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文化解读.docx
4页《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文化解读文章作者:粱小曲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62期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的底色应该是欢悦的然而,爱情却因常常受政 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 历史上,有很多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进而使爱情表现出很多 悲剧的色彩从悲剧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解读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我们 可以触摸到其诗意的背后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一、从悲剧主题的文化传承性上看《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深刻性我国古代的叙事诗不是很发达,从先秦到东汉仅有《诗经•大雅》中的《帛 系》和《生民》等寥寥数篇《孔雀东南飞》长三百五十句,有一千七百多字, 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 叙事诗,在揭示封建社会婚姻与家庭悲剧方面有独特的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曾 被明代王世贞称为“长诗之圣”编于春秋时代的《诗经》比《孔雀东南飞》早八九百年其中,涉及爱情、 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篇目很多,如《关雎》《女曰鸡鸣》《谷风》和《氓》等这 些诗有的反映了美好的爱情与家庭生活,有的则写了婚姻的悲剧,如《谷风》和 《氓》《谷风》和《氓》鞭挞的是两个负心汉,但负心汉在迄今为止的所有社 会形态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诗经》中类似《谷风》和《氓》这样的作品还 谈不上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比《孔雀东南飞》略早一些的《有所思》《上邪》《陌上桑》《羽林郎》等,虽然在题材的开拓、结构的完整、形象的丰 满、描写的生动等方面比《诗经》中的类似作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与《孔雀 东南飞》相比还是要逊色得多特别是从主题的深刻性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看, 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孔雀东南飞》的确是前无古人的佳作外国文学作品中,同类作品中最受称道的是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 雨》一一《大雷雨》的主人公卡捷林娜为反抗封建势力最终跳进了伏尔加河,她 的这一举动被杜勃罗留鼓夫称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卡捷林娜这一人物形 象也因此享誉世界然而,《大雷雨》的主人公卡捷林娜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 而为反抗家长制“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却生活在二三世纪,比卡捷林娜要早一 千六七百年《诗经》中叙写婚恋主题的诗歌大多数是以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张扬生命为主 要内容,如《郑风•溱有》《召南•野有死麇》等,都充分展示了无拘无束的自 然生命之美一一即便是受到阻隔的爱情比如,《陈风•月出》中的“佼人”是 那样的美丽一一因爱而悄然心忧;《氓》虽然是一首弃妇诗,但对爱情失败的反 思却令人深思;《蒹葭》中的“伊人”则已经不仅是爱的对象,甚至后世还被演 绎成了苦恋苦求的情感寄托对象……这些含蓄忧伤而又坚韧执著的追求,给我们 的感受还是一种闪烁着诗性的和谐。
《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已经找不到这样的 和谐与美丽,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后的惊心动魄《孔雀东南飞》深刻的悲剧性不在于它描写了一个虐待媳妇的婆婆,而在于 它揭示了以这个婆婆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刘兰芝是一个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知书明理、勤劳能干、 相貌出众的女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妙世无双”的媳妇却被婆婆看成眼中 钉,回到娘家后还受到兄长的逼婚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磐石之盟”怎样实现呢? 他们又有怎样的活路呢?刘兰芝的遭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爱情和婚姻难以统 一的封建家长制下,在到处都充满冷酷、专横、贪财、势利的“黑暗王国”里, 刘兰芝既然有无法“安心地顺从”主宰她婚姻命运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的那种判逆性格,那她就只有用死来抗争刘兰芝在这种抗争中闪现的“一线光 明”,对于后世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恩格斯曾深刻地提出悲剧表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 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深刻性就在于它所憧憬的是一个永远都无 法达到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兰芝与焦仲卿赋与生存意义的乌托邦的 确能唤醒人们正视并自觉地去反抗现实生活中一切扭曲人类精神的东西。
