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浅探.docx
6页美的本质浅探 内容Reference:本文从马克思有关美学的论述中寻找理论根据,结合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我国现代美学研究不同学派的观点,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础上,和主客体双向建构论的启迪下,提出美是在人积极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中形成的主客观的交流与环境的统一的新观点,认为美其形式是一种感性显现,是愉悦性和功利性统一的形象,其根源在于和谐,是自由的象征和实现Keys:美的本质 对象化 感性显现 和谐[来自www.lW5U.coM] 自由实现美的本质,是人类探索了数千年至今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千古之谜”由于美的现象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美的内涵又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深化拓展,这必然给探索者们带来巨大的困难一代又一代的美学家都对美的本质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他们或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或从物质世界中寻求美的本源,正是因为美的本质的多层次性,这个千古难题至今仍然被人们在不断讨论着,常说常新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结论,对美的本质又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础上,和主客体双向建构论的启迪下,提出美是在人积极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中形成的主客观的交流与环境的统一的新观点,认为美其形式是一种感性显现,是愉悦性和功利性统一的形象,其根源在于和谐,是自由的象征和实现。
一.哲学层次——美是人积极的高级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产生于人自身的文明化过程,产生于“人的对象化”过程要探讨美的本质,就离不开人的本质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论述,为我们认识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本质”就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所谓“有意识”,是指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而动物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本能的支配下进行的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所决定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基本能力,是人的一切思维、感觉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人化自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自然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即实用功利关系和从此关系递嬗到是审美关系,自然美就由此产生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产劳动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艺术美也源于生产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美寓于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中,人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和他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看到和欣赏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创造了美,但并不是一切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能创造美第一,只有那些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是美的,这是为社会群体利益客观规定的第二,只有人的比较高级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是美的这是由人类社会不断向高一级阶段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美是人类积极的生活显现,凡属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的,及其合理的、创造性的生活,以及表现这种生活的东西就是美的所以,美有四个基本特性即人类生活的目的性、进步性、创造性和形象性我们判断事物的美的程度,并不是拿它物化了的劳动量来作比较的,而是要看它是不是充分体现了上述四个特征及其统一程度的二.三向建构——美是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与环境的统一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存在问题有三种观点: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观统一论单纯的客观论和主观论都有其片面性,实际上美既不能归结为对象的一种属性,也不能完全来自于主体的内心状态。
真正的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是主客相遇,互相契合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价值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产生的美感愉悦价值作为事物的美学特性,是由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在具体社会关系中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就引起了构成社会主体的人对它的一种主观态度、心灵感受,从而发生了美学关系主客体统一说几乎在国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美的本质不仅仅是主客观双向的统一,实际上是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以及与环境三者的统一,即在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三项建构下实现的统——我国古代的人文发生论就有人文“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朴素理论《淮南子·泰族训》则非常深入具体地阐明了审美关系和环境及其变化的关系它说衣食之美乃人之所共欲,“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一旦“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开户发牖,从冥冥见昭昭,犹尚肆然而喜复“出室坐堂见日月光,旷然而乐至“登泰山,临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其为乐岂不大哉!”时空环境不同以及其空间度的大小变化,对审美感觉产生有无快然、辉然、旷然和无限大喜之乐的不同制约,合于经验事实地说明了环境因素的重大作用及其在审美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西方,这种重视环境与社会对美与艺术起制约作用的理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内外和谐说中也有其萌芽表现,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更突出了从普遍和生活中观照特殊与个别的思想而到了近代,经过启蒙主义学派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与宣传,环境理论在美学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艺术学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里构成了一种系统的学说,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美与艺术的性质和风貌的新美学美或艺术的发生,社会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并默默地渗透在它们的形态中而美则是在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下与环境的统一美的本质是主体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同客体进行双向反馈建构活动而形成出现的,但其价值构成及变化是由主体,客体,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所决定的,是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与环境的统一三.形式根源——美是一种感性显现,是愉悦性和功利性统一的形象,其根源在于和谐,是自由的象征和实现美的本[来自Www.lW]质还在于,美必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内涵总是以可感的存在形态显现出来的它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花的缤纷绚烂,鸟的千啼百转,山的陡峭,海的壮阔,这些美的事物都是以感性形式存在,其中蕴含了人类生活的内容,人的某种观念,或人所珍视的品质.因为进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使人在对它们的审视中得到愉快,获得审美享受。
美的感性形态也必然是流动的,新颖的当美的内涵以可感的存在形态显现出来,我们才能把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显现两方面统一起来从而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说明美的本质特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下,美必然是一种感性存在美能带给人们愉悦,是具有鉴赏价值的形象,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相对应的还应有美的功利价值像康德那样认为美是无利害的快感,所谓“纯粹美”是完全超功利的,其实有一定的片面性,把美与功利完全对立了起来这样会导致美同人的所有其他社会活动隔离开来变成不完整的社会内容的空壳事实上,美既有以符合社会功利为基础的一面,又有超越狭隘的急功利的一面,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体对此,鲁迅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能力而被认识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从科学底分析而被发见所以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直接性,然而美底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就不见得美了因此,美的本质具有无功利的功利性,是愉悦性和功利性统一关于对美的本质的最初回答,东方和西方的解释不谋而合,美的根源在于“和谐。
在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的著名论断,为人类描绘了天体和谐运行的宇宙之美在中国,则有“八音克谐,人神以和”(《尚书·尧典》)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东西方的这种不谋而合,是对众多美的现象的根源的准确把握,是对美的本质的最早概括同时,探讨美的本质,就必然要强调自由思想,因为审美意象产生于有生命力的形式这里的生命力就是指自由价值,自由和生命力的“三位一体”,是美的事物之为美的原因和根据而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最高价值——自由生命的实现,因此,美的本质是自由的象征,自由是美的本质的最终实现杨赫然,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