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人教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pdf
13页人教版中学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 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 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学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形;)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第 1 页,共 13 页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到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第 2 页,共 13 页 居庙堂之高就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就忧其君岳阳楼记 二,其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协作,可译为“大致”,“或许”,“唯恐”,“可要”, “怎么”,“莫非”等;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 译作“莫非”;其次个“其”,表估计语气,译作“唯恐”;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2,代词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她) 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就他的,代可以 做老师的那个人;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的,指狼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他的,代“屠户”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自己的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如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三,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或不译; 第 3 页,共 13 页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起坐而喧哗者;核舟记 生于忧虑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虑 死于安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就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十就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爱莲 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而不思就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知而不争,不行谓忠;公输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第 4 页,共 13 页 由是就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5,时间副词词尾 例如: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俄而雪骤咏雪 四,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 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如: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 ,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行亵玩焉;爱莲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 “在这(那) 里” ,“从这(那) 里” ;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 五,何 第 5 页,共 13 页 1,“何”字单独作谓语,问缘由,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 什么”,“什么缘由”; “也”,可译为“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 “哪里”,“什么” ,“怎么” 例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然就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4,“怎么样”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山市 六,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 的” , “ 的人” ,“ 的事物” ,“ 的情形” ,“ 的缘由”等,或 不译;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 的人) 如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 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 的地方)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 第 6 页,共 13 页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 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定 (谓语部分一般用 “也” 字结尾),或引出缘由(有时可译为“的缘由” ),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定)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引出判定)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缘由)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出缘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缘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3,用在句末,与“如”组成“如者” ,“如 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 于“像 的样子” ,“ 似的” ; 例如:中有楼如者,堂如者,坊如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 的话” ; 例如:入就无法家拂士,出就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 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 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就) 2. 然就北通巫峡 . ( 岳阳楼记) 3. 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 . ( 伤仲永)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唐雎不辱使命 ) 5,为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隆中对) 6.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公输 ) 7,然后知生于忧虑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虑死于安乐 ) 对,正确 . 1. 吴广以为然 . ( 陈涉世家)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 , “但是” , “然而”等 1, 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 )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就汗出浃背 . ( 满井游记) 第 7 页,共 13 页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醉翁亭记) 4.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5.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隆中对) 6. 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7.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出师表) 8. 然胡不已乎?(公输) 9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公输 ) 10,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 的样子” 1.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童趣 ) 2.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 童趣 ) 3.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 山市) 4.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咏雪 ) 5. 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 ) 6.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 口技 ) 7.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桃花源记) 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桃花源记) 9.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 ( 桃花源记) 10.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 桃花源记) 11. 其人视端容寂,如听茶声然 . ( 核舟记) 1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记承天寺夜游 ) 13.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 五柳先生传) 14.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 小石潭记) 15.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 醉翁亭记) 1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醉翁亭记) 17.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醉翁亭记) 18.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 岳阳楼记) 19.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 满井游记) 20.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 满井游记) 第 8 页,共 13 页 22.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闲得意 . ( 满井游记) 23.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 满井游记) 2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就】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 关系;可译为“那么” , “就” , “却” , “假如”等,或不译,或随上下文义敏捷 译出; 1, 译为“就”,例如: 山不在高,有仙就名;水不在深,有龙就灵; 陋室铭 其船背稍夷,就题名其上; 核舟记 既而渐近,就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 烟消波静,就一舸无迹; 观潮 心之所向,就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童趣 层层指数,楼愈高,就明渐少; 山市 又其上,就黯然缥缈; 山市 日中不至,就是无信;对子骂父,就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 学而不思就罔,思而不学就殆; 论语 俟其欣悦,就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登斯楼也,就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就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居庙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