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愤、咏怀八十二首学案.pdf
2页中学高二语文系列学案使用时间: 2015-12-2 主备人 : 备课组成员 : 审核人:励志名句 ;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德奥弗拉斯多1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和背景2. 体会作者在诗中思想感情3. 学习诗中的抒情技巧学习情境《书愤》: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 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 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 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预习导学:(见练习册)1. 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 掌握古典诗歌“炼字”题解答技巧。
一、练一练1. 夯实基础(见练习册)2. 思维热身:晨读套餐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赏析3. 知人论世,确定感情基调,划分诵读节奏,诵读全诗,初步体味作者情感《书愤》二、理一理1. 诗人“书”了哪些事?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4. 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三、高考链接:2015 年 新课标全国 1 卷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 分)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书愤》答案: 1. 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中学高二语文系列学案使用时间: 2015-12-2 主备人 : 备课组成员 : 审核人:励志名句 ;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德奥弗拉斯多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或者答: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3.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 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 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 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 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4. 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 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 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 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 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 沉。
——对比手法:(1)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2)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答案:1. 孤独忧愤( 1 分);高洁不群( 1分)2. 以动衬静( 1 分)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2 分)赏析:可叹!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虽然给阮籍带来了当时士子热情的追捧和效仿;竹林名士的社会影响,尽管给阮籍带来了当时统治者极力的保护和笼络,可每每夜深人静,独自面对孤鸿悲鸣,翔鸟惊飞时,一代名士阮籍的内心,却还是如死一般的落寞与孤寂正如他《咏怀?第一首》所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清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 看到月映薄帷, 感到风动衣襟, 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 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卷下),“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人间词话》卷上)。
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