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学课件转注 假借.ppt
14页第七節 轉注和假借•一、轉注•1、什麽是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 也 •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鬚 髮變白也•考,老也從老省,丂聲•二、對轉注的解釋 •1、形轉說 •以唐代裴務齊為代表 •認為轉注是變化成字的體位 •2、部首說 •以南唐的徐鍇、清代的江聲為代表 •認為“首”指的是《說文》中的五百四十部 •每一部下面的“凡某之屬皆從某”就是指的 “同意相受”•3、義轉說•(1)文字互訓•以清代戴震、段玉裁為代表•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指的是同義詞的 互訓關係•(2)同部互訓•以近代學者劉師培為代表•在《轉注》說中認為:“‘建類一首’ ,則二字必同部;既云‘同意相守’, 則二字必為互訓 •(3)詞義引申•以清代朱駿聲威代表•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指的是詞義引申 某字由本義引申出一個新的意義但是仍用 原字表示•4、音轉說•以清代章太炎為代表•認為轉注是指詞義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 現象•5、在已有的字上加表意偏旁造分化字•建立事類為一個部首,遇到某個假借字 是和這個部首“同意”的,就把這個部 首加上去,,成為一種表意的偏旁有 的學者將這種理論發展,將在已有的字 上加表意偏旁造分化字都看成轉注。
•二、假借•(一)什麽是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 也•“令”字的本義是“發令也”,“長”字的本義 是“久遠也”許慎把表示縣級行政長官的 “令”字和“長”字作爲假借的例字 •(二)假借字的分類 •1、本無其字 •(1)借用而不造字 •例如:我 工具--第一人稱代詞 • 而:鬍鬚《說文》“頰毛也”--借用爲 代詞、 連詞、語氣詞 • 難:鳥名--困難 • 九:曲鈎--數詞•耳 耳朵--語氣詞 •之 往(趾)--指示代詞•(2)為借字造字 •辟:本義為“法”--避 • --闢 • --僻 •戚:本義為“斧頭”--慼 •臧:本義為“善”--藏 •在爲借字造字之前,曾經有一個假借階 段,一旦爲借字造字之後,原來的字形 跟新造字就有了區別,新造字跟原來的 字形就成了古今字的關係,不能再看作 是假借關係了•(3)為本字造字 •孰 熟--疑問代詞 •莫 暮--無定代詞 •求 裘--尋求 •然 燃--代詞 •止 趾--停止 •何 荷--疑問代詞 •其 箕--代詞•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攴 剝--八月剝棗 《詩經·豳風·七月 》•信 伸--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孟子 ·告子上》•蚤 早--四之日其蚤 《詩經·豳風·七月 》•饋 歸--歸孔子豚 《論語·陽貨》•(三)假借字的產生•《經典釋文·敘錄》引鄭玄:“其始書之也 ,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爲 之,趣於近之而已。
•(四)假借字的讀音•王念孫《經義述聞·敘》:“學者以聲求義 ,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 冰釋•王引之《經義述聞·經義假借》:“學者改 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讀之, 則以文害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