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农民画审美特点.docx
14页摘 要主要对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征及其美育启示进行研究,然后从同安农民画的起源、审美特点、发展趋向、形成原因及其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论证,研究证明同安农民画作为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并且它在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发挥着自身的美育功能, 推动当代美育建设 关键词:同安农民画;审美特点;美育AbstractMain aesthetic features of deep farmer paints and aesthetic enlightenment for research, and then from the deep origi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farmer paints, formation causes and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ves that deep farmer paints as a folk art, has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it while get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lso play their own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Key words:Tongan peasant pain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education目 录引言 1一、 同安农民画的起源及发展 1二、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形成原因 3(一)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 31.同安农民画体现闽南乡土气息 32.同安农民画追求大胆随性 43.同安农民画讲究托物言志 5(二)同安农民画审美特点的形成原因 8三 、对当代美育建设的启示 8(一)美育要大力挖掘优秀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8(二)美育要强调全民参与,农民画进课堂 9(三)美育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10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1引 言 在当代,政府的高度重视美育。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了:“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美育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1]近年来,地方民间美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美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就强调:“要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美育课程所以要重视民间美术与美育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也有利于美育的发展虽然同安农民画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征及其在美育中的运用意义非凡,但目前主要研究同安农民画的文献仅有以下三篇:夏寒《厦门同安民间绘画的态势和价值取向刍论》讲述了同安农民画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涂慷《论同安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从同安农民画的闽南文化风采、美学观念、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个方面来论同安农民画的艺术特点;张翼翔《民间绘画的现代性初探_以同安农民画为例》讲述了同安农民画现代发展的特点且他们的研究主要注重对同安农民画的特点及传承发展的探讨,而本文则从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出发,探究同安农民画对当代美育的作用及其实施路径,力求在传承同安农民画的同时促进美育发展。
一、 同安农民画的起源及发展同安农民画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安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风、民俗、民情表现为主,清晰记录了同安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变迁[2]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安农民画也在不断的寻求发展创新,以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同安农民画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形成规模196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同安农民画展作品选》,此后不仅同安参与农民画的人员不断增加,还“有很多作品被选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3],“到70年代初,同安全县参加创作和学习农民画的人已经达到120多人[4]在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同安农民画开始崭露头角,作品《春》作为福建省仅有的两幅参展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中国民间艺术馆收藏,至此同安农民画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988年,同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5]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同安农民画在2019年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有4幅同安农民画作品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壮丽七十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它们分别是纪万水《两岸民间真情在》、杨奕护《荔枝红了甜在心里》、何文亮《两岸渔家中华情》、陈巡《大岞渔女》。
