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doc
17页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在延安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延安鲁艺),这所综合艺术院校分设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第二届增设)等四个专业使鲁艺成为实现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战时革命文艺干部”的教育目标,凸现出延安鲁艺不同于其他艺术院校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延安鲁艺的解放区艺术教育色彩作为延安鲁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延安鲁艺音乐系在呈现鲁艺艺术教育共性的同时,更具有不同于此时期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主的其他专业咅乐机构的鲜明个性,在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学及培养冃标等学科建设方面,体现出解放区新型音乐教育体制的发展特点延安鲁艺的发展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政治、文艺发展背景密不可分,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分水岭,可划分为“发展解放区艺术教育”和“进行文艺创作”两个阶段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发展亦如此,前一阶段探索如何建立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后三四年(与其他各系合作)围绕具体艺术创作进行新的探索本文主要阐述鲁艺音乐系相对独立发展的前一阶段,即以主要学科建设内容为标志的新型教育体制的发展鲁艺音乐系的音乐教育体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创阶段(1938 —1940)与专门化提高阶段(1940 —1942),共培养四届(期)学员,除第三届后期曾由冼星海担任系主任工作外,第一、二、四届及第三届前期均由吕 骥主持。
骥在制定教育计划、方针和指导教学实践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 用初创阶段,从延安鲁艺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服从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抗战文艺工作需要,吕骥主持制定了新型教育方针,并对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体制进行了较大调整,探索了短期培训式的音乐教育体制专门化提高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发展需要,吕骥对鲁艺音乐系的教育计划进行了必耍调整,明确了新的培养冃标和较为正规化的学制,使之趋向专门化、正规化发展一、初创阶段(1938.3-1940. 4)(一)新型教育方针与学制根据鲁艺办学宗旨和方针,“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吋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吕骥领导制定出鲁艺咅乐系教育方针:研究进步(音乐)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音乐遗产,接受并发展之;培养抗战音乐干部;推动抗战音乐运动的发展这一内容实际上是对鲁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阐释和延伸满足抗战文艺工作需要为主,注重培养抗战音乐干部”决定了鲁艺音乐系培养“技能较为全面”的咅乐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尽管鲁艺咅乐系的发展经历了初期探索与专业化提高两个阶段,但这一教育方针及其所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将“研究中国音乐遗产”置于 教育方针这一高度,突显了对民族音乐遗产的重视,具有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开拓性意义基于上述教育方针,鲁艺音乐系在学制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而大胆的改革与探索鲁艺初创阶段的学制带有较强的探索性,呈现出变化与动荡的发展特点第一、二届实行“三三制”的短期培训式学制,学习时间六个月,分前后两个阶段,先在校学习三个月,之后学校统一安排到前方实习三个月,再返回学校学习三个月,但是,绝大部分前方实习的学员无法按时返校,实际只学习了三个月,没能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因此,自第三届起,不再安排学生到前方实习第三届初期开始,实行“四四制”,学习期为四至八个月,分初、高级两个班,初级班修业四个月后可出外工作或进入高级班继续学习四个月实施不到两个月即再次发生变化1939年2月至7月,为满足前方对幵展综合文艺普及工作的“全才”的需要,鲁艺第三届教育计划转变为实行提高与普及兼顾的“双轨制”,开办不分系别的普通部,施以综合性艺术教育,另设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专修部,学制改为六个月1939年8月,由于吕骥率领鲁艺普通部大部分师生奔赴晋察冀成立华北联大文艺部,普通部被取消,鲁艺各系保留专修部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并开始提出“提高” 口号。
与整个鲁艺同步,鲁艺音乐系初创阶段的学制经历了上述短期培训班式的发展变化并呈现出趋向专门提高的过渡特点一方面,作为“培养抗战咅乐干部,推动抗战音乐运动发展”教育方针的实践结果,这种学制体现了对快速培养“普及型音乐人才”教育模式的大胆探索;另一方面,随 着“客观环境和鲁艺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鲁艺音乐系也很快进入了由 “普及向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如第二届高级班的开设,第三届(后期由冼星海任音乐系主任)对培养“理论技术水准较高”的专门音乐人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二)课程与教学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方针、体制的重要体现,除去由于短期学制及师资薄弱等条件所限,带有无法避免的学时少、内容不完善等缺憾外,鲁艺音乐系初创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占.其一,共同课与全院同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马列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是延安鲁艺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系共同课在这方面必须高度一致,而这也是当时延安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第一届课程如下:列宁主义(10次)、革命(6次)、文艺运动(6次)、辩证法(6次)、艺术论(5次)、苏联文艺(2次)、共产党(2次)、军事(1小时/周)第二、三届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并不断深化。
