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枢神经系统.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8893928
  • 上传时间:2017-09-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6.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发生与发育1. 胚盘-- 原条--脊索--神经板--神经沟--神经管--神经嵴2. 组织发生:神经管形成后,单层柱状上皮—增生,细胞数量增加,细胞核位置有高有低,形成假复层柱状上皮的形式—神经上皮.3. 神经管分化后形成“内菱外方”的形状中央管背侧——顶板 中央管腹侧——底板套层背侧部——翼板(发生感觉神经元) 套层腹侧部——基板(发生运动神经元)翼板和基板间——界沟(腹运动区和背感觉区的界线)4. 神经管的演化四周 二弯曲(头曲、颈曲) 、三脑泡(菱脑泡、中脑泡、前脑泡)五周 三弯曲(头曲、桥曲、颈曲) 、五脑泡(末脑泡、后脑泡、中脑泡、间脑泡和端脑泡)脑发育与脊髓比较. 脊髓的神经管壁形成典型的节段性,其结构基本上一致;而脑部的分化速度则因部位而不同,其结果在脑部出现了多个脑泡—成体脑的各部结构;2.脊髓内的中央管细,而脑的中央管变粗,有些脑部的中央管特别扩大形成脑室;3.脊髓全长无弯曲,而脑部神经管则形成 3 个弯曲;4.脑部的神经管壁在某些部分变薄—上皮性脉络板和富含血管的脑软膜共同构成脉络组织;5.神经管的脑部发育迅速,大约在 6 周时,已能分辨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末脑五个部分翼板的发生系统翼板:脑壁的演化与脊髓相似,其侧壁上的神经上皮细胞增生并向侧迁移,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形成套层。

      由于套层的增厚,使侧壁分成了翼板和基板端脑和间脑的侧壁大部分形成翼板,基板甚小端脑套层中的大部分都迁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少部分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神经核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多聚集成细胞团或细胞柱,形成各种神经核翼板中的神经核多为感觉中继核,基板中的神经核多为运动核由于套层的增厚,使侧壁分成了翼板和基板端脑和间脑的侧壁大部分形成翼板,基板甚小端脑套层中的大部分都迁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少部分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神经核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多聚集成细胞团或细胞柱,形成各种神经核翼板中的神经核多为感觉中继核,基板中的神经核多为运动核神经管的下段分化为脊髓,其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白质神经管的两侧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背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神经管的顶壁和底壁都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和底板由于基板和翼板的增厚,在神经管的内表面出现了左右两条纵沟,称界沟由于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多,左右两翼板也增大,但主要是向内侧推移并在中线愈合,致使神经管的背侧份消失左右两翼板在中线的融合处形成一隔膜,称后正中隔。

      基板形成脊髓灰质的前角(或前柱) ,其中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躯体运动神经元翼板形成脊髓灰质后角(或后柱) ,其中的神经细胞分化为中间神经元若干成神经细胞聚集于基板和翼板之间,形成脊髓侧角(成侧柱) ,其内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内脏传出神经元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主要有六点不同: (1) 突触前膜和突触厚膜的距离 (2) 突触前后神经元胞质的连续性, (3) 超微结构 (4) 传输的通道, (5) 突触延迟 (6) 传递的方向神经干细胞的鉴定(1)细胞形态:胞体很小,从胞体伸出许多长的神经突 (2)细胞功能:电压控制性 Na+,K+,Ca2+通道;神经递质的受体 (3)细胞标志:干细胞标志: 巢蛋白神经原: MAP2(微管相关蛋白), NF-H神经丝蛋白,β 微管蛋白 3, Neurn神经胶质细胞: GFA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动作电位的特征:1、 “全或无现象”:是指同一细胞 AP 的大小形态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的性质 2、全幅式传导性:动作电位除了能够与局部电位类似进行被动扩布以外,还可以在同一神经元上进行长距离的全幅式、主动性传导,也就是不衰减性传导3、不可叠加性:在产生 AP 期间,神经元的兴奋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不应期,故不可能在发生 AP 的同时又出现另一 AP,也就不能出现总和或叠加现象。

      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 Na+内流形成,接近于 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细胞内外 Na+和 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 Na+而细胞内高 K+2.细胞兴奋时,膜对 Na+有选择性通透,Na +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或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Na +通道呈现三种基本功能状态:①备用状态:其特征是通道呈关闭状态,但对刺激可发生反应而迅速开放,因此,被称作备用状态;②激活状态:此时通道开放,离子可经通道进行跨膜扩散;③失活状态:通道关闭,离子不能通过,即使再强的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细胞在静息状态即未接受刺激时,通道处于备用状态当刺激作用时,通道被激活而开放多数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如产生锋电位上升支的 Na+通道开放时间仅为 1-2ms,随即进入失活状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通道才能由失活状态恢复至静息的备用状态通道的功能状态,决定着细胞是否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与不应期有密切联系神经元的分类 1. 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 .假单极神经元 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呈“T”形分为两支,外周突为树突;中枢突为轴突。

