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关系协调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职业标准.doc
18页...wd...劳动关系协调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1.职业概况1、1职业名称劳动关系协调员1、2职业定义从事宣传和监视劳动保障法律实施、管理劳动合同、参与集体协商、促进劳资沟通、预防与处理劳动争议等协调劳动关系的专业工作人员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劳动关系协调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1、4职业环境室内、外,常温1、5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表达和说服能力、沟通能力、调查和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化解冲突和应急处理能力1、6 基本文化程度高中毕业1、7培训要求1、7、1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劳动关系协调员不少于120标准学员;劳动关系协调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不少于80标准学时1、7、2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应当具备劳动关系的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工作经历和教学经历,具有良好的知识传授能力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的教师应具有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资格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师的教师应具有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资格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的教师应具有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资格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年以上。
1、7、3培训场地设备培训机构应有可容纳20名以上学员的标准教室情景教学的场所应容纳15-20人培训场所应有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室内卫生、光线、通风条件良好1、8鉴定要求1、8、1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1、8、2申报条件相关专业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社会工作、法学等——劳动关系协调员〔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1. 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3〕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到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劳动关系协调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2. 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到达规定标准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取得本专业或相关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到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7〕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3. 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9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3〕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正规培训到达规定标准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3年以上〔5〕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7年以上〔7〕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5年以上1、8、3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均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实行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合格理论知识考试、专业技能考核的合格成绩两年之内有效 劳动关系协调师和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考核还需要进展综合评审综合评审采用案例分析、论文辩论、业绩考核等形式1、8、4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 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考评员与考生的配比为1:20,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两个考评员。
综合评审由评审委员会进展,评审委员不少于3人1、8、5鉴定时间 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不少于90分钟,综合评审时间不少于30分钟1、8、6鉴定场所设备 标准教室或具备相应条件的会议室,室内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照明设备、投影仪或多媒体等,室内卫生、光线、通风条件良好2. 基本要求2、1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2、1、2职业守则〔1〕遵章守法,严谨求实〔2〕以人为本,客观公正〔3〕积极主动,热情效劳〔4〕和谐至上,合作共赢2、2基础知识2、2、1劳动保障法律与政策 〔1〕劳动保障法律与政策概论〔2〕劳动保障法律关系〔3〕劳动保障的 基本制度2、2、2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基础理论〔2〕劳动合同制度〔3〕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4〕职工参与制度〔5〕劳动规章制度〔6〕劳资冲突及其处理2、2、3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 基本理论〔2〕工作分析〔3〕员工招聘〔4〕绩效考核〔5〕薪酬管理2、2、4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3〕工资决定与工资构造〔4〕劳动力市场制度2、2、5其他基础知识〔1〕社会学常识〔2〕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方法〔3〕心理学常识〔4〕人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5〕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机构设置与职能〔6〕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机构职能和办案程序3.工作要求本标准对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关系协调师、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的能力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内容。
3、1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知识一、劳动标准实施管理〔一〕劳动标准信息收集1、能够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实施劳动标准的情况和问题2、能够收集整理并汇编国家、行业、地方劳动标准1、劳动标准概念和分类2、法律、法规、规章、其他标准性文件的概念及其他关系3、法律效力〔二〕劳动标准应用1、能够宣讲劳动标准的内容并提供咨询2、能够检查用人单位劳动标准实施情况1、劳动保障监察制度2、劳动保障监察程序、范围和方式二、劳动合同管理〔一〕劳动合同订立1、能够进展劳动合同订立前的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员工背景调查2、能够依法及时办理订立劳动合同的手续3、能够建立、分类管理劳动合同档案和相关信息1、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员工背景调查的原则和内容2、岗位描述的原则和内容3、劳动合同订立程序4、劳动合同档案管理方法〔二〕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1、能够定期收集整理劳动合同履行有关情况2、能够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进展试用期、医疗期和女工“三期〞等管理,及时办理相关手续3、能够定期整理用人单位职业病、工伤等相关信息,并办理相关手续4、能够依法办理劳动合同变更手续1、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则2、工伤和职业病等相关政策规定3、试用期、医疗期和女工“三期〞等相关政策规定〔三〕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1、能够依法及时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相关手续2、能够依法合理计算并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等相关费用3、能够收集试用期满、效劳期满、医疗期满、停工留薪期等信息4、能够收集整理员工离职信息数据1、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规定2、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医疗补助金、工伤职工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医疗补助金等相关费用的规定和计算方法3、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工作交接、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的有关规定三、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一〕集体协商筹备1、能够征集、整理有关集体协商议题的意见和建议2、能够收集有关集体协商议题的相关资料1、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作用、 基本内容和 基本程序2、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区别〔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订立1、能够安排集体协议会议2、能够在协商活动中准确阐述所代表方的立场和利益要求,协调本方人员的立场,力争实现协高目标1、会务管理概念和 基本内容2、集体协商代表的职权和职责〔三〕集体合同履行1、能够向职工解释集体合同的内容2、能够收集整理集体合同履行情况1、集体合同履行的原则2、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分析指标含义 〔一〕劳动规章制度制定1、能够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和同行业有关劳动规章制度的资料2、能够收集整理劳动规章制度涉及的 基本信息3、能够组织安排劳动规章制度讨论会,并整理讨论意见1、劳动规章制度概念界定2、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四、劳动规章制度建设〔一〕劳动规章制度制定1、能够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和同行业有关劳动规章制度的资料2、能够收集整理劳动规章制度涉及的 基本信息3、能够组织安排劳动规章制度讨论会,并整理讨论意见1、劳动规章制度的概念界定2、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二〕劳动规章制度解释和实施情况收集1、能够合理解释劳动规章制度2、能够收集整理劳动规章制度实施的相关情况1、劳动规章制度实施的原则2、劳动规章制度实施情况分析五、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一〕信息沟通管理1、能够按照信息沟通制度要求,编写需要公开的信息2、能够选择适当的信息公开载体3、能够组织职工与管理层的常规见面会4、能够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公开后的职工反响意见1、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统计指标的概念和意义2、用人单位信息公开方式3、问卷设计原则和方法4、访谈提纲设计原则〔二〕劳资协商1、能够收集整理有关劳资协商议题的意见和建议2、能够收集劳资协商议题涉及的相关资料3、能够安排劳资协商活动1、劳资协商的概论和目标2、劳资协商的法律政策3、工会制度〔三〕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的组织召开1、能够收集整理有关职工代表大会议题的意见和建议2、能够收集职工代表大会议题涉及的相关资料3、能够安排职工代表大会会议4、能够监视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落实1、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法定职能、组织机构、审议程序和事项2、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职权和监视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一〕员工申诉处理1、能够受理员工申诉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提出处理建议2、能够定期汇总和分析员工申诉情况1、员工申诉的概念和特征2、员工申诉途径和程序〔二〕劳动争议协商1、能够提出双方的争议焦点,并提供法律咨询2、能够协助双方就争议的问题达成一致,形成和解方案1、劳动争议协商概念2、劳动争议协商特征和程序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三〕劳动争议调解1、能够受理调解申请,并依法完成调解前的准备工作2、能够依法调解处理个别劳动争议1、劳动争议调解的依据和方法2、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四〕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事务办理1、能够收集准备与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相关的资料2、能够收集分析类似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案例3、能够办理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相关事务1、仲裁、司法文书写作2、劳动仲裁和诉讼的 基本程序〔五〕劳动争议案卷管理和案件信息统计分析1、能够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卷2、能够定期汇总和分析协商、调解、仲裁以及诉讼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信息1、劳动争议案卷管理方法2、劳动争议处理主要指标含义3.2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功能工作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