鲁艺专门聘请中央领导人和校内外专家任课,如李富春、李卓然、周扬、沙可夫、艾思奇等讲授有关课程,足见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此类课程与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政治、文艺政策密切结合,内容上“与时俱进”并带有强烈的解放区政治色彩,如上表中“文艺新方向”以有关“文艺座谈会讲话”为基本教材,同时“参读联共之各种文艺决定”延安鲁艺对这类课程的重视要远超出一般专业艺术院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马列主义艺术观,培养政治、艺术理论修养和抗战文艺工作能力其二,专业基础课简练并呈现专业化提高趋向在吕骥所拟定的第一届教育计划中,即划分了 “作曲、声乐、器乐、指挥”等专业,试图按照这一西方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这主要受鲁艺初创阶段的教学、师资条件所限,同时也与短期培训班式的学制以及满足普及型抗战艺术人才的现实需耍密切相关第一届全部专业课程为必修课,没有选修课,内容简练如上表所示,课程设置为音乐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的结合,类似今天师范类音乐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短期学制及教学时间所限,课程的内容及深度相对有限得多这种课程的设置只能实现普及型“技术全能”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当时解放区和前线对“抗战咅乐人才”的实际需要。
第二届的课程设置与第一届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吕骥最初拟定的教育计划看,课程内容要比第一届充实并有明显的进度安排,分为三个单元(阶段)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还增加了 “练耳与欣赏”(即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的合并)和“民间咅乐”、“歌剧音乐”等课程,并明确规定采用民间音乐为内容但正式公布后的第二届教育计划进行了修改,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课程设置与第一届相似;第二学期分设作曲、声乐、器乐、指挥等四个组进行专门研宄,并增设“民间音乐研究、近代歌曲研宄及音乐家研究”等以“讲授或座谈会”形式为主的专题选修课此外,第二届结业后,鲁艺各系开办了高级班,音乐系留校少部分学员(李凌、李焕之、梁寒光、李鹰航等)进入高级班跟随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学习期限3 个月尽管第一、二届的主体课程基木相似,但第二届有关专题研究选修课的设置与以作曲、指挥为主的高级研究班的开设已然预示了鲁艺音乐系趋向提高发展的萌芽鲁艺音乐系由“普及向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是第三届,如前所述,学制有所变化,课程科目大致上也与前期“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充实,特别是冼星海的到来和教师自身提高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及教学与前期相比仍发生了变化。
第三届正式开设初级班与高级班,前者增加“音乐概论”、“音乐运动(原为讲座课)”、“唱歌”等课程,后者在此基础上趋于系统化发展,特别是增加了 “和声学”、“曲体分析”等作曲技术课程,还拓展了 “中国音乐史”并正式幵设了 “音乐欣赏”课与此同时,高级班分出作曲班和器乐班两个专业,在普及基础上进行分专业学习以利于专门艺术人才的进一步提高尽管由于鲁艺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变化,上述课程设置实施仅两个月后又发生了变化,但这样的尝试仍然为后来的专门化提高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届中期与后期课程设置相同,只是后期完全进入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的学习时期,由冼星海任音乐系主任,学制改为六个月课程内容实际上是原来初级班与高级班课程的重新整合,包括“音乐概论、音乐运动史、作曲法、指挥、器乐、和声学、练声、练耳、唱歌(视唱)、音乐欣赏、独唱”等十一门课程自1938年12月至1940年4月,鲁艺音乐系第三届的学制及课程设置几经变化,经历了从“专门学习到提高与普及兼顾,再到单纯的专门学习”三个发展阶段,但是与第一、二届培养普及型音乐人才有所不同,第三届己经具有了培养“理论(创作)技术水准较高的专门艺术人才”的发展雏形其三,引入民间音乐内容。
为贯彻“研宄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遗产”的教育方针,鲁艺音乐系在有关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注重引入民间音乐如“普通乐学”(即基本乐理课)包含“一般调式的介绍”,向隅讲授的“作曲法”用能找到的民歌材料作教材吕骥在第二届教育计划中曾专门拟定了部分以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如“歌剧音乐”课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为“秧歌剧及民间戏剧音乐的分析与介绍”;“练邛与欣赏”课规定以“民歌为练耳的主要教材,欣赏以民间音乐为主,间或介绍西洋民歌,除唱片外也可请人唱”吕骥后来曾邀请陕西著名民间艺人韩起祥为咅乐系同学表演民间说唱艺术在当时的教学条件下,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的举措不仅切实可行,也是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大胆尝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尽管初创阶段的这类课程及其教学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冇些内容也只是一种构想和计划,但是,它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咅乐教育的重耍开拓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综上所述,在新型教育方针指导下,鲁艺音乐系初创时期主要沿袭(西方)专业音乐学院的部分课程并对其实际内容进行了较人调整,凸现了在短期内培养普及型音乐人冰的教育模式从初期课程规定达到的程度看,“能作简单的歌曲;能准确地唱各种歌曲;能弄两三种乐器;能指挥合唱队”。
当然,这不仅是贯彻快速培养“抗战咅乐人才”教育方针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也与音乐系初创时期的薄弱基础有关,如第一届时仅吕 骥、向隅两名音乐教员负责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匮乏 等条件所限,也使得教学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不太完善但是,课程及其教学很注重内容的充实与实际的结合,“理论课的学习采取讨论方式”,“技术课的学习密切与实际的联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并努力创造有关教学设施,自编教材,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灵活”把能找到的外歌曲、民歌小调甚至宗教音乐作品当作教学研究的参考材料,如“作曲法”教材由向隅以民歌和抗战歌曲为谱例编写自由作曲”课,教师会在课堂上批阅学生作品,对问题给予解释或指正,并且“谁写的好都可以成为合唱课的材料”,不仅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乐器练习”与“乐器合奏”等课程所用乐器,限于当时条件下可能发现并找到的乐器,实际种类非常有限,向隅带到延安的一把小提琴,学员们轮流练习,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