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篇一:《题西林壁》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查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表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才能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 吟诗导入,引入课题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会意一下那神秘的自然风光请全班开启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义在书中留下你斟酌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表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表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根基学识表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疑 2.我会用"疑"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古诗 4.我知道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出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5.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斟酌题及每课一练的题目等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依次举行表示) (小组内彼此交流、扶助、质疑问难;教师实时到学生中指导表示) (二)学文悟情表示 1.我会读 "远近上下各不同"的"各"字要重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这两句时要用理智的口气、读出一个弥漫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沉重与聪慧 "真"字要重读 2. 我会悟 生1:我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是: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生2:"远近上下各不同"的意思是: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风景都不一致 生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由于我站在庐山中 (要求:没有表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表示 1.表示天性感受 我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观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我会读诗人苏轼写的其它诗 3. 表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学识冲突(约5分钟) "从不同角度查看,结果各不一致"你碰见过这样的处境吗?举个例了说说 四、学识拓展延迟(约2分钟) 1.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宏伟、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更多《题西林壁》文章推举阅读:1.《题西林壁》参考教案及读书笔记2.《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3.《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4.苏轼《题西林壁》说课稿5.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6.《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篇7.《题西林壁》ppt8.《题西林壁》中的哲理及哲理句9.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角度10.《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赏析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