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ADPRO使用统一规定.doc
13页STAAD/PRO使用统一规定目次 1 总则...................................................................2 1.1 目的.................................................…..............2 1.2 范围...................................................……..........2 1.3 引用文件.............................................……............2 2 概述...................................................................2 3 基本风压值的修正.......................................................2 4 地震参数相应的选择.....................................................3 5 屈服应力的相应选用.....................................................3 6 荷载规定...............................................................4 6.1 各组荷载定义.......................................……..............4 6.2 吊车荷载数据.......................................……..............47 结构计算长度系数取..................................….................4 8 钢结构设计荷载组合规定(按AISC)...........................….........5 9 地基及基础设计时荷载组合规定(按GB50007)...................…........9 附录A 基本风压值增大系数确定依据.......................................13 附录B 地震分区系数参考资料.............................................13 1 总则 1.1 目的 为使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在我国化工厂钢结构的计算中,正确地使用STAAD/PRO软件,特编制本规定。
1.2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设备承重钢框架的计算 1.3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UBC(94版) 美国统一建筑法规 AISC 美国钢结构设计规范 2 概述 2.1 原“STAAD/PRO程序”注对中国的相关规范来讲尚不够完善,因此工程计算时应对UBC及AISC有关计算公式(与中国相关规范不同的部分)作相应的修改 2.2 根据我国新颁的标准规范,本规定对原“STAAD/PRO使用统一规定”作了相应修改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a) 基本风压值的修改; b) 地震参数相应的选择 注:原“STAAD/PRO程序”是按照美国统一建筑法规UBC(94版)及美国钢结构设计规范(AISC)进行编制的,它具有能选出钢材型号;验算构件的强度及稳定性;优化设计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钢结构的设计 2.3 对于二层以上(不包括二层)的设备承重钢框架,活荷载注取值按GB50009规定,一般取值为:4kN/m2。
注:活荷载包括:检修人员和检修人员携带的部分检修机具重量 2.4 若检修荷载单列,则风载和地震作用下的活载荷取值: ——地震时,活载荷为:1kN/m2; ——正常操作时,活载荷为:2kN/m2 2.5 当对二层及单层结构地基及基础计算时(参见GB50017第条),应将相应活荷载的折减系数0.75,提高为1.0 3 基本风压值的修正 作用在结构上的设计风压值P按下式计算: P = Ce·Cq·qs·Iw (3-1) 式中: Ce ——与高度、暴露度、阵风有关的组合参数,可由UBC规范(94版)表16-G中查得 Cq ——风荷载体型系数,可由UBC表16-H中查得 Iw——建筑物重要性系数,可由UBC表16-K查得,一般工业厂房和室外钢框架结构Iw值,可取1.0 qs——作用于33英尺标准高度处的基本风压值,此值可从UBC规范(94版)表16-F中(由当地的基本风速确定后)对应查得按我国规范GB50009,确定基本风压值WO公式为:W0 = V02 /1600 二者是不相同的(详见表3),须乘以1.46倍增大系数(详见附录A) 表3 两规范中基本风压值WO条件的差异 规范离地标准高度频率最大风速VO( m/s ) UBC(94版)表16-F 33英尺(相当10m)50年一遇3秒钟瞬时GB50009-2001 10m 50年一遇10分钟平均 4 地震参数相应的选择 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设计基底剪力(V),可按UBC规范(94版)中式28-1来计算: V=W (4-1) 式中: I——建筑物重要性系数由UBC,表16-K查得,一般取1.0。
