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酸碱平衡紊乱与血气分析ppt课件.ppt
88页酸碱平衡紊乱与血气监测,1,,对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恩格斯,2,前言,人体内环境只有在适宜的酸碱环境中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PH7.35~7.45 在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从食物中摄取酸性或碱性物质,但通过体内的缓冲系统、肺、肾的调节,使血液PH在正常范围内—酸碱平衡(排酸保碱是调节的主旋律、实质) 诸多因素(包括围术期的机械通气、输血输液、药物),特别是一些病理因素能破坏这种平衡—酸碱平衡失调,3,提纲,基本理论—酸碱概念、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血气监测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常见酸碱失衡的诊断及治疗原则,4,基本理论—酸碱的概念,凡能释放H+的物质称为酸(H+的供者);凡能接受H+的物质称为碱(H+的受者) 弱酸、弱碱提供或结合H+ 均是可逆的 一种酸的存在必然有相对应的一种碱,,,,,,,,,,,,,,,5,基本理论—酸碱平衡,体液的酸碱平衡的实质—[H+]的平衡 动态平衡 由机体的呼吸和代谢两部分参与完成 酸碱平衡与机体的呼吸、代谢状态以及肺、肾功能直接相关,6,基本理论—酸碱平衡,体内酸的来源,一是细胞代谢过程产生;二是从体外摄入如食物或药物等。
体内的酸可分为: 挥发性酸:指CO2,由碳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等生物氧化所产生体重60kg的人,每天产生约15 000mmolCO2或H2CO3 非挥发性酸(固定酸):指硫酸、磷酸等,固定酸的产生与蛋白质代谢有关每天可产生50~100mmol H+ 有机酸:指糖和脂质中间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酮酸);正常时这些酸被氧化为CO2与H2O,不会直接影响体液PH;在异常情况下,这些酸才会蓄积于体液,导致酸中毒,7,基本理论—肾与HCO3-,(一)肾对HCO3-的重吸收 净排酸量NAE=尿铵UNH4++可滴定酸UTA-UHCO3- 净排酸量等于产生的固定酸时,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尿中不会有HCO3-排出体外 肾小球滤过的HCO3-总量约4320mmol,必须全部重吸收,否则NAE为负值,相当于血液中加入等量的H+ 近曲小管占85%,髓袢升支粗段1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5% 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起效较慢(完全适应需几天时间),但调节能力最强,8,基本理论—肾与HCO3-,肾小管示意图(米勒麻醉学第7版),9,基本理论—肾与HCO3-,,血 流,,,上皮细胞,近 曲 小 管 及 髓 袢 升 支 粗 段 (95%),,,CO2,H2O,,,CA,H2CO3,,,H+,HCO3-,Na+-H+泵,H+泵,,,,H+,Na+,HCO3-,,,CA,H2CO3,,,H2O,CO2,,组 织 间 隙,,,,管腔膜,,基侧膜,,紧密连接,Na+-K+泵,,,Na+,K+,转运载体,,HCO3-,,Cl-,,,,,Na+,,排出,10,基本理论—肾与HCO3-,远曲小管及集合管(5%) 由主细胞和闰细胞组成 主细胞重吸收Na+;闰细胞分泌H+和重吸收HCO3-;以NaHCO3的形式进入到血液,11,基本理论—肾与HCO3-,(二)HCO3-重吸收的调节 球-管平衡 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的量随GFR增减而增减 机体的酸碱状态 酸中毒(代酸、呼酸)时,HCO3-重吸收增加 醛固酮 直接刺激闰细胞分泌H+ 促进主细胞吸收Na+,也促进的分泌H+(Na+-H+逆向转运),12,基本理论—肾与HCO3-,(三)肾脏新的HCO3-生成 肾脏仅仅把滤过的HCO3-全部重吸收回血液,机体仍不能保持酸碱平衡。