      如脊神经节细胞.双极神经元 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视网膜的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有一个轴突,多个树突,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神经元,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 2.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 .感觉神经元 又称传入神经元,突起构成周围神经的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元 又称传出神经元,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中间神经元 连接前两种神经元的作用,如大脑灰质的小锥体细胞 3.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的不同又可分为: .胆碱能神经元 .胺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4.另外,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和兴奋或抑制作用进行分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不同1. 共性: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骨架等 2. 异性:神经元特性 1) 细胞轴突和树突 2) 特殊的结构(如突触)和化学信号(如神经递质) 3) 通过电化学突触相互联系 4) 不能复制 5) 膜内外的盐溶液;磷脂膜;跨膜蛋白质; 神经胶质细胞特性 1) 无突触 2) 与神经元不同,可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3) 低电阻通路的缝隙连接,无动作电位 4)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组织构筑的塑型、修复修复修复修复、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物质转运 对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的调节、维持微环境的稳定、通过对细胞间液中K+的缓冲作用影响神经活动、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神经元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形成直接的联系网络。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内、外的代谢产物的交换,这种交换是通过缝隙连接和两侧递质受体的活化进行的当神经元轴突上的电活动作为信息通路在人体进行长距离的信息传导时,信号神经胶质细胞在空间上更加受限于配对合胞体的缝隙连接 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能量、谷氨酸-谷氨酰胺循、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谷胱苷肽前体、星形胶质细胞网络系统:缝隙连接通道联系邻近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第二信使和小分子代谢产物如inositol trisphosphate(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肌醇?)、葡萄糖或乳酸盐的传递 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受体的激活、谷氨酸由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介导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信号转导神经递质判定标准: ①突触前神经元存在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体系,并能合成该递质 ②递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重摄取)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结构联系和作用:(1)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支持着神经元的胞体核纤维,神经元兴奋时引起 K+外流,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细胞膜上的 Na+-K+泵将 K+泵入到细胞内,并经细胞间通道(缝隙连接)将 K+迅速分散到其他胶质细胞内,使神经元周围的 K+不致过分增多而干扰神经元活动;还可以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2)少突胶质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使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基本上互不干扰(3)小胶质细胞可转变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因衰老、疾病而变性的神经元及其细胞碎片;星形胶质细胞则通过增生繁殖,填补神经元死亡后留下的缺陷,但如果增生过度,可成为脑瘤发病的原因。

      星形胶质细胞的机能1. 维持突触周围微环境自稳态; 2. 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3. 星形胶质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机能;4.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再生的影响;5.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机能活动中的调控作用 (1) 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中的作用;(2) 星形胶质在疼痛调控中的作用;(3) 星形胶质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2 神经胶质细胞有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神经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四种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1) 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如星形胶质细胞填充在神经元间,它的长突起附在血管壁及软脑膜上,起着机械性的支架作用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包饶轴突(或长树突)形成髓鞘,后者在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具有绝缘作用小胶质细胞在正常动物脑中并不活跃,在炎症或变性过程中,能够迅速增殖,迁移至损伤地区,细胞成为活跃的吞噬细胞2) 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如在脑组织中的大部分毛细血管的表面,都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之相贴,其间仅隔一层基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屏障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转运某些代谢物质3) 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在脑组织内,细胞外间隙很小,胶质细胞本身起着其他组织的细胞外间隙作用。

      如神经元兴奋时释放K+,这些离子马上被摄入胶质细胞内,使细胞外间隙的K+很快下降到原来的水平,为下一次兴奋作好准备另外,小胶质细胞具有分化、增殖、吞噬、迁移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被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及细胞损伤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 什么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如何失活的?答:神经递质:一般指有特异结构的神经终末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膜上受体,完成信息传递主要包括胆碱类(如乙酰胆碱等)、胺类(如多巴胺、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等),肽类(如阿片肽、血管升压素等),和其他类(如核苷酸类、NO等)神经递质失活的三种途径1).由特异的酶分解该种神经递质2).被细胞间液稀释后,进入血液循环到一定场所分解失活3).被突触前膜吸收后再利用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的区别及联系神经调质的作用: 本身不直接触发所支配细胞的功能效应,只是调制传统递质的作用可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或其它分泌细胞所释放,对主递质起调制作用;本身不直接负责跨突触信号传递或不直接引起效应细胞的功能改变,而是通过改变突触前终末递质释放及其基础活动水平或改变靶细胞对递质的敏感性来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1. 相对分子量大小不同 2. 合成部位与方式不同 3. 存储、释放和清除的途径不同 4. 表达的可塑性不同 5. 作用的方式途径不同请概述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之间的差异a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不同:经典递质包括Ach、NE、DA、5-HT、GABA等均属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只有0.2×103左右;而肽类物质如P物质、神经降压素、胆囊收缩素及脑啡肽等,相对分子质量均在3×103以上,属于大分子物质 b合成部位与方式不同:经典递质主要在神经末梢利用前体物质在一系列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也可以通过重摄取再利用而神经肽的合成远比经典递质复杂,它不能在神经末梢中合成,通常也没有重摄取作用神经肽只能在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核糖体内先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