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ppt
64页第六章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5·权威预测] 2015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会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线索,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01 教材基础夯实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问题问题资源短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表现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和 等短缺等短缺 、土地荒漠、土地荒漠化、化、_____________减少减少等等___________、水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⑬⑬能源能源⑭⑭水土流失水土流失⑮⑮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⑯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问题问题资源短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地域地域差异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发达国家更突出_______地区、发展中国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家严重_______地区、发达国家地区、发达国家严重严重形成形成原因原因过度消耗资源过度消耗资源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度开采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物集中⑰⑰农村农村⑱⑱城市城市1.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实质是什么?提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实质是发展问题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 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 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____原则⑲⑲生态持续生态持续⑳⑳社会持续社会持续•[特别提醒]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有哪些?提示: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行行动动::1994年年3月月,,国国务务院院发发布布了了《《中中国国21世世纪纪议议程程——中中国国21世纪世纪白皮书白皮书》》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1)手段:2)核心:提高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的生态化5)实践:工业——发展,农业——推行_____________,公众——提倡适度消费6)意义: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提醒]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3.清洁生产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废弃物?提示: 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出与末端处理相比,清洁生产的产污量明显减少,治理污染的费用降低,消除了污染转移 02 核心要点研究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知识必备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技法点拨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落实体验1.[2013·大纲全国卷,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解析】 (1)本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2)本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3)本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答案】 (1)B (2)C (3)C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分析知识必备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原则原则含义含义 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公平公平性原性原则 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原则原则含义含义 具体做法具体做法持续性持续性原则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系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域中的国际合作技法点拨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项目项目传统经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粗放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废弃物处置废弃物处置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物质流动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结果结果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落实体验2.[2013·江苏地理,19~20]《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双选) (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双选)(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解析】 本题组以2010年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能力指数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图中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中,环境支持系统指数最低,生存支持系统指数次之;环境支持系统中污染与生态最为突出,生存支持系统中资源与农业最明显通过对比可发现1995~2010年经济快速发展,是通过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实现的,为实现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能力指数较低的农业和生态与环境建设答案】 (1)AB (2)CD考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必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落实体验3.[2011·安徽文综,27~28]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问题•1-耕地2-居民地3-湖泊11333331111133 33 312231 31 31 11 123131 11 11 1131 11 11 11 1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和表格数据可看出,该地存在围湖造田的现象,会导致空气湿度减小,旱、涝频率增加,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第(2)题,辽宁省位于我国北方湿润、半湿润地区,不能推广蔗基鱼塘、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止土地次生盐渍化答案】 (1)A (2)C03 经典考题研究例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典型例题】 [2013·安徽文综,35]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了解意图】 本题以我国陕西省苹果基地分布图为载体,考查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等内容其中第(3)小题,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既考查了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理解,又体现了高考对学以致用考查的重视,较为新颖,也代表了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向•【获取信息】 [提示] 1. 开垦 破坏 降低 水土流失 水资源 2. 深厚 疏松 根系 多 大 3. 沼气 薪材[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示意图表达):•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特别提醒】 对于发展某种产业的效益,多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遇到的问题(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都要注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即可持续发展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谈经济收入等;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谈就业、生活等;生态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谈环境的保护例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典型例题】 [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了解意图】 本题通过对循环农业模式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及区域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
以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解读能力•【获取信息】 [提示] 1. 沼气 清洁能源 提高经济效益 2. 闽浙丘陵水热资源[答案] (1)D (2)B04 学科素能培优答卷现场系列2——考生失分原因例析【热考秀】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10分)•(1)图中甲~丁空格表示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4分)•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2分)•(3)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协调措施4分)【角度说】 1. 答题实录2. 失分分析(1)第(1)题,考生不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过程判断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2)第(2)题,没有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3)第(3)题,失分原因是审题不细,答题不全面,漏答协调措施3. 正确答案(1)地下水位下降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每空1分,计4分) (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2分) (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
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问题和措施各2分,计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