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语上教材分析7400字.docx
15页六语上教材分析7400字 第一部分 教 材 介绍一、教材的基本结构(一)、教 材 概 貌:按专题分成8组;每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2篇,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选读课文8篇,口语交际、习作各7次﹙有的合有的分﹚,“大综合”:第六组;“小综合”:第二组,生字:写12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词语盘点”列出的词语:“读读写写”190个,“读读记记”137个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除去第六组的“大综合”,其它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二)、本册教材8个专题:1.感受自然 2.祖国在我心中 3.心灵之歌4.珍爱我们的家园5.初识鲁迅6.轻叩诗歌的大门 7.人与动物8.艺术的魅力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一)、选文精美入选中外诸多名家的作品:鲁迅、季羡林、赵丽宏、郭枫、李汉荣、梁衡、沈石溪?? 列夫·托尔斯泰、椋鸠十;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文体多样化:诗歌、小说、散文、科学小品,就诗歌说,有古体诗、律诗、词、曲以及现代诗中的自由诗、十四行诗,还有儿童写的诗等阅读材料1-6)(二)、精心组织专题●本册专题安排的特点:1.具有“双专题”特征,即从内容和语文读写点两方面去考虑专题2.组元的角度多样如“初识鲁迅”3.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感受自然”“轻叩诗歌的大门”4.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和内心诉求●各个专题的读写点:★感受自然:体会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祖国在我心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心灵之歌: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珍爱我们的家园:读课文时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初识鲁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人物描写的方法。
★诗海拾贝:综合性学习★人与动物:快速阅读,体会如何写真实、写具体/与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 ★艺术的魅力: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本册教材读写方法学习的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第一组第八组﹚;2.读课文时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第四组﹚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五组﹚(三)、加强整合,导学有方每个 专题 都 自 成系 统:导 语→ 精读课文﹙思考与练习﹚→略读课文﹙连接语﹚→口语交际·习作 →回顾·拓展1.双专题”性质: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2.导语:激发兴趣,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3.课后题和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4.词语盘点:方便学生自测自查5.口语交际·习作:结合单元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的迁移6.回顾·拓展:归纳、梳理,适当拓展,引向课外交流平台:由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在理解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书屋: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四)、资源丰富1.资料袋;2.阅读链接;3.“课外书屋” 引导读整本的书;4.插图;5.“日积月累”内容的丰富性:1〉.情景相生〔形式:古诗名句〕2〉.热爱祖国〔形 式:名人名言〕〈3〉.诚信〔形式:古典名句〕〈4〉.保护环境〔形式:标语/公益广告〕〈5〉.鲁迅名言〔形 式:鲁迅名言〕〈7〉.动物〔形式:古诗《马》〕〈8〉.艺术的魅力〔形式:成语〕3“课外书屋” 引导读整本的书;4.插图。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一〕、在纵向比较中把握教学目标:识字写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习作:意识和兴趣→兴趣和自信→有一定要求(具体、真实、分段表述、有一定速度等) 口语交际:认真听→请教、商讨→抓住要点、转述;“应对”能力〔二〕、在横向联系中把握教学目标:1.累计识字3000个,全册写字120个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积累习作素材,习作内容具体、真实,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行款整齐,书写规范、整洁4.能根据交流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三〕、在解读教材中把握教学目标:1.整组浏览:把握主要内容和各部分的联系2.“导语”和“交流平台”:提示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3.课文:把课文放在整个专题中;“内容”和“形式”综合考虑,合理取舍4.习作:重视由读到写的自然迁移(不可急于求成)二、识字与写字教学1 本册没有认读字,课文中注音的字只要在这篇课文中能借助拼音认读,不需要单独巩固2 以字义为重点学习要写的字,有效地防止和 纠正错别字3 抄写以词语为单位,减少机械的单字抄写。
4 通过句子的抄写和默写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同时练习书写的行款整齐 5 用好配套的《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仿影教材》 三、阅读教学(一)、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1)重视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2)经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3)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4)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心理基础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概括能力的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如9.《穷 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么事10.《别饿坏了那匹马》:认真读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24.《金色的脚印》: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下面的课文,说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明确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1)、忠于原文不能增加内容,不能改动情节,更不能评论2)、要点齐全不能过于简单,要素不全3)、重点突出区分概括主要内容和复述,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内容4)、尽量语言简练抓住最能表现主要内容的词、句、段稍加整理,连缀成文●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给方法:根据不同文体,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要素、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大意等做法都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方法应当是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习得的,而不是上来就讲方法,机械地生搬硬套否则,将与培养概括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 ﹙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山 雨》: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如《只有一个地球》:默读课文,跟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哪几件事,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设计好关键的问题: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不宜太琐碎 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詹天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根据课文内容,分解为两个问题: ﹙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2﹚詹天佑是怎样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文章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当从整体上去把握,要避免抓住片言只语,轻易下结论,避免断章取义。
课文教学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做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一面》: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草虫的村落》: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二)、 注重对课文的形象感受1)充分发挥朗读的熏陶感染功能2) “形象大于思想”,感受形象比抽象特点更重要3)从“客观”的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4)适当使用教学媒体,防止图解文本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潜移默化地起着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多感性少理性,尽量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 “思想品质”的做法三)、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1)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表达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2)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3)多读多背积累表达方法4)通过语言实践学习运用四)、倡导一组课文整体推进1)设立整组浏览课,或先通过阅读导语,明确本组学习的任务和方法2)注意传统课文在新专题中的新角色、新内涵如《少年闰土》《月光曲》。
3)发挥“回顾和拓展”的作用,在“交流平台”中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和总结 “宜粗不宜精”,不过分讲求“整合”,避免使课文教学失去特色五)、区别精读和略读: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比重正在加大要区别精读和略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从程度上说,要求低于精读课文,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山 雨》一课:1 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山雨的﹙雨来—雨中—雨后﹚2 再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背下来四、习作教学(一)、习作提示:主题较开放,要求较明确1 感受自然 / 听音响想象 / 我的暑假生活〔要求:突出“感受”〕2“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稿 或读后感〔要求:运用搜集到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3人们互相关爱的事〔要求:环境,人物心理等〕4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建议书 / 看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要求:看图作文:写出理解和感受〕5介绍我的小伙伴 / 续写〔要求:几件事写一个人,写出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6写儿童诗﹙选做﹚7看图片写故事或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8学艺的故事 / 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 一次艺术欣赏活动〔要求:学习运用课文表达感受的方法〕(二)、习作教学的转变:在评价中指导把重习作前的指导变为重习作后的交流和评价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在讲评中对习作作具体的指导,有时可以跟“交流平台”结合起来(读写结合,第一、三、八组);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习作;重视修改,交流前自主修改;交流后根据交流内容修改。
1.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交流、评价要有针对性(七组)习作前的指导,要准确把握习作要求,合理想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合理想象:以报道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内容具体:明确怎样写才是“内容具体”2.习作评价标准的探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