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经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x
9页国外经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 利率市场化是早晚的事,如何应对?这是我们要做的功课杭州/周武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利率市场化在有些国家或教科书上又被称为利率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利率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金融交易主体,或者说在金融机构运作过程中,利率通过整个市场的供需均衡来自由决定,其不再受到国家或政府的管制,国家或政府只能被动或间接地实施一些政策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很多时候都只是滞后的或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利率是货币的“价格”与一般商品市场同出一辙,其价格如果是政府说了算,并非依靠市场自己来自由决定,那么利率市场化就没有可能上世纪中后期,国际学术界曾经一时的热点话题即主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国外学者不断呼吁发展中国家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同时还以学术理论的肯定证明他们的理论的支撑上世纪80年代初期,Fry利用了累计时间序列回归估计模型对亚洲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实际平均利率如果朝着自由市场的均衡点上涨1%时,实际经济的增长率也将增长0.5%与此同时,Fry还选择了61个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函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实际利率每低于自由市场均衡利率1%时,则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5%。
随之,Lanyi和Saracoglu选择了21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对这些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10年间的实际金融资产和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发现,实际利率与国家金融资产增长率、GDP增长率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银行使用了同样的研究方法,把Lanyi和Saracoglu原来的21个样本国家扩大到了34个,得出结论:正实际利率国家与负实际利率国家的投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实际利率国家的投资效率为负实际利率国家投资效率的5倍左右CJelb通过实证也发现,1965~1985年,这34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并且计算出了这个相关系数在0.2~ 0.6之间同时期,Polak选择了40个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率和经济年增长率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18~ 0.27之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初,Roubini和Salai-Martin使用了多变量方程模型,对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金融的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增长有着促进作用从央行最近两年出台的政策中,也可明显看出国家对金融机构之间利率的管制已逐渐放松,这是史无前例的。
总之,无论是在理论方面的实证上,还是在我国各种政策的变化上,利率市场化已不再是是否到来的问题,而是何时到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其到来之时,能够做好“迎接”并且好好“安顿”,这就需要我们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美国、日本、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历程和经验教训1.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刚过,美国就制定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标志着其进入了利率的管制时代,直到70年代美国发生了因石油危机而导致的经济危机时,美国市场利率水平高到了不可控制的局面,相比之下,银行存款利率就低的可怜存款利率过低,导致大笔存款外流,资金都投向了收益更高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银行业为了减少大量资金的外逃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而这些创新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穿着“马甲”,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掉国家利率的管制,更多的是根据当时市场真实货币供需情况来进行定价,这也标志着美国利率市场化萌芽的开始尽管银行业在不断的创新金融产品,但是国家对利率管制中的Q条例太过于霸道,不管怎样银行业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款资金外流的现状,并且由于Q条例导致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显著。
1980年,美国政府制定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表明,自1980年起的6年中,逐步取消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即取消Q条例随之而来的《加恩一圣杰曼存款机构法》中,明确规定了废除Q条例的细节、步骤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法律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大规模的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这些都保证了利率市场化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未给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虽然在Q条例刚废除那段时期,由于实际利率的上升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并未蔓延开来,对经济也未造成太大的影响,通货膨胀维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实际利率也开始回降到了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业两级分化的现状日益凸显,大银行不断地在发展壮大,而中小银行却持续走下坡路,最终一家接一家持续性地破产倒闭,掀起了当时美国短时期内的中小银行倒闭潮2.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较长,从1977年开始,经历了17年的漫长历史二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发展经济,但是经济形势并不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日本对利率开始了较严格的管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行低利率的政策。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到了一个低增长的时期日本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不断地通过公共建设投资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导致财政赤字日渐增加,一时间政府对获取资金而感到的效用满足感空前的膨胀权衡之下,日本政府只能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同时为了增强国债的流动性[来自wwW.lw5U.com],日本政府又对国债流通市场进行了规划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开辟,由此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大幕被揭开了日本从国债入手,国债率先实行了利率市场化,随之货币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产品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1978年,日本政府实施了银行拆借利率的弹性化、对于银行之间票据买卖利率的自由化,标志着日本银行之间市场利率化的到来在实行了银行之间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自由化之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存款和贷款利率的管制1994年,日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先后实现了自由化,到此,日本利率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也就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句号对货币市场品种不断的丰富、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是日本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虽然一时间存款利率上升给各银行和企业融资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但是日本政府看到了这些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所以在利率完全放开的同时,政府仍然保留着对利率有一定限制的政策措施,比如,各金融机构不能自己决定利率,支付利息必须由市场利率决定等等。