C——可按UBC,式(28-2)进行计算 W——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若用于设备承重框架,则取全部恒载和1kN/m2活荷载 Rw——结构类型系数;可由UBC,表16-N查得一般抗弯的钢框架结构在高度 160英尺(50m)以内取6,在钢管廊有支撑方向建议取8 Z——地震分区系数,由专业负责人确定 注: ① 场地系数S,由UBC 表16-J查得 ② 由于中美规范为不同的体系,地震作用与地质状况、结构自振周期、荷载取值等有关,设计时应分别按两国规范计算出地震作用,再进行比较、调整 5 屈服应力的相应选用 当采用国产钢材时,应根据钢材的厚度不同,相应选用不同组别的屈服应力,详见GB50017 6 荷载规定 6.1 各组荷载定义 组合序号荷载名称荷载代号备注1 结构自重[D] 杆件自重2 结构防火层重[DF] 3 楼板恒载[DP] 4 设备空重[DG] 包括保温和内外附件重及钢梯等重5 设备操作时的物料重[EOL] 6 设备充水试压时水重[ETL] 7 管道空重[PL] 包括保温重8 管道操作时物料重[POL] 9 管道充水试压时水重[PTL] 10 楼面活荷载[L] 安装专业提供或按结构设计统一规定11 管束抽芯力[B] 安装专业提供或1.0X管束重12 温度产生的摩擦力X [TF] 管道或卧式容器,沿X方向13 温度产生的摩擦力Z [TF] 管道或卧式容器,沿Z方向14 固定管道推力X [TA] 安装专业提供,沿X方向15 固定管道推力Z [TA] 安装专业提供,沿Z方向16 风荷载,左风即+X方向X [W] 17 风荷载,右风即-X方向-X [W] 18 风荷载,后风即+Z方向Z [W] 19 风荷载,前风即-Z方向-Z [W] 20 设备重产生的地震作用X [QE] 左方向即+X方向21 设备重产生的地震作用-X [QE] 右方向即-X方向22 设备重产生的地震作用Z [QE] 后方向即+Z方向23 设备重产生的地震作用-Z [QE] 前方向即-Z方向24 地震作用,左方向即+X方向X[E] 25 地震作用,后方向即+Z方向Z[E] 6.2 吊车荷载数据 组合序号荷载名称荷载代号备注26 吊车桥架自重[DN] 27 最大轮压产生的竖向荷载[Dmax] 28 最小轮压产生的竖向荷载[Dmin] 29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X [TD] 左方向即+X方向30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X [TD] 右方向即-X方向注:本表仅考虑单跨常用的一台吊车情况,当双跨均有吊车,或单跨但垂直该跨有吊车时,由单体设计按最不利组合自行确定。
7 结构计算长度系数取值 7.1 无侧移情况(在框架体系中设有斜撑时) 联接类别规范取值建议取值上端铰接下端铰接1.0 上端刚接下端刚接0.65 1.0 下端刚接上端铰接0.80 1.0 上端刚接下端铰接0.80 1.0 7.2 有侧移情况 联接类别取值范围上端铰接下端刚接< 2.0 上端刚接下端刚接< 1.2 上端刚接下端铰接< 2.0 注:具体数值由专业负责人确定 8 钢结构设计荷载组合规定(按AISC) 8.1 对于一般承重主框架梁、柱(不包括平台、次梁及支承设备的梁),可按AISC规范要求进行组合 8.2 对于风与地震组合时,允许应力提高1.33倍,即组合时乘以1/1.33=0.75系数 8.3 使用美国规范,在风载荷统计上与中国规范有差别,则风载荷应乘以增大系数1.46 8.4 各工况下楼面活载系数 各种工况楼面活载系数正常操作时0.5 有风时0.5×0.75=0.375 地震时0.25×0.75=0.188 充水试压时1.0×0.85=0.85 检修加风荷载时1.0×0.75=0.75 8.5 当正常操作工况下,按以下组合: 组合序号30——正常操作组合 [1.0×(1+2+3+4+7)+1.0×(5+8+12+13+14+15)+0.5(10)] 组合序号31——正常操作组合+正X方向风 [1.0(1+2+3+4+7)+1.0(5+8+12+13+14+15)+0.5(10)+1.46×(16)] 0.75 组合序号32——正常操作组合+负X方向风 [1.0(1+2+3+4+7)+1.0(5+8+12+13+14+15)+0.5(10)+1.46×(17)] 0.75 组合序号33——正常操作组合+正Z方向风 [1.0(1+2+3+4+7)+1.0(5+8+12+13+14+15)+0.5(10)+1.46×(18)] 0.75 组合序号34——正常操作组合+负Z方向风 [1.0(1+2+3+4+7)+1.0(5+8+12+13+14+15)+0.5(10)+1.46×(19)] 0.75 组合序号35——正常操作组合+正X方向地震 [1.0(1+2+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