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江吟教学心的体验(多篇).docx
66页暮江吟教学心的体验(多篇)推荐第1篇:暮江吟 《暮江吟》导学案 科目:语文 班级:四年级 课题:《暮江吟》 教者:张荣莉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能朗读、背诵、理解《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教学重点: 能正确背诵和理解古诗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 二、预习检测: 1、我来给加点注音 ( ) ( ) ( ) ( ) 人 闲 夜 静 时 鸣 春 涧 .... 2、 :这首诗的是 代诗人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暮: 吟: 残阳: 瑟瑟: 可怜: 三、合作探究: 1、师引导:读古诗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还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诗人选取了 到 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 ,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 。
3、讨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从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四、拓展训练: 1、.总结学法: 初读解题知;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 2、“ 九月初三夜, 似真珠 似弓 诗人通过对 和 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3、默写古诗《暮江吟》: , , 4、写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 , 五、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暮江吟 让读有效 让情飞扬 六年级上册《暮江吟》案例与反思 邾城街第六小学刘晓琳 学习内容简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对两组景物的吟咏,率真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解释,并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领悟并想象、描述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 课前搜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和其写景的诗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读诗题 师: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今天我们先走近白居易星座,摘几颗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诗,我说诗题,你们吟诗,行吗?《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吟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送别情 师: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传世佳作,还记得他写的《大林寺桃花》吗? 生:(吟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白居易一生留下近三千多首诗,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三大有名诗人之一你知道白居易的奇闻轶事吗?讲讲其人其事吧! 生1: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他写完诗后,总要读给老百姓听,看老百姓听不听得懂 生2:白居易晚年受佛教影响深,最后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师:白居易一生与诗有着不解的情缘,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什么诗呢?请看老师写诗题,注意:“暮”的写法,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注意“吟”的读音,一起正确地读诗题。
生:读诗题 生:从“暮”字我知道这首诗写太阳落山后,在江边吟诗 师:白居易吟了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出示全诗) 二、初读正音 自学知意 师:你能正确地读出这首诗吗?自由练习一下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残”、“瑟”、“似”平舌音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 生:(齐读全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首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我们以前用些什么方法来理解诗的大意? 生:看插图学习,借助解释,查阅工具书、资料等 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先试着理解一下诗中讲了什么,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交流 师:(巡视,指点学习方法) 师:你们自学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1:我不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是什么意思? 生2:太阳快落山了就称为残阳 生3:“九月初三夜”是什么意思? 生4:是我国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 师:我国古代人习惯将每月的上旬称为初几,习惯说法沿用至今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情景? 生1:刚要回家的太阳,斜照在江面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镶嵌在草上,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生2:他讲得很清楚,我提出一点异议:江面真的是平均分吗?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吗? 生3:不可能分得那么平均,应该是受光多的呈红色,受光少的呈绿色,用“半”是讲究对仗工整像第一行的“一道”也不是“一道”,是虚指的 师:一个会讲,一个会听,一个会评,你们都会学习我们再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中的韵味来吧! 