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读《春桃》后有感.docx
8页人文经典阅读课程论文题 目:人物形象分析 ——读《春桃》后有感 姓 名:古丽凤学 号:20131504557 所 在 学 院 :会计学院 年 级 专 业 :会计 1304完 成 时 间 :2015 年 6 月 20 日星期六 [摘 要] 作者许地山凭借着他特有的思维逻辑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春桃》中春桃、向高、李茂三个人物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在爱情面前所做的艰难选择,不进揭示了伦理与现实的冲突,也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关键词] 许地山;春桃;爱情;人物形象[正 文]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战争纷乱的年代,从北平到山区,每一块土地都充斥着动乱和不平许地山的短篇小说《春桃》在 1934 年在《文学》上发表,描写了这一时期普通民众的艰苦生活春桃、李茂、向高,这三个主人公,在经历了失散流亡之后,面对爱情和伦理的抉择,都学会了珍惜和坚强。
小说结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三人仍同住一个屋檐下,这种简单而复杂的关系是作者对旧社会愚昧无知的批判,也是对女性独立思想的宣扬小说中,我们没有看到李茂和向高的独立性,表面看来,他们只是依附于春桃的寄生虫,事实上,他们有着那年代人所没有打大度和忍耐力为了能和春桃一起,他们挣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无视外界的流言蜚语虽然李茂成为了残疾人,但是他对春桃至死不渝的忠贞反而让人倏然起敬同样,虽然向高对于自己的尴尬处境心知肚明,也曾尝试离开,但是为了春桃,他心甘情愿承受所有的委屈,只要春桃幸福,他愿意做任何的牺牲所以在我看来,相比之下,春桃在爱情上是自私的,尽管她思想开放、乐观、自信,有独立的事业,但是她在爱情选择面前的逃避,左右摇摆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执己见可以说几乎完美地烙上了自私的标志一、 李茂:残缺中的完美从书的开始开来,李茂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人,结婚四五年,从未尽过丈夫的责任,现在更是穷困潦倒,双腿残疾,然而这样的他依旧不自量力地寻找妻子,这种韧劲和执着也让横多读者因此而讨厌他,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可以照顾春桃,更别提给春桃提供幸福的生活,他的出现指挥拖累春桃,给春桃带来灾难尽管在和春桃失散后,他经历了很多磨难,也一直在苦苦寻找妻子,但这些事情的真实性也让人怀疑,因为这些都是他自述的。
但是我们如果细读的话,可以从细节中肯定李茂的人品首先,在街头偶遇春桃本身就是意见机缘巧合之事,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去编制完美的谎言,那么长的一段话,那么久的一段经历,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怎么可以说的这么流畅?其次,如果李茂对春桃是虚情假意,那么在遇到土匪、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他只拿了龙凤帖,而不是地契之类的值钱东西再说,能够在战乱中保存四五年,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在表面看来,李茂对春桃是一个拖累,从本质上说,他是最有情有义的,他在爱情上从一而终,对春桃有着最真挚的感情,是无人能比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够平安地活着几乎是奢求,而拥有一手好枪法的李茂,如果去当兵,一定大有前途,正如文中所说的“因为他能瞄很准的枪,她父亲怕他当兵去,便把女儿许给他,为的是要他保护庄里的人们” 于是为了春桃,他放弃了自己的前途,留在村子里生活谁知新婚之夜,竟遭遇绑匪,两人失散之后在战争中,李茂也不忘大厅家里情况,渴盼有一日可以再见到春桃终于他再见到春桃的时候,他已经沦为一个失去双腿的叫花子,为了不让春桃为难,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的离去可以成全春桃的幸福就是这样一个男人,有点窝囊又可以为了爱人不顾性命的男人,一个不在乎地契家产,不在乎名声威望的男人,一个为了对方情愿做出牺牲的男人,他用子的真诚赢得了尊重,虽然他的双腿残疾,但是他的心依旧完整。
也许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照顾好春桃,无法给春桃任何承诺,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值得女人一辈子为之付出和珍惜的完美伴侣二、 春桃:完美中的残缺在经历了失散、流亡之苦之后,求生的欲望赋予了春桃顽强的生命意识她不介意去大街上抛头露面,不在乎去垃圾堆里捡废品,在发现礼貌双腿残疾后,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毫不犹豫地将李茂带回家面对向高,她毫无隐瞒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对于李茂,她同样坦白了向高的存在,这份坦诚和仁义也是后来李茂和向高愿意留下来生活的原因她有着众多人性的优点,这样看来,春桃已经非常完美了 ,她有着超前的“一妻两夫”的观念,却又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身边的人安排好一切,虽然是好心,但也不乏自私的成分她的顽固让两个爱她的男子,一个自杀未遂,一个离家出走尽管如此,她依旧没有妥协,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一妻多夫,在如此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都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婚姻模式,却在春桃身上发生了有人把这种模式归功于春桃,认为是她思想的产物,殊不知,如果没有 李茂和向高的宽宏大量,没有他们对春桃的理解和爱,这种三人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难时期,但是统治者还来不及过多的限制人们的思想,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步或落后的文化充斥着人们的大脑。
李霞在关于传统的社会心态方面,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她认为传统社会中的中国老百姓“能容忍生活艰辛、天灾人祸、国家暴政、社会动荡和统治腐败、社会不公,但他们却不能容忍的东西是不守‘礼’ ,即一段的思想和行为 ”① 春桃就是这样,她敢于走出家门,不依靠任何人,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荡,对她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对他一心一意的、帮助她的向高,却由于旧社会的力量,始终不承认和向高是夫妻关系,在她看来“没有拜过天地,没喝过交杯酒,不算两口子” 李茂和她仅仅拜了天地,毫无感情,但是她却始终不愿放弃春桃从乡下财主的女儿变成捡废品的大姑,尽管收紧了种种磨难,但是她靠着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活过来了她用自己的政策赢得了两个对她死心塌地的男人,他的仁义和善良让她在道德和感情上维持了平衡但是它的一意孤行又显得人性,虽然最后促成了一妻多夫存在,但是真正推动者确是我们忽略的李茂和向高,三、 向高:隐忍的幸福向高是个乡间的高小毕业生,略微懂得一点文化知识,算得上半个知识分子在逃荒中,与春桃相遇,后辗转到北平,又再次与春桃相遇,两人合作干起和事业,勉强维持和生计日子平平淡淡地过了四五年,没有料到春桃的丈夫突然出现,向高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为难。
为了成全春桃,他选择离开,但是由于对春桃的爱,他抛弃了传统伦理道德,重新回到了春桃身边书中的向高有着好脾气,对春桃言听计从、体贴入微,他每天都会帮春桃预备好洗澡水,晚上“照例给她按按背,捶捶腿” ,闲暇之余便教她读书写字,将自己仅存的墨水毫无保留地倾泻李茂出现后,他曾向春桃抱怨同行人的嘲讽,在春桃的斥说后,默默接受了这种非正常的关系在春桃面前,向高似乎永远都是妥协的那个,这种妥协的背后不是他懦弱,而是他对春桃的爱埃利希·弗罗姆是现代西方注明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在《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②一书中曾指出:“意识是指某人知道了某些情感、欲望或判断;潜意识则是某人不知其内在体验时的心理状态向高在出走后一度陷入迷惘状态, “甚至饿了他也不知道” 这种失魂落魄正是潜意识,他没有意识到春桃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正如晏玉荣老师在一片论文中写道:“在意识的世界里,人们需要的是思考,在潜意识的世界中,人们需要宁静、爱和感恩” 当向高远离喧嚣之后,就越发看清自己对春桃的爱,他的潜意识最终起了作用,他挣脱了世俗道德的枷锁,不在乎名分,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回到了春桃身边,心甘情愿做一个同居者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许地山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缜密的思维,写出了性格丰满、有魅力的人物。
《春桃》体现了作者对妇女问题的可贵探索,但是我们在分析时,经常会将重点放在春桃独立人格和大胆追求上,而忽略了向高和李茂做的贡献本文中,以客观的角度,剖析了李茂和向高为代表的表面无能、内心坚强的男性形象,同时也对春桃这一角色做了新的阐述总的来说, 《春桃》中的三个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李茂虽然残疾,但身残志坚,经历了种种磨难,依旧顽强的活着,这样一个顽强的男人,却为了妻子重建家庭,有了轻生的念头,这种爱令人感动春桃,作为仁爱和独立的代表,她收留李茂,劝留向高,导致二人一个离家、一个轻生,虽然最后三人看似和谐住在了一起,但这种一妻多夫的方式能够维持多久、是否能够幸福,都成为了一个谜向高,虽然他完全有能力自立门户,开创自己的事业,但是为了和春桃一起,他不在乎名分,不在乎别人的抨击和嘲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击世俗这些鲜活的人物也许不够完美,但是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对幸福的追求,让读者感觉更加真实![参考文献 ]① 李霞,古代人格心理学发展与传统的社会心态②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