在社会的推进中,同安农民画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加上当今国家和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现今的同安农民画画家已经不再局限于“农民”这个角色,也不再局限于“业余画家”这个身份例如:老一辈农民画家梁金城老先生,现如今也拥有了非遗传承人这个新身份,同时,农民画的队伍也陆续加入了一批年轻的作者但如今同安农民画的发展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些农民画家因为外部环境的冲击而转行了,这导致目前只剩下六七位专门从事同安农民画的画家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和保护民间美术,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农民画的发展面临了许多难题为此同安农民画画家们开始不断寻找各种方法来突破困境,努力寻求一条同安农民画继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如用大漆技艺创作农民画,这种风格是在保留同安农民画原有艺术语言的基础上,与漆画的技法相结合,以达到两种艺术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结果通过漆这个特殊材料的表达,不仅使农民画的色彩更加丰富,还增加了整个画面的质感农民漆画以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既有传统进行革新,这一革新对同安农民画的传承和发扬益处极大与此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还要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同安农民画服务老百姓,画家们选择了现代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开始生产有关于同安农民画的各种文创衍生品,并且依托于同安旅游产业,在同安影视城设立了同安农民画创作展示交流中心并售卖相关文创衍生品,不断推广同安农民画,寻找新的出路。
同安农民画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生存和创作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与此同时,面对种种困扰着同安农民画发展方向的问题,各方力量都在努力,相信很快就会有一个突破口,让同安农民画继续繁荣发展二、 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及形成原因同安农民画正如其名来源于农村,创作主体最初是农民,他们为了增加人民生活趣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绘画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安农民画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体系及审美特点一)同安农民画的审美特点1.同安农民画体现闽南乡土气息同安农民画以闽南地区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如插秧播种、海边捕鱼、蒸糕搓圆、南音表演、车鼓弄表演等,并以此来歌颂同安劳动人民热情、朴实、率直和憨厚的性情,表现闽南人民纯朴的风情如:何文亮的《车鼓弄》(图2-1)表现的是同安当地一种诙谐有趣的民间表演形式,画家将车鼓公和车鼓婆的表演动作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了欢乐天真的闽南民间风情还有陈巡的《大岞渔女》(图2-2)描绘的就是泉州惠安女出海捕鱼的劳动场景画面中一轮红日初升,在湛蓝的海面上有两名身穿惠安女代表服饰的女子在捕鱼在闽南地区,惠安女是勤劳的象征,画家以惠安女作为农民画创作的主体,表达了对闽南妇女吃苦耐劳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同安农民画浓厚的闽南风情。
而陈开展的《打铁匠》(图2-3)则描绘了一对铁匠夫妇齐力合作打铁的场景,这看似简单的劳动场面,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一种朴实之美,隐隐约约中还带有一丝的幸福之感同安农民画多以闽南的民间艺术和人民生活为依托,描绘出的画面充满着闽南乡土气息,并能以此引发闽南人的共鸣,这是其得以在闽南地区流传的原因之一图2-1 何文亮《车鼓弄》 图2-2 陈巡《大岞渔女》 图2-3 陈开展《打铁匠》2.同安农民画追求大胆随性同安农民画不论是用色、造型、构思还是绘画材料上都追求一种大胆随性的感觉它的用色多为纯色,例如大红、大紫,一幅画中可以见到非常多的颜色,而且都非常艳丽,且经常大胆的将单纯的大红和大绿进行搭配,这与当代色彩学上的审美有很大不同,它虽色彩艳丽,却艳而不俗不仅色彩大胆,其造型也追求夸张变形的效果,线条自由奔放,创作随意大胆追求偶然性和欢乐喜庆的感觉,整个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如:杨奕护《荔枝红了甜在心里》(图2-4),背景采用黑色,大量采用红色和绿色,人物的衣服颜色鲜艳,虽用色上大红大绿,却丝毫感受不到令人厌恶的俗气,反而只有满满的丰收喜悦之情图2-4 杨奕护《荔枝红了甜在心里》 同安农民画构思奇特,追求画面的饱满,几乎不留空白,富有装饰感,如:陈巡《大岞渔女》(图2-2)中的海面处理采用了多组重复纹样进行装饰,使得画面进一步丰富,以达到充实主题和美化生活的目的。
同安农民画不讲究比例透视,画面上的物体大小也不受时空制约,有一种随性和自由大胆,但整体仍有自己的和谐,如同儿童画一般天真有趣,表达的是“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6] 同安农民画作品虽多以水粉颜料在图画纸上画成,[7]但绘画材料十分广泛它对材料的范围并没有什么限制,不用像国画、油画、水彩一样要用特定的纸和材料进行绘画,它很随性,如贝壳、石头等材料便可作画,近年来更是大胆创新开始用大漆技艺创作农民画 3.同安农民画讲究托物言志同安农民画产生于新中国初期,当时同安人民生活虽然贫苦,但是他们的性情质朴勤劳,心中仍然充满美好的向往,农民画家们就将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借助绘画作品激励人民,而这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也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在同安农民画作品中,随处可见饱含美好寓意的图形,如:寿桃、蝙蝠、如意、石榴等,除此之外,农民画家会将农民的丰收愿望画成作品,如:何文亮的《芋壮蛙肥》(图2-5)在饱满的画面中,芋头的叶子画得非常巨大,虽看不见地里的芋头,但已经可以感受到芋头的壮硕颜色不一的肥大青蛙在绿叶中十分显眼,在两者的结合下,生动的表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在杨奕护的《荔枝红了甜在心里》(图2-4)描绘了满地满树枝的火红的荔枝,和一个个忙碌的笑脸,尽显丰收的喜悦。
图2-5 何文亮的《芋壮蛙肥》 同安处于闽南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让同安人对海峡两岸和平交往十分向往因此同安农民画家依托于人民对表达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向往,以此为题材创作农民画,如:何文亮创作的《两岸共庆引水情》(图2-6)描绘了福建省为帮助台湾金门县解决缺水的问题,而跨海向金门县供水的事件,借此表现出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友好之情,表达对两岸关系越来越好的期许而在何文亮的另一幅作品《两岸渔家中华情》(图2-7)中,画面的两边描绘了两艘分别名为台湾金门和福建厦门的渔船,中间是琳琅满目的海产品,两艘渔船将海产品包围,两岸渔民互相帮忙,一起捕鱼,借此来表达两岸人民深厚的情谊在纪万水《两岸民间真情在》(图2-8)中描绘了同安与台湾金门结亲时的热闹喜悦的场景,主要为表达两岸同是一家人的主题农民画家们以画为载体,借此表达人民心中的美好期望。





