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言虚词教学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课件.ppt
22页文言虚词 之 (一)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 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其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 其夫呓语其:她的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其中,其中的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舍其文轩其:我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我的)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念悲其远也其:他)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望请其指教其:她们) 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其不设色者:曰水墨 怀其璧其:那块)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 后一个“其”:那个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 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 此、其同义连用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 一说表示期望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而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朝而往,暮而归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通“尔”,你,你的 例:而母立于兹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介词,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若1如,似,像 如:众仰慕,若水之归海2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如:更若役,复若赋,何如3假如,如果 如: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4及,比得上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1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哉1)辅助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竟,却如:今其智乃不能及3)才,方如:十年乃成3、连词:于是,就如: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者 作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1)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2)“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乎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同“于”例:吾尝疑乎是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