因为体内每天还产生50~100mmol固定酸需要被缓冲故肾脏还应重吸收等量HCO3-以补充碱贮,这一部分HC03-生成与滤过HCO3-无关联,称为肾新生成的HCO3- 新HCO3-生成量与管腔HP042-/H2PO4-与NH3/HN4+两类缓冲物密切相关,13,基本理论—肾与HCO3-,磷酸盐(HP042-/H2PO4-) 管腔液的HPO42-来源于肾小球滤过,其滤过的HP042-量不受机体酸碱状态的影响,而与钙磷代谢有关,其量亦有限,故在促进新HCO3-生成方面起次要作用,,血 流,,CO2,H2O,CA,H2CO3,,,H+,HCO3-,,,Na+-H+泵,H+泵,H+,,,,Na+-K+泵,,,Na+,K+,转运载体,HCO3-,,Cl-,,,,Na+,,HPO42-,H2PO4-,+,,,14,基本理论—肾与HCO3-,NH3的分泌(NH3/NH4+) NH3具有脂溶性,能自由扩散,扩散量取决于两种液体的pH值小管液的pH较低(H+浓度较高),所以NH3较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能与小管液中的H+结合并生成NH4+,小管液中NH3浓度因而下降,于是管腔膜两侧形成了NH3浓度梯度,此浓度梯度又加速了NH3向小管液中扩散。
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 促使NH3分泌 血 流,,CO2,H2O,CA,H2CO3,,,H+,HCO3-,,,Na+-H+泵,H+泵,H+,,,,Na+-K+泵,,Na+,转运载体,HCO3-,,Cl-,,,,Na+,NH3,NH4+,+,,,,K+,,NH3,,,,,15,基本理论—H-H方程式,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H2CO3/HCO3-是体液中最重要的缓冲对 Henderson公式: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K为碳酸的离解常数,,*PK是常数,相当于溶质50%离解时的PH值 *ɑ是CO2的溶解系数,即在每1mmHgPCO2下,1L血浆中的 CO2的溶解量,约为0.66ml,16,基本理论—H-H方程式,正常情况下: 动脉血的[HCO3-]为24mmol/L; PaCO2为40mmHg,ɑ×40=0.03×40=1.2mmol/L; 因此,PH=PK+log24/1.2=6.1+log20/1=7.4 H-H方程式的意义 1、PH值取决[HCO3-]和PCO2的比值;不论[HCO3-]和PCO2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比值为20/1,PH就保持7.4 *揭示了临床上发生代酸或代碱、呼酸或呼碱时,PH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的原因,17,基本理论—H-H方程式,2、在H-H公式中: *[HCO3-]反映的是代谢性酸碱平衡及其失常的情况,主要由肾调节—代谢分量 *PCO2反映的是呼吸性酸碱平衡及其失常的情况,主要由肺调节—呼吸分量 *PH受呼吸和代谢因素共同影响,即与肺、肾功能密切相关 *代谢性酸碱失衡由[HCO3-]发生原发性变化引起; 呼吸性酸碱失衡由PCO2发生原发性变化引起 *事实上,血气分析中直接测得参数只有PH和PCO2,其他参数均是以H-H公式为基础计算所得,18,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正常血液pH相当恒定,即PH=7.4,其波动范围7.35-7.45;这是由于机体具备完善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
调节的三种方式:缓冲、代偿、纠正 离子的转移影响H+ 的分布(H+的总量没有发生改变),可对PH产生影响,但不属于调节范畴19,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一)缓冲 缓冲作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化学反应: HCl(强酸)+NaHCO3 NaCl+H2CO3(弱酸) NaOH(强碱)+H2CO3 H2O+NaHCO3(弱碱) 缓冲作用的特点: 1、作用发生快,能量有限 2、脏器功能正常作为基础,否则作用非常有限 3、缓冲作用由缓冲对完成;每个缓冲对由一弱 酸与其弱酸盐组成,,缓冲,,缓冲,20,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缓冲对——人体细胞外液共有两类五对缓冲系统 开放性缓冲对—H2CO3-NaHCO3(作用最大) *含量大(53%) *H2CO3极不稳定,分解为CO2和H2O,CO2随呼吸排出体外,故称为—开放性缓冲对 非开放性缓冲对: 1、NaH2PO4-Na2HPO4:细胞外液中含量不多,作用不大,在肾小管泌H+、新生成HCO3-有重要作用 2、HPr-Pr-: *通过运输CO2来调节[H+]: *由于HPr离解度比H2CO3更低,可对H2CO3起缓冲作用,以抵消H2CO3产生H+的影响,同时新生成HCO3- *对呼吸性酸碱衡更有价值,CO2+H2O,NaPr,+,H2CO3,,NaHCO3+HPr,,21,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3、HHb-Hb-(还原血红蛋白酸-还原血红蛋白根) 4、HHbO2-HbO2-(氧合血红蛋白酸-氧合血红蛋白根) *两者亦在运输CO2的过程中起缓冲作用 *是最重要的非碳酸缓冲系 *对含碳(H2CO3)和不含碳(非挥发性)的酸均有作用 *进入血浆中的CO2大部分在红细胞中转化成HCO3-和H+,通过HCO3--Cl-交换,HCO3-进入血浆,22,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小结: 如呼吸功能正常,通过HCO3--H2CO3缓冲效应,由呼吸排出CO2的效率最高;如呼吸功能受损,则血红蛋白缓冲对起主要作用,尤其是还原血红蛋白,其次血浆蛋白缓冲对亦起重要作用。
如呼吸功能障碍持续,CO2不能被排除,结果使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缓冲对潜力耗竭,[HCO3-]/PCO2=20/1就势必发生变化;此时机体唯一调节方式就是代偿,即依靠肾排出H+和保留HCO3-,23,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二)代偿 代偿系指[HCO3-]/PCO2中的一个分量发生改变时,由另一个分量继发变化而使得比值接近20/1 两种形式: 代谢分量代偿呼吸分量(肾代偿肺) 呼吸分量代偿代谢分量(肺代偿肾) 肺的代偿性调节是通过增加或减少CO2的排出来实现的;肾的代偿则是通过排出H+和重吸收HCO3-或保留H+和排出HCO3-来实现的,,[HCO3-]原发 或,PCO2 代偿 或,,,,,PCO2 代偿 或,,,,[HCO3-]代偿 或,PCO2 原发 或,,,,,24,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代偿是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机制,其特点如下: 1、肺快肾慢—快与慢是指代偿作用的产生、达到最大代偿程度、消退的速率 *肺代偿始于代谢分量发生变化后30-60分钟;数小时达峰 *肾代偿始于呼吸分量发生变化后8-24小时;5-7天达峰;消退约在呼吸分量纠正后的24-72小时 —临床慢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当病程达1W时,机体(肾)对呼酸的代偿已非常充分,PCO2升高,[HCO3-]亦相应增高,其比值仍接近20/1;PH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经通气治疗后,CO2迅速排出,PCO2下降,而肾代偿仍在继续,在一定时间内仍将排出酸性尿,出现代碱,甚至碱血症,危及生命!,25,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2、代偿极限概念—代偿作用是有限度的 *肾代偿呼酸极限:呼酸患者的PaCO260mmHg(PCO2=0.03×60),肾也无法使HCO3-40mmol/L(20/1) —即HCO3-≦40mmol/L或BE≦15mmol/L就是肾的代偿极限;如呼酸患者BE15mmol/L,则应考虑该病例合并代碱可能 —以(SBE、标准碱剩余)为指标,其判断公式如下: BEecf=-10.7+0.285×PaCO2±3.8 将实测的PaCO2代入计算可得最大代偿时的BEecf。
PaCO260mmHg时,,,,,BEecf实测BEecf计算,代偿不足或代酸,BEecf实测BEecf计算,代碱,26,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肺代偿代酸极限: —一般而言,PaCO2在15-20mmHg是肺代偿代酸的极限 *慢性呼碱罕见,可见于不恰当的机械通气 *肺代偿代碱:由于受生理机制的限制,其作用微小,27,基本理论—酸碱平衡的调节,小结: *代偿是一种继发性改变,变化幅度上不会超过原发分量 *代偿分量的改变使PH变化幅度减小,但PH的变化趋势与原发分量一致,即代偿不会过度 *临床发现“过度代偿“应考虑复合型酸碱失衡 *认清原发性改变和继发性改变的关系,凡不符合代偿的速率和幅度者,均应考虑存在复合型酸碱失衡 *治疗上不宜过急,在纠正原发性改变时应与代偿性改变的变化相适应,28,基本理论—酸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