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今诸生学于太学.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17641735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 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 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 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 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 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 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 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 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 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 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 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中心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 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 例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 就有什么关系?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 哪句话照应?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 ,, 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此你有何评价?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 哪些启示?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 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 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 启示?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 2 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 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 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21、“ 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 中你悟出什么道理?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 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 为什么?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 哉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 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 ;生活难, “日 再食,”穿“緼袍敝衣” 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4、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嗜学 家贫6、 O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O2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7、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 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8、 叩问之难: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旅途之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知 ”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 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 0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4 、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5、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16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 ;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 ;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 (或有良师 指教);书目齐全) 17、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 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9、 01 “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O2 “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0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 0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20、 0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0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 (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21、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22、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 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2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4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 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25、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26、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 9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 ”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 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 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 ,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 ;宋濂受冻馁之苦,而 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 成绩的根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