生:(练习)师:谁来勇敢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诗 生:她节奏把握得准,读出了诗味 师: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吟诗吧! 生:(吟诗) 师:听着你们吟诗,我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唐朝但仅仅读出诗味还不够,我们还要像白居易一样吟诗,吟出诗人的情,先还是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景吧!这景中有几幅图? 生:两幅图,一幅是夕阳沉,晚霞映红图;一幅是新月初升,露珠晶莹图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再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生:从“九月初三”、“露”可见是深秋时节景 师:这深秋的景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吗? 生1:美! 生2:美不胜收。
三、精读品美,美读悟情 师:你真是白居易的知已呀!景美,美在哪?我们还是一句一句地品品吧!像品茶一样,需要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你从哪儿品出了“美味”? 生:我从“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铺”品出了景美铺”字仿佛说我看到了柔和的阳光安闲地照过来 师:(出示第一行的诗)能给“铺”字换个词吗? 生:照、射…… 师:做做“铺”、“照”、“射”的动作,从中你明白了什么?(生做动作) 生1:“铺”可见太阳是靠近地平线是平铺在水中的 生2:“铺”可见阳光柔和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生2读第一行诗) 生3:“铺”可见阳光铺过来的动作舒缓,照在身上很舒服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3读第一行诗) 师:一个“铺”字形象地写出了残阳是贴近地面照过来的,像“铺”在江面上,还写出了光线柔和,动作舒缓,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齐读第一行诗) (出示画面) 师:请看这幅夕阳图吧!我们再来读第一行诗,读出诗中美来 (生读第一行诗) 师:一个“铺”字残阳铺过来让人觉得真舒服,生活多么安闲呀!我们再来带着这种感觉读 (生读第一行诗) 师:读诗就要抓住关键字来品读,真不错。
残阳铺在江面上,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看第二行诗,用学习第一行诗的方法来品读,看你从什么地方品出景的美? (出示第二行诗) 生:我从“瑟瑟”、“红”中读出江面上颜色美 师:江面上泛起了细小的微波,在残阳的斜照下,受光多的地方变成了红色,受光少的部分呈现出深绿色,多么像什么?请用比喻句描述 (出示画面) 生: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 师:闭上眼睛走进这画面中去:柔和的残阳平铺在江面 ,江面上微波粼粼,像铺上了玛瑙,像铺上了碧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请同学们对照画面读读这一行诗吧!(出示夕照图) (生读第二行诗) 师:景物的变化多么让人惊叹呀!我从你们读中听出来了我们来读第 一、二行诗,女生就是那残阳,男生就是江面男、女生接读) 师:我们就是白居易,看到这景心中怎样? 生:我心中喜之不尽 师:读出这种情来吧!再来接读 (男、女生读第 一、二行读) 师:诗人就这样站在江边赏景吟诗,不知不觉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他又看到了更新的景,请看新月图,你从哪儿读出了景美?我们用学习第 一、二行诗的方法:抓住关键字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1:我从“真珠”、“弓”中品出了新月图美 师:诗人把露水比作真珠,把新月比作弓,可见露水、新月有什么特点? 生1:露水很圆润,还闪着光芒 (出示第四行诗)师:是呀,圆润的露水被新月的清辉一照,显得多么晶莹,在草叶上滚来滚去多么可爱呀!读出这种感觉来学生读“露似真珠”) 生2:新月很弯,像一把弓 师:九月初三是月初,此时的月是上弦月,很弯很弯,像一把精致的弓挂在天空边描述边画简笔图),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读“月似弓”) 师:圆润的露水借助新月的清辉发出光芒,我们来读第四行诗,读出景美来吧! 师:小声点!别把露珠震落下来,再读—— (生再读第四行诗) 师:多么安静的夜晚,多么和谐的画面,请看图—— (出示新月图)为什么诗人只写“露”、“月”? 生1:这是深秋有代表性的景吧 师:杜甫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也写了“露”今年九月初四是寒露,寒露节意思露气寒冷即将凝结,寒露节气到来意味着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出现露水露”是深秋最有代表的景,而月呢? 生2:月是诗人最爱写的对象,是诗人的最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
师:圆润的露珠似真珠,精美的月亮似弓,于是诗人赞叹道:可怜九月初三夜(生吟诗,出示句子) 师:把感觉放进去赞美这夜吧! (生再读) 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生:可怜 师:在诗人眼中的这露水,这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爱,不自由主地赞叹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那诗人对这景的爱仅仅是景美吗?请看补充资料边读边想 (出示补充资料)(生读)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31岁时步入仕途,当时朝政昏暗宰相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贬或罢,白居易也因上书极言不当被贬,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陷入政治斗争中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因为克尽职守,屡陈时政,使皇上、权臣对他不满,“终日多忧惕”,他恐再遭权贵谗害,不敢久留在朝中,便请求离京,于公元822年去杭州上任,以避开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 师:这首诗就是写在诗人赴杭州上任的途中,诗通俗易懂,但诗中有的情,诗人看到美景,除了喜悦之情还有什么情? 生1:他好比飞出笼中的鸟,很轻松、愉快,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自在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三行诗 (生1读第三行诗) 师:可见利用资料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