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借鉴.doc
38页试题汇编collection of test questions20XX试题汇编 | 练习巩固《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 )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 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实行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 2.A 3. ACD 4.BCD 5. AC 6. ABC 7. BD 8. D. 9. BCD 10.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实行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2.× 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 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化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五、论述题(15分)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冲突: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冲突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