表面上看似乎是日本政府并未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日本也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但是这也是日本政府为了稳定金融秩序,让利率市场化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举措,历史也证明了这种决策的明智性,当时主要体现在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3.阿根廷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较成功的成功者的经验固然可取,但是从失败者身上我们也能学到不少东西阿根廷作为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其在利率市场化方面着手较早1971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形势并[来自wwW.lw5u.CoM]不好,在通货膨胀严重等许多宏观问题还处于未解决的状态下就毅然决然地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监督放开了,对信贷不再干涉,最高利率也任其发展,政府不再管制,整个过程还不到一年利率市场化的快速实施很快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贷款利率也直线飙升,远远超出了事先的预期,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企业因成本过高而无法偿还贷款,走向了破产倒闭面对这一现状,阿根廷政府立即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行了10多万亿的货币,试图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但是,发行大量货币无疑让本来就存在的恶性通货膨胀“雪上加霜”。
企业毫无悬念的持续倒闭,通过连锁反应,银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开始持续倒闭,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放弃利率市场化阿根廷的失败归结于其时机选择不当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家经济形势并不稳定,市场金融机构的运营机制还不完善,政府的监管也不到位更为严重的是,阿根廷激进的改革模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恶化和债务危机的到来中小企业的持续倒闭进而对中小银行业的冲击,整个经济形势开始恶化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国外经验的启示在利率这个问题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管制还是较严格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的想法开始萌芽并将这些想法付诸了一定的行动,主要表现是:在货币市场,国家放开了各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在债券市场,国家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和银行之间市场国债的发行利率;在外币境内市场,国家放开了外币的境内贷款、大额外币的存款利率2002年,我国选择了8家农村信用社作为存贷款利率化的试点,赋予它们自由决定利率的权利2004年,中央银行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决定不在限制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之间贷款利率的上限考虑到城乡信用社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从而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规定其贷款利率浮动必须控制在基准利率的2.3倍之内,而其他所有的金融机构下线仍然保持原来基准利率的0.9倍水平。
至此,我国利率在金融机构之间上限已实现了突破,为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迈出了一小步2012年6月,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之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19日,中央银行决定从7月20日开始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贷款利率0.7倍下限和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同时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也不再管制上限,以及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不作任何调整到目前为止,这可以说是我国在金融领域内影响最为广而深的改革举措,暗示着我国在利率改革方面已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最后一步利率市场化很可能不期而至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1.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利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利率高低对经济是否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并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其实是对利率进行更好的管理与有着长期丰富金融监管经验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显然还需要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监管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金融的监管的力度决定着金融秩序是否能够稳定,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有着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使其能够比较稳定的实行改革。
2.循序渐进地进行凡事“欲速则不达”,利率市场化不宜操之过急阿根廷激进式的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我们要引以为戒日本的改革过程值得我们借鉴,稳健型的改革模式,国债先行,以稳定金融市场,再逐步实施改革步骤,使经济避免受到比较大的波动应遵循我国经济改革方面一直奉行的“渐进式”风格,如此,不仅能够在改革过程中获取协同效应,而且在一个充裕的时间中,改革可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即便发生了一些未预料到的情况,也可及时地做出调整,以保障改革的平稳性3.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保护政策应“未雨绸缪”中小金融机构的抗压承受能力应成为国家是否完全放开利率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的市场利率化结果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像美国一样,虽然成功地实施了改革,但是最终银行业的两极分化,导致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持续倒闭金融机构倒闭了,存款人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最终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就会产生,社会的安定也会受到一定的威胁,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所以国家应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一些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保护的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全方位考虑可能发生的问题,以预防为主4.以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为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是否牢固决定着结果是否能如愿。
如果经济处于动荡时期,利率自然会受到影响,不能保障其稳定性和受控制性,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埋下了隐患,可能随时出现无法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