 名气和实力的大商人丁香生意如火如荼之际,经过长期抗战的印荷 之战,终以印尼获得独立而告终迎来太平盛世的 林绍良,决心珍惜机会,大展宏图为求得事业的更大发展空间,1952年,林绍良 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往了印尼首都雅加达,进入到 一个崭新的大时代印尼独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林绍良仔细分 析国家的经济形势后,设定出一条清晰商业路线, 指导自己的事业发展:先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 业,从大众需求最旺盛的衣食住行开始,有了更好 的基础后,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自身实力, 抓住时机,进入其他领域。
按照这个路线,他在继续丁香贸易之外,将 先前所赚取的利润悉数投入到了实业之中从50年 代初期开始,林绍良先后创办了花生油工厂、肥皂 厂、纺织厂、轮胎厂、自行车零件制造厂等当地最 需要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之后,他又逐渐把目标 放在进出口贸易之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寻找商业伙 伴,并与之建立了紧密贸易关系在经营活动中,林绍良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 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 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链条,如果能拥有 自己的银行就更是上上之策1957年,林绍良找到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先 生,并在陈弼臣先生帮助下,在印尼创办了中央亚 细亚银行,出任董事长凭借已有的经济实力和广 泛的人脉资源,中央亚细亚银行开业后,先后在印 尼泗水、三宝龙、棉兰、巨港等设立了14家分行和 支行,很快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业务网络与此同时,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和三弟林绍 根也分别来到雅加达定居,大哥经营地产业,三弟5·林绍良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从事财政业,三兄弟互为依存,相互帮助,共谋发 展有了银行作为后盾后,林绍良得以自如地应付 企业资金的周转,在生意场上更加如虎添翼1965 年,林绍良先生还与他的好友,也是同乡的林文镜 等人合创了华仁谊集团。
此后,这个集团在包括银 行、建筑、地产、纺织、水泥、面粉、钢铁、航空 运输、贸易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里取得了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