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学案定.doc
94页宜宾市四中高中历史导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四川省考试要求】1.知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2.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3.知道商周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知道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4.了解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5.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力役制度6.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学习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教材阅读】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阶段:中国农业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原始社会的 创制了原始农具 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2)、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在这一时期形成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②曲柄锄(便于中耕)、大镰(便于收割)、耦犁(二牛牵引抬杠)、铁铧犁等得到推广③农耕生产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④ 时,在某些地区出现一牛挽犁,取代耦犁⑤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革命性进步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 ①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过渡形式②演变: , ,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铁器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开垦;②公元前 年,鲁国实行 ,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③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北魏均田制)、 (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小农经济的含义(1)、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指随着铁犁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为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 ;② ,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③自耕农是国家 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④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 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精耕细作4)、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5)、中国古代重大 ,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6)、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7)、到近代以后,小农经济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教材解读】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技术,铁农具出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教材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1)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地主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但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是以不平等的分配为前提的:占有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占有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土地,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分配驱使缺乏土地的农民同地主结成租佃关系,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2)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就导致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无数小农经济破产,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课堂练习】【典型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答案】C【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图文结合,较好地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中限定条件词是“商朝”和“农耕生产”A项是商朝的刑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此题图文结合,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根据课本知识,春秋才出现铁器和牛耕,可以以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选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因而,正确选项只有C典型2】(2007年高考海南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答案】B【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典型3】.(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点拨】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典型4】.(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答案】A【点拨】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位于今安徽寿县南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典型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答案】D【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中世纪西欧/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的特征分析: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一特点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1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
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2分册第10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ABC都是错误的.【典型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答案】C【点拨】战国时期的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典型7】(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题)“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答案】A【点拨】抓住题干中的“夫耕女织”,可看出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典型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点拨】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典型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