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二编 古诗知识梳理 专题十一 文言文(一)文言文知识梳理精讲.doc
8页专题十一 文言文(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贵阳六年中考命题规律篇目体裁考查情况考点分析《陈涉世家》记叙文2013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情节 ④照应《唐雎不辱使命》记叙文2014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情节 ④写作手法*隆中对叙事说理贵阳近5年未考——*出师表叙事抒情贵阳近5年未考——公输记叙文2010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照应 ④人物形象《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议论文2016年贵阳已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2012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论证方法 ④层次鱼我所欲也,议论文,贵阳近5年未考,——*《庄子》故事两则,寓言故事,贵阳近5年未考,——曹刿论战,记叙文,2015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层次 ④概括内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文,2011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内容概括 ④人物形象*愚公移山,记叙文,贵阳近5年未考,——考情透视, 根据贵阳近5年来文言文的考查来看:①选文都出自九年级上下册中的文言文讲读课;②题型没有变化;③题量4题;④分值除2014年是13分外,其余4年都是12分只是考点根据选文文体略有变化预计2017年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不变。
贵阳中考考点突破【例1】(2015贵阳中考)曹刿论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委而去之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3)亲戚畔之________(4)故君子有不战________【答案】(1)离开;(2)限制;(3)通“叛”,背叛;(4)所以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___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________的重要性答案】人和;仁政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是先分后总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答案】D, 文言实词和虚词(近6年必考)【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近5年贵阳考查过的文言虚词有“以”“乃”“于”余下的11个也要纳入复习的范围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和靠平时积累 文言句子翻译(近6年必考)【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内容理解与概括(2011、2012考查过)【方法指导】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例2】(2016柳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做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乡人曰 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答案】D2.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答案】(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3.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解析】分析人物特点要从其言行入手,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责任心和爱国精神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认为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表现出他洞察时政,深谋远虑的特点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表现出他善于观察,把握战机的特点和沉稳冷静,机敏果断的性格答案】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4.(原创题)本文是如何做到过渡自然、上下勾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密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5.(原创题)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人物分析(贵阳2011、2010考查过)【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和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概括的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情节与层次(贵阳2015、2014、2013、2012考查过)【方法指导】1.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方法】概括故事情节,首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可根据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换、人物情感的变化等将情节划分为几部分;其次,根据主题,适当取舍,分层概括事件;最后根据要求准确表述。
2.划分段落层次,由于体裁不同,方法不同文言文中记叙文可按时间、地点的变化、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事物间各方面的关系等划分段落层次议论文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来划分 写作手法(2010、2013、2014考查过)【方法指导】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1.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2.结构手法:①照应(2013、2010考查过):照应题目,前后照应,首尾照应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3.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2014年考查过):将________的虚写与________的实写相结合,突出事物________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⑤以小见大⑦托物言志⑧卒章显志⑨间接抒情⑩动静结合贵阳六年中考真题及模拟(一)唐雎不辱使命(2014贵阳中考)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