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
14页小学语文人教课标本中段教材分析各位老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我区实施已近十年,这套教材编排的宗旨是: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由于本套教材是按主题为单元编排的,对于语文知识点技能点、语言训练点的落实等不甚明确,所以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是偏差 为了和大家一起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今天我以三上年级教材为例,就中段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再作一下分析,然后就中段语文教学中的注意点,尤其是如何找准语言训练的着力点,作一下梳理三年级上册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四年级精18,略14)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
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里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要求学生认识为止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学习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原音念第四声)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有导语内容我们也称之为单元提示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第二单元“名人故事”导语在点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资料,更多地了解他们目的是为后面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做好了铺垫,使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一单元教学开始前,要充分利用好导语的导学功能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第七单元学了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对于这样的编排,就是要求老师们要注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
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里还要提出的是: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有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2011年我们潮涌普陀就开展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专题教研活动,是非常有意义,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照。
此外,沈小的语文灵动作业就是对综合性学习的创新 (三)丰富课文内容,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与老教材相比,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也是从本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老师都反映,说这一轮的教材在对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上缺乏明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精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知识技能的训练点,(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配套作业本等),以点带面,以点连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逐级提升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性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如,《灰雀》一课,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抓空白点提问)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学习伙伴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运用联想理解语言文字) (2)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在《奇怪的大石头》里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描写,学习伙伴在这段文字旁边,发出“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感叹,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问题,揣摩他思考、提问的方法 (3)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如,《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1关联词语的用法;2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3对赵州桥特点的简练概括)《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后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写法的提示。
总分结构,首尾呼应)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旁边,学习伙伴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在“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旁边,提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等等其实,这些学习伙伴的导学,都是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巧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而应该以点带面,加强训练,出现一次,强化一次,并注意深度的逐渐提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1)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 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掌声》一课,“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还有一种是以学习伙伴的探究为引导,激励大家有新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