二、《孔雀东南飞》悲剧底蕴文化探源一种文化是否蕴含成熟的悲剧意识,是这种文化是否成熟及其是否具有韧性 和活力的重要标志从文学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在先秦的文化冲突时代就已经形 成了成熟的悲剧意识比如,从《诗经》中就可以归纳出亡国之悲、盛世之悲、 世弃之悲、夫弃之悲、乡愁之悲、别离之悲、闺怨之悲和伤春悲秋等悲剧意识 典型的悲剧作品揭示的悲剧实质往往是生活与道德或命运与生存等的冲突今 天,我们解读《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之所以觉得它有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 是因为它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理想人格系统中的悲剧冲突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大变革的时期 这场变革的历史契机是汉末的大动乱汉末至魏晋南北朝长时间的大动乱使两汉 大一统的社会基本解体,思想统治随之松动具体表现是经学统治衰落甚至瓦解 这就导致人的感性进一步觉醒,进而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人生的价 值与意义进行深入探询刘兰芝用以死殉情的方式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不仅显示了人性在社会道德力量“挑战”面前“应战”的悲壮,也显示了理想人格不 可战胜的永恒精神魅力刘兰芝举起的这面反抗的旗帜,无疑就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然而,当 时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毕竟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甚至还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 度,如门第观念等在当时还非常等级森严读《孔雀东南飞》可知,焦母对刘兰 芝“久怀忿”并遣其回娘家的理由有二:一是她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二是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大家子”,而刘兰芝的出身则相对要贫贱得多因为, 刘兰芝自己也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尽管这 几句话对焦母来说确实含有讽刺意味,但其也流露出了刘兰芝的真实感受此外, 焦母口口声声说刘兰芝贫贱,而刘兄更是因为太守家来求婚而受宠若惊,这些都 表明刘兰芝的被遣和门第观念等不是没有关系东汉时期,儒家思想是规范人思 想行为的唯一标准,也是人们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唯一依据,家庭问题与婚姻问 题自然也不会例外当时,根据儒家思想,妇女要遵守'七出”之律七出”中有 一条是“不事舅姑”这一条对妇女提出的要求是“成妇礼,明妇顺”具体地讲, 就是“妇顺者,顺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这句话是说,女子与丈夫的 亲密程度不能超过与舅姑(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就是“不事舅姑”《礼记》 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这句话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 引起父母不高兴可以休弃。
综观《孔雀东南飞》全诗可以看出,刘兰芝与焦仲卿 不仅爱得很深沉很纯真而且还十分坚贞于是,焦母作为封建社会满脑子都充满 圭寸建礼教思想的寡妇,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对妻子的感情超过对自己的感 情时便自然产生失落感,进而无端地迁怒于刘兰芝这或许就是焦母逼迫儿子休 掉刘兰芝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这样看来,刘兰芝最后的抉择在根深蒂固的封建 伦理纲常面前确实只能是一曲无奈而又深情的挽歌三、《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孔雀东南飞》在我国悲剧主题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 果我们拿东西方悲剧文学作横向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我国的传统悲剧文学与西 方的悲剧文学在悲剧精神上区别很大——我国传统悲剧文学的悲剧精神往往以 “终于欢、合、事'的大团圆结局为主要模式,而在西方悲剧文学中却很少有类似 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的 主人公就大多是因为命运、性格、社会等因素最终走向了死亡与其相反,我国 的传统悲剧文学则常常是主人公历尽艰险后不是喜得团圆就是冤屈得到昭雪,如 《窦娥冤》等西方的悲剧文学虽然能够对世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但这并不符合中华 民族的民族心理。
因为,从民族心理的角度看,团圆的结局更容易为中国人接受 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东西方观众(读者)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西方的悲剧 作品产生于古希腊,源于祭祀仪式,观众大多为中上层贵族,而我国的传统悲剧 作品反映的则大多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愿望与理想从悲剧的定义角度说,我国古代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然而,《孔 雀东南飞》却是一部可以和西方经典悲剧相提并论的作品从另外一个方面说, 是《孔雀东南飞》的出现使我国后世的悲剧作品不再是“大团圆结局”一枝独秀诗歌方面,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对《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的延续 和传承《长恨歌》中,李杨爱情被作者赋予了永恒的价值,并超越了封建社会 的政治关系和道德规范,进而体现了反礼教的性质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诗人 才吟出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心声小说方面,《红楼梦》无 疑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顶峰,一如王国维所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 剧”王国维论述宝黛爱情时曾强调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 之人情”王国维这是用常人之情、常人之理从更崇高更深刻的意义上重新体验 和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悲剧虽然无法冲破命运的罗网,但悲剧艺术是伟大的。
悲剧艺术的伟大之处 不仅在于其可以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促发人清醒而坚强的理性,更在于其可以通 过热情摹仿和赞扬反抗悲剧命运的人唤起人们美好而高贵的情感总之,明知无路可走却奋然前行就是悲剧艺术的伟大之处,也是人之为人的 根本因此,从文化意义上讲,悲剧作品就是一曲道德历史的挽歌,就是一曲人 性的挽歌,就是一曲生命之美的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