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仁礼”观的问题策略.doc
5页中日“仁礼”观的问题策略、中日“仁”的区别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高美德,其中“仁”是中心范畴,强调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高层次的人格境 界,它是人类最重要最根本的德在孔子看来,如果每个 人都能以真心对待家人和他人,就能达到仁,成为圣贤将政治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仁的作用,这是中国“仁”的思想的一大特点孔子认为,为政者必 须是君子,时刻做到为民着想,克制私欲,将百姓的利益 放在第一位,奉行以德治国,并把修己治人看做是为政的 根本原则而日本则多认为政治与道德应当划清界限,日 本古学派荻生徂探的思想极具政治性,但他认为政治应从 道德中独立出来,这与孔孟及朱子学根本不同在日本,儒学的传入要早于佛教等各种思想,其中“仁”的思想是最先传入日本,并被学者们广泛学习的日本在部落斗争的时代,最大的缺点就是仁爱观念和天下 观念的薄弱到了德川时代,统一的政治使日本迎来了车 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时期日本阳明学派的中江藤树、 朱子学派的藤原惺窝等思想家,都是倡导仁爱的伊藤仁 斎将《论语》视为“宇宙第一书”,通过精读论语,仁斎 紧紧抓住了儒学的思想“仁者爱人”同时,仁斎认为“诚” 是仁爱的形成条件这与古代日本人的“清明心”相融合一 致。
但是随着儒学日本化的进程,仁爱思想出现了分支:一支演化为“忠”的思想,成为武士道形成和发展的 支柱思想忠”最早见于《论语・学而篇》,在中国儒学 看来,‘'忠”是爱人的积极表现,是达到仁的方法;而日本 则将忠推到了极致,并逐渐用忠代替了仁爱思想山鹿素 行从儒学中为武士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提倡遵“忠节、武 勇、义理”等儒家伦理道德,把“忠于主君、不顾身家” 规定为武士应尽的本分,向武士们灌输忠君思想由于功 利性因素,日本在继承儒学时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忽视心 性之学,局限于政治文化层面加之,天皇被认为是天照 大神,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此种天命观不需要赋予道德 的意蕴;而仁政思想对君主道德上的约束,正与这种天赋 的绝对至上权威相悖,所以,仁于民的说法在后来越来越 不受到重视另一支较接近于孔子主张的仁,但是后来被神圣化, 即贵族化,也就是说日本并非不注重仁,但只有高贵的皇 室、神甫才能成为仁,仁通常被用于天皇的名字及年号中 这一规矩出自第五十六代清和天皇(惟仁),此后如后冷泉 天皇(亲仁)、一条天皇(怀仁)、昭和天皇(裕仁)等, 1000多年来除个别例外,大多遵循其例,正是因为长期受 到儒家影响从汉学文献中可以看出,在最先接触到“仁” 思想的日本哲人看来,仁有着浓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既可 以辅助政治,又可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
但是如果每个 人都具有了 “仁”的品性,则统治者的高贵地位就无法体 现,甚至会受到威胁因此,逐渐形成了 “只有天皇才是 仁”的思想二、中日“礼”的区别学会爱人还需要“礼”在儒家看来,礼的制定就是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礼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象征的一 种秩序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的礼是广义的 礼,在社会关系中与道德相等同起来他认为,人的道德 修养是确立人之为人的标准君臣间的忠,父子间的孝, 夫妻间的敬、兄弟间的悌,朋友间的信.••处处体现人的道 德修养中国人不仅崇尚礼的言行,也非常重视礼的教育百善孝当先”,实践礼,要先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孝 是仁的前提,是道德之本,是礼仪最基本的体现从《弟 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行勿懒”到《二十 四孝》的"卧冰求鲤、刻木侍亲、埋儿奉母” •…都体现着 我国自古以来对“孝”的重视日本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高度重视礼仪604 年,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提出:“群卿百僚,以礼 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不齐,下无礼 以必有罪,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 在这里,日本最早明确了礼的文化规范,而且是无条件的 单方面的下对上的义务。
奈良时代以后,日本在教科书中 列入了《三礼》一一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对日本 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日本将道德教育的顺序规定 为:'‘忠皇室、爱国家、孝父母”,对天皇的绝对服从被置 于优先位置,这一点与中国有着本质区别在日本,孝被 视为与忠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对君尽忠即对父尽孝” 儒学家林罗山认为:“舍孝而取忠者可也国定教科书中 曾对“孝”作了如下说明:“以家族制度为基础举国构成 一大家,皇室为吾等国民之祖宗,忠孝一致实为吾国体之 特色这种忠孝一致的国民道德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深深扎 下了根,一旦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会把 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致,进而酿成军国侵略主义的温 床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而日本人注重效忠集体中国 人喜爱以礼待人,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越来越多的 中国人渐渐地忽视了内心的礼义精神而专注于形式上的礼 仪,“礼”被仅仅当做了一种待人的方法,并非涉及人的心 灵境界的内在价值观日本人的礼仪文化中强调和,主张 人人安守本分,并将礼义与礼仪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讲客观事实,但日本人更注重含蓄或是不被他人排 斥,所以经常违背自己的内心想法,说出不切实际的话。
所以,在孝敬父母、真心对待他人方面,中国远远超过日 本三、小结儒家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 其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时隔千年,但是儒学并没有 过时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正是儒家思想推动了日本的现代 化,许多日本企业家也一再宣称,他们的成功秘诀是将儒 家伦理运用于现代企业,用涩泽荣的一句话说,叫做“论 语加算盘”,即儒教资本主义了解中日文化差异,避免文 化冲突,趋利避害,实现平等交往,有利于儒家思想更好 地传承下去,使仁与礼切